池塘养殖是对虾养殖的主要形式,池塘“倒藻”、无藻和有毒藻存在等引发了一系列养殖环境问题,导致池塘生态系统平衡失调、对虾病害频发。这些问题已成为制约对虾养殖业发展的“瓶颈”。微藻生态调控是通过构建良性微藻群落改善养殖环境的一种对虾绿色产品生产技术,是解决池塘环境问题的重要技术措施。本书从对虾养殖池塘微藻生物学和生态学出发,探讨了微藻调控养殖环境的机制,阐述了微藻调控养殖环境的理论体系,概述了活性卵囊藻的浓缩和常温保存等技术原理,详述了池塘微藻定向培育的微藻群落结构优化技术,为对虾绿色养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技术支撑。
本书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认定的水产学科研究生教育7部核心教材之一,主要介绍水生经济生物及其养殖生产活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阐释水产养殖模式(系统)的构建原理。本书第二版除对第一版内容进行系统性完善外,也更适应国际化教育需要。本书的特色主要表现为: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研究对象的多功能性、服务于产业发展的应用性和学科交叉性。本书内容既考虑长远也关注当下,探讨增产、节能、减排三者综合效益的最大化,探讨在食物生产、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间求得平衡的原理。
本书以介绍中国的龟鳖养殖业现状为主要内容,以中国部分省、市(自治区)龟鳖养殖业状况和外国龟鳖动物饲养状况为辅助内容,并收录了50种龟鳖动物的生活习性和养殖技术;汇集各*鳖养殖模式、饲养池塘类型、产卵场模式和孵化方法;也介绍了杂交龟现状,并对29个杂交龟初步命名;后,介绍龟鳖养殖企业的组件等内容。 本书理论结合实践,内容全面翔实,是目前国内首本以图文并茂形式介绍中国龟鳖养殖的书籍。本书既是广大龟鳖动物养殖人员、爱好者的重要参考资料,也可为动物学、保护学和水产养殖等学科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为有关科研、生产单位和大专院校教学提供必要的参考。
《长江口鱼类(第二版)》是我国*部科学、系统地论述长江口鱼类的著作,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主要介绍了长江口的地理位置与气候特征、水文与水资源、饵料生物资源、主要经济鱼类资源概况、渔业资源衰退的主要原因及其保护对策、鱼类研究简史与鱼类区系;各论共编入长江口记录鱼类370种,隶属于2纲29目116科259属,并对其中275种鱼类的形态特征、分布、生物学特性、资源与利用等进行了详细描述,书后还附有长江口鱼类的模式图和检索表以及索引。 《长江口鱼类(第二版)》可作为大专院校和研究机构的参考书籍,也可作为普通民众的科普读物。
本书收集了358种南海水产品的原色照片,其中鱼类275种,虾类14种,虾蛄类4种,蟹类12种,头足类8种,贝类29种,螺类13种,其他类3种。依次列出每个种类的中文名、拉丁名和别名,并对其特征、习性以及分布等方面作了简述。原色照片中标注了种类的显著形态特征,具有形象直观、通俗易懂以及方便使用的特点。
原生观赏鱼是指有观赏价值但尚未被作为观赏鱼进行养殖或市场交易的野生淡水鱼类。《中国原生观赏鱼图鉴》是我国部关于原生观赏鱼的专著,系统收录了我国的463种原生观赏鱼,介绍了每种鱼的拉丁学名、地理分布、观赏价值和资源状况等,并对其中具有代表意义的163种原生观赏鱼进行了图文并茂的详细介绍。《中国原生观赏鱼图鉴》体系构成完整,分类规范,内容编排兼顾科学性、实用性及观赏性;《中国原生观赏鱼图鉴》内涵丰富,文字简明精炼,图片精美珍贵,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及实用价值,对我国原生观赏鱼的研究、资源保护及合理开发具有积极的作用。《中国原生观赏鱼图鉴》既适用于作为鱼类学、生物学、生态学、水产学等方面教学科研专业人员的参考书籍,也可作为观赏鱼爱好者、研发人员等的工具书。
《现代农业科技专著大系:中国龟鳖分类原色图鉴》是一本集学术性、科普性和实用于一体,以精美图片和简洁文字相结合的著作。书中扼要概述了古人对龟鳖的认识,龟鳖演化,生物学特性,物种多样性,分类专用术语和测量方法等内容;重点描述了36种中国龟鳖模式标本信息,形态特征,栖息环境,生活习性,养殖状况和保护等级等;论述了龟鳖的杂交和中国野生及人工杂交的龟鳖,中国野外和市场上常见的20种外国龟鳖,中国龟鳖的资源与保护等内容。 《现代农业科技专著大系:中国龟鳖分类原色图鉴》中与文字相辅相成的1000多幅彩色照片,不仅让读者在视觉上产生最直观的感受,更使读者欣赏到一些珍贵的模式标本照片,并从不同视角浏览龟鳖在不同生长时期的色斑和体征等特征。 《现代农业科技专著大系:中国龟鳖分类原色图鉴》具有学术性、知识
