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作者多年鱼病防治的实战总结为基础,通过大量的实拍照片展示,对鱼体检查的标准化流程的构建,塘口服务标准化流程的构建,水质检测标准化流程的构建,细菌、病毒、寄生虫、真菌等主要病原的标准化防控体系的构建,养殖中的重要细节如投饵、增氧机的管理和使用等作了详细阐述,着重传播标准化鱼病防控的理念,力求使读者通过阅读本书,理解鱼病防控的实战逻辑,提升塘口服务能力及水平,科学防控鱼病,从而降低鱼病的发生率及养殖损失,提高养殖经济效益。 本书适合水产养殖技术、管理人员,水产养殖户,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水产养殖培训班学员阅读参考。
本书从海参的营养特性、加工技术及产品质量控制技术三方面,全面详尽介绍了我国市场上常见可食用海参的种类及分布、营养成分、生化特性,海参胶原蛋白、海参多糖、海参皂苷、海参脂质等功效成分的分离纯化、结构解析及生物活性,海参加工过程中的质量与营养变化及现代加工技术,海参产品的鉴定及质量标准等内容。
《锦鲤的养殖与鉴赏》主要内容包括:锦鲤生物学特性、锦鲤的繁殖与选育、锦鲤的营养需求与饲料、锦鲤常见病和防治对策、鱼池的建设等。锦鲤以其雄健的身躯、绚丽的色彩、华丽的斑纹、潇洒的泳姿、温顺的习性,被人们称为“水中活宝石”、“游动的艺术品”,已成为世界性的观赏鱼。作者结合多年研究工作成果,充分吸收外先进技术,收集了大量珍贵资料,从锦鲤的发展史、锦鲤的分类鉴赏、锦鲤的养殖与管理、锦鲤与现代都市的休闲生活等方面做了系统全面而又深入浅出的阐述。尤其是书中有关红白、大正三色、昭和三色等锦鲤品种的苗种挑选技术和分级标准,是纳入出版物,公开发行。 《锦鲤的养殖与鉴赏》集鉴赏性、知识性和学术性于一体,定能对观赏鱼爱好者、专业人士及观赏鱼经营者有所裨益。
《海南海洋鱼类图片名录》以《南海诸岛海域鱼类志》(531种)为主轴,参考《南海鱼类志》,选取书中分布于海南省管辖海域鱼类品种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20世纪在三沙海域和海南岛东部外海海上渔业资源调查专题报告中鱼类物种名录,并参考南海周边省、自治区和周边国家海域鱼类资料以及搜索互联网上资料编写。共选取编入1186种,分隶于3亚纲,34目,166科,545属,首次确认海南省海水鱼类资源品种数量下限 家底 。
贾晓平等编著的《人工鱼礁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是近5年来人工鱼礁建设项目研究的理论和技术成果总结,是我国部以自主创新研究成果为基础形成的人工鱼礁专著,是我国现代人工鱼礁科学技术研究进展新的里程碑。本书丰富和充实了我国人工鱼礁和海洋牧场的理论,填补了我国人工鱼礁和海洋牧场技术的多项空白,并针对我国人工鱼礁建设的实际需求,力求物化于礁区建设的实践。
《水产养殖学专业生物学基础课程实验》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所开设的大部分生物学课程均安排有课内实验。为了避免不同课程间实验内容的重复,帮助学生更好地利用课外时间全面学习各门课程的核心实验内容,海南大学水产养殖学系和海南大学海洋生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将水产养殖学专业所有实验内容划分为生物学基础课实验、专业基础课实验和专业课实验三部分。《水产养殖学专业生物学基础课程实验》是其中的生物学基础课程实验,包括《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五门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水产养殖学专业生物学基础课程实验》由海南大学海洋学院水产养殖学专业从事教学一线的教师编著。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部分由石耀华编著,微生物学部分由王世锋编著,生物化学部分和附录由
本书分为十二章。章介绍了中国水产饲料产业与水产养殖产业的关系,并分析了水产饲料产业的特点及其发展的关键性技术问题。第二章立足于鱼类摄食习性和消化生理特点,讨论了饲料的加工与饲料投喂的技术问题。第三章、第四章重点分析了养殖鱼类整体健康、肝胰脏健康和肠道健康的科学性问题,以及其与饲料之间的关系。第五章重点讨论了鱼体体色的生物学基础,以及体色变化与鱼体健康、体色变化与饲料之间的关系问题。第六章至第十章则分别介绍了动物蛋白质原料、植物蛋白质原料、淀粉类原料、油脂类原料、矿物质和维生素,重点是不同饲料原料的质量与质量变异,以及质量控制的技术方法,不同原料在水产饲料中的使用方法。第十一章重点介绍了鱼类饲料市场、质量和价格定位的原理与方法,鱼类饲料配方编制的原理与基本方法,鱼类饲料配
本书系一部关于千岛湖主要支流生态与渔业功能方面的专著。著作者在比较深入地研究了8条主要支流及河一库交汇区的生态与渔业功能基础上编撰而成,对千岛湖及主要支流水环境保护、鱼类资源增殖、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也对其他水库生态与渔业生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陈马康、何光喜、陈来生编著的《千岛湖主要支流生态与渔业功能(精)》共分4章,从千岛湖水库形态与支流组合、主要支流分述、主要支流鱼类资源、主要支流生态与渔业贡献率四大方面进行阐述。书中重点阐述支流和交汇区水质特点和鱼类组成,并对支流99种鱼类(其中野生鱼类85种)的鉴别特征或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渔业状况和经济价值等,做了详细的描述。使全库鱼类总数增加到114种。 《千岛湖主要支流生态与渔业功能(精)》内容新颖、图文并茂,可
本书以生动的笔触,并结合作者多年来饲养经历的真实笔录,系统介绍了200种左右的海水观赏鱼的饲养特点、养殖管理和疾病治疗,从实际操作的角度阐述了海水观赏鱼饲养中日常管理、品种搭配、疾病治疗和日常注意事项等内容。使读者可以清晰快乐地了解大多数海水观赏鱼的饲养方法,并可以照本书独立完成一个包含各系统的海水观赏鱼水族箱。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中渔业的发展历程,在很大程序上是渔业科技进步不断推动的历程,是渔业科技自主创新的历程。 为了及时集成与跟踪我国水产科学的发展成果,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每年编辑出版《中国水产科学发展报告》。本书为《中国水产科学发展报告(2005-2007)》,书中认真总结了3年来渔业科技取得的重大成果,深入分析了目前渔业科技领域的*进展和研究动态,全面展望了今后国内外渔业科技发展趋势,进一步探讨了渔业科研的工作重点和主攻方向,有利于促进我国渔业科技进步,为渔业行政部门、研究和推广机构、企业以及社会各界全面了解渔业科技发展态势和动向提供参考指导,很有意义。
本书主要以著者团队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国内外*的研究进展,首先介绍水利水电工程对河流环境的影响及鱼类保护相关内容,从而引出过鱼设施和鱼类游泳特性研究,阐述鱼类游泳特性的研究内容、方法和评价模型。然后从外界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水温、水流、光照、可溶性污染物等)和鱼类自身因素(主要包括形态、摄食、运动疲劳等)对鱼类游泳特性产生的影响展开分析讨论。*后将鱼类游泳特性与过鱼设施流速设计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并对今后的鱼类行为和过鱼设施研究进行展望。
《珠江口人工鱼礁场生态效应》以2002 2016年珠江口的人工鱼礁区海域资源环境本底调查、人工鱼礁建设技术研究、人工鱼礁建设后效果跟踪调查为基础,介绍了珠江口人工鱼礁建设研究概况及其海洋资源环境修复情况。《珠江口人工鱼礁场生态效应》共五章,*章介绍珠江口海域基本状况;第二章论述国内外河口人工鱼礁主要研究进展;第三章介绍珠江口人工鱼礁建设关键技术研究情况;第四章叙述珠江口人工鱼礁建设现状;第五章评估珠江口人工鱼礁修复效果。 《珠江口人工鱼礁场生态效应》可供海洋渔业科研人员、海洋水产院校师生、渔业渔政管理人员、渔业爱好者和广大渔民参考。
袁晓初、赵文武编著的《2015中国渔业统计年鉴》统计数据中,远洋渔业数据按照远洋渔业管理办法进行统计;水产品贸易数据来源于中国海关统计;渔业基础设施、渔政管理、渔业科技数据来源于农业部相关统计资料;技术推广数据来源于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其余数据来源于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渔业主管部门和中国农业发展集团总公司。
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结构使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构成巨大冲击,作为地球生物圈重要组成部分的水生生态系统也受到了严重影响。一些江河湖海水域富营养化严重,赤潮、水华频发导致鱼类产卵场、索饵场缩小、外移,甚至消失;浅海、滩涂、湖泊的增养殖水域环境质量下降,水域污染事故增多,养殖生物病害频发,养殖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加大。水域生态功能退化和环境质量下降已成为制约中国渔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 刘晴、徐跑主编的《渔业环境评价与生态修复》围绕生物指示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产地环境评价与质量控制技术、重大工程对渔业生态的影响、水域环境调控与修复、气候对渔业生态安全的影响等5个专题开展广泛的研讨与交流。
外来物种(alien species)是指在某一生态系统中原来没有,通过人为或其他因素有意或无意的作用,从其他生态系统中引入到该生态系统内的物种。而我们通常所说的外来物种是指来自国外的物种。可以说,外来物种是一些翻山越岭、远涉重洋的“生物移民”。它们漂洋过海来到我国,在我国的生态环境中安家落户,繁衍定居。然而,外来物种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为人类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或生态价值,一方面外来种有可能从“移民”转变为“侵略者”,给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带来危害,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或生态灾难。 外来物种进入的途径有多种多样,如自然进入、人类无意携带进入和人类引种等。其中引种是外来种进入的主要途径。我国的水生生物引种较为活跃和频繁,许多地区或单位,为了养殖生产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均从国外引进过水生生物。据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