本书是中国工程院多项水产养殖咨询研究课题成果的总结,重点阐述了“环境友好型水产养殖发展战略:新思路、新任务、新途径”。共分四章:总论,以“高效、优质、生态、健康、安全”可持续发展目标为核心,介绍了环境友好型水产养殖发展战略及其对策建议;“十三五”环境友好型水产养殖发展对策,通过对发展现状与问题的系统分析,提出了“十三五”重点任务及应对建议,此外,还对育种、病害、生态养殖、营养与饲料、设施与深水平台、加工与质量安全、高新技术、环境评估等8个分支领域的发展战略进行专题研究;环境友好型海水养殖发展新途径,论述了海洋牧场、海水养殖新方式和海水养殖新空间的发展战略,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和重点研发计划专项;环境友好型水产养殖发展典型案例,介绍了两个有显著特点并值得推广和发展的环境友好型水
本书较系统全面地介绍了我国水产增养殖的生产技术和科研成果。书中重点介绍主要养殖对象的实用繁殖技术、饲养方法和经验,并介绍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学科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集中反映了我国水产增养殖技术的先进水平。 全书共21篇92章,内容包括:淡水鱼类繁殖、池塘综合养殖模式与大水面增殖、淡水鱼类养殖技术、水生经济动物养殖、名牧场 优种养殖、稻田养鱼、两栖动物养殖、爬行动物养殖、营养与代谢、病害与防治、生物工程养殖、藻类养殖、棘皮动物和腔肠动物养殖、饵料生物培养、海洋增养殖、水产养殖经济以及水生动物运输设备、技术与方法等。 本书可供有关领导、水产科技人员、综合性大学、水产院校有关专业师生、水产养殖技术骨干培训班师生以及水产增养殖专业户参考。
本书是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重点项目“南海主要珊瑚礁周围过渡性水域鱼类资源调查”的研究成果。全书分为上篇、下篇和附录三个部分,上篇包括调查研究方法、鱼类资源结构、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主要鱼类的分布、年龄与生长、繁殖、食性、鲨鱼的种群增长与开发潜力、主要硬骨鱼类种群动态评估、开发现状与资源评估、岛礁渔业资源管理策略等内容;下篇为鱼类资源分布图,以分类阶元科为单位,绘制了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专业调查捕获的52科鱼类的CPUE分布图160幅;俘虏为专业调查和检测调查捕获的部分鱼类标本照片。 本书为南海珊瑚礁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可供渔业管理、科研和教学参考。
《2018中国渔业统计年鉴》由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组织编写,全书共分八个部分,包括经济核算、生产、生产要素、加工与贸易、渔政管理、科技与推广、灾害、附录,附录中有2017年全国渔业统计情况综述和附录(包括水产品产量数据调整说明,调整后历年水产品产量对照表,渔业统计指标解释)。
《中国水产养殖区域分布与水体资源图集:辽宁》重点介绍了水产养殖资源遥感监测的工作方法和规则;辽宁省14个市县遥感影像和养殖水体资源分布;辽宁省各地级市水产养殖基本情况等。
本书旨在理解与解释消费如何推动经济转型与经济增长。与主流经济学“消费数量论”研究方式不同,本书采用一种“消费结构论”的立场,并遵循“结构-行动主义”的方法与策略,即下降到微观行动和组织的层面,通过分析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关系转变及其对生产组织方式的转换的影响,揭示消费如何推动经济转型与经济增长。通过系统的理论与经验研究,本书获得了一个总体性结论,即消费社会的演进促成了消费者-生产者关系的转变,而后者又在根本上引导着生产组织及其控制方式的转换,从而可能推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转型与经济增长。本书是开拓“消费的经济社会学”研究的一种尝试。
《中国龟鳖产业核心技术图谱》是一本图文并茂的技术经济类大型工具书。全书30万字、600幅彩图,图解中国龟鳖产业链和核心技术,具有创新性、实用性和收藏性。特色是一个主干、两个翅膀和一个核心。主干是中国龟鳖产业链,介绍了中国龟鳖产业链系统,读者会发现,在这个系统中,无论是基础的养殖、观赏,还是高端的各个产业环节,我们所处的位置一目了然。整合产业链是进一步提升产业结构和价值的重要途径。两个翅膀是高端产业链和基础产业链。一个核心就是向产业链主干里注入核心技术。读者关注的不仅仅是产业链问题,而且还希望更多地了解和掌握核心技术,因为市场竞争说到底是技术竞争。
本书是一部系统介绍我国综合水产养殖原理和技术的专著,是作者及其团队多年关于综合水产养殖研究工作的总结。作者系统地回顾了我国综合水产养殖的历史沿革,归纳了其依据的生态学原理和系统分类,系统地介绍了综合养殖系统中主养生物之一——对虾的养殖生态学和系统中常用工具生物如大型海藻、滤食性鱼类、滤食性贝类和刺参的相关养殖生态学,阐述了综合水产养殖结构的优化、综合养殖水体的生产力与养殖容量,展望综合水产养殖在未来水产养殖业发展中的作用。本书内容新颖、系统,图文并茂,并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英文注释。
本手册是一本介绍长江中下游鱼类的工具书,以作者在多年从事长江鱼类研究中积累的120余种鱼类的原创彩色照片为主,图文并茂介绍了长江现存鱼类的生态学习性、分布和资源现状、经济或学术价值、分类地位、中英文名称、拉丁名称等,还附有鱼类测量图解、检索表、检索图。
《中国沿海鱼类(第2卷)》为《中国沿海鱼类》系列著作第2卷。作者在对上海、浙江和福建沿岸海域进行的科学考察中,共采集并鉴定了鱼类144种,隶属2纲、20目、74科、118属。每种鱼均有原创的原色照片和手绘模式图,详细介绍了其主要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地理分布和资源现状等内容。 《中国沿海鱼类(第2卷)》书末附有每种鱼的形态检索图,便于读者快速查找和区分。 《中国沿海鱼类(第2卷)》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可以作为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参考书籍,也可以作为渔业渔政管理人员的工具书,还可作为广大民众的科普读物。
《中国龟鳖养殖与病害防治新技术》是一本讲述中国龟鳖产业技术与战略的高端图书。在技术层面,作者章剑奉献给读者的是养殖核心技术与疑难病害的诊疗实例;在战略层面,提出产业结构调整与系统整合的目标、路径与资源。本书将基本原理与实用技术紧密结合,通过精美彩图和大量实例解答读者的疑难问题。专业、实用、新颖、高标。深层次的专业精髓通俗表达,让不同层次的读者受益。本书充分体现三个亮点:一是新技术。重点介绍了国内前沿的龟鳖养殖核心技术和疾病诊疗新方法,解析环境、饲料与平衡构成核心技术的奥秘,平衡是龟鳖养殖的*高境界,实例介绍疑难性疾病与应激性疾病的诊疗新技术;二是高效。通过经营策略的改变来取得高效率、高效益和高价值,具体包括龟鳖产业结构和系统整合,在产业结构中剖析了高端产业链、养殖产业链
南海常见经济鱼类种类繁多,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是人们生活的主要食品。然而,大多数消费者和水产从业人员在种类鉴别方面都难以准确识别,缺少对各种类鉴定、营养价值及毒性等相关信息的认识。本书是作者在长期进行科研研究中对南海常见经济鱼类进行系统的收集,以专业的角度、鉴定、拍照、归类,突出主要明显特征,并附注简要文字概述,说明简易鉴别方法及技巧,效果直观明?t,力求通俗易懂,方便使用。同时,本书也描述各种类的形体特征、分布、生态特性、食性、经济价值以及毒性等相关信息,是鱼类分类的常用参考书。
《水产生物育种理论与实践》是总结我国水产生物育种理论研究与技术创新*成果的学术专著。全书共分19章,分别评述了我国水产种业发展现状,介绍了水产生物多性状复合育种技术,并以一批已通过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新品种的培育为例,分章系统阐述了虾蟹类、鱼类、贝类、藻类、海参海胆类等新品种培育的理论与实践,并对我国水产原种和良种体系的建设与发展,以及水产养殖动物育种管理系统计算机软件做了介绍。
猪海拾贝为套书,主要分为三册:猪海拾贝配怀舍系统管理、猪海拾贝分娩舍系统管理、猪海拾贝保育育肥舍系统管理。全书可谓图文并茂,涵盖的知识点丰富,经业内专业人士撰稿,具有较高的理论指导价值和实践应用价值,可用于指导用户,也可用于职业学院教学使用。同时,全书用纸和印刷较为精细,视觉效果佳。全书具有较高的出版价值。猪海拾贝配怀舍系统管理,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围绕以下内容展开:配怀舍生产管理的目标、怎么喂好种猪、如何获得高质量的精液、掌握高效的人工授精技术、控制非生产天数很重要、生产记录要准确等等。猪海拾贝分娩舍系统管理,鉴于分娩舍作业是养猪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不但影响仔猪的成活率和转出仔猪的品质,而且还影响断奶母猪下一情期的发情配种率,本册图书旨在建立一套科学的分娩舍饲养管理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