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特露德》是黑塞的一部 艺术家小说 ,描写作曲家 我 与歌唱家摩特与格特露德夫妇的故事,以及这对才华横溢的歌唱家人生与事业的悲剧。
《骏马山庄》是黑塞的长篇小说,描写隐居山林、潜心创作的画家约翰 维拉古的婚姻悲剧,提出了 艺术家的婚姻 这个难题。
1923 年,德国正处于战后的恶性通货膨胀中。主人公路德维希 25 岁,热爱艺术和诗歌,他 17 岁时便应征入伍,和许多同辈一样参加过 一战 ,如今在一家墓碑公司里工作,黑色方尖碑是这家公司*有历史也*值钱的纪念碑。战争对这一代人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战场上,更体现在战后的艰难生活中,正如本书副标题所揭示的,这是一个关于 被耽搁的青年时代的故事 ,这一代人的青春由于他们参加战争和战后过着迷茫的生活而被耽误了。 通过路德维希的视角,书中展现了通货膨胀下不同阶层人士的生活状态和荒谬现实,规规矩矩做生意,生意做得越多越蚀本,而投机商人却能轻而易举牟获暴利。辛勤工作的普通人却都走投无路,甚至不得不选择自杀。在这种环境中,路德维希和他的好朋友墓碑公司的老板格奥尔格也不得不使用一些小诡计才能维持公司经营并
德国著名畅销书作家帕特里克 聚斯金德在《夏先生的故事》里展示的一段主人公的童年回忆,却让那富有诗情画意、略带怀旧伤感的字里行间多了一份作者对人生世界深沉的思考和独特的理解。 我 是一个普通的小男孩,上学,爬树,骑车,幻想着朦胧的初恋,害怕严厉的钢琴教师,常常觉得自己会飞。 我 的邻居夏先生是个 怪人 ,沉默地拄着拐杖,背着空空的行囊,没有目的地奔走不休。我们之间只有为数不多的几次接触,但这个敏感易怒、行色匆匆、似乎总在忍受痛苦的身影却构成了我童年生活中一抹幽暗的底色。某天,他在 我 的注视下走向湖心,告别了这个始终令他惊恐万状的世界,而我也就此挥别了纯真无邪的童年时代。《夏先生的故事》被译成20余种文字,配有法国著名插画家桑贝的插画,相映成趣。
一个是被寄予厚望的 乖巧学生 ;一个是总让人头疼的 天才诗人 。 一个曾认为满分的试卷、优异的成绩、古老的名校、光鲜的职业、崇高的地位就是人生的 正确答案 ,殊不知生命中更为珍贵的东西正在消逝; 一个却觉得热烈的诗歌、辉煌的艺术、瑰丽的想象、壮美的自然、自由的灵魂才是人生的真谛,并为此陷入无尽的愁闷与反抗之中。 当 乖巧学生 与 天才诗人 相遇,在两种截然相反的性格、思想的碰撞下,生活的真相终于显露 成为你自己! 写给每一个不甘被世俗的车轮推着前行,想要做回自我的灵魂!翻开《在轮下》,和黑塞一起,夺回人生主动权!
十八世纪的巴黎,格雷诺耶降生在城市*肮脏、气味*浓烈的鱼摊上。他天生没有体味,却是一个惊人的嗅觉天才,能够分辨并记住世界上所有的气味。为了追寻*完美的香味,并将之保存下来,少年格雷诺耶受尽磨砺,一步步从香水铺学徒成长为制香大师。在经历了无数次尝试和失望后,他终于发现,唯有某些红发少女身上才散发着他追寻的完美香气。为此,他不惜屡屡犯下罪行,萃取她们的体香制成一种神秘的 香水 ,将世人玩弄于股掌之中。然而,众人无尽的追捧和痴迷并不能给他带来满足,*终,他选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消失在了气味的短暂的王国 小说天马行空的想象,离奇魔幻的情节,以及对于气味出神入化的捕捉与描摹,都被反复称道和引用。作者借主人公格雷诺耶这个嗅觉天才的悲剧人生,反思了个体在理性驱动的现代社会中陷入虚无与异化的生存
《草中鸽》是德国著名作家、战后德国文坛传奇沃尔夫冈 克彭的长篇小说代表作。1951年发表后立即轰动德语文坛,被评论界誉为 开创新纪元的小说 。它与克彭之后创作的《温室》《死于罗马》组成著名的 战后三部曲 ,共同奠定了克彭在当代德语文学史上的大师地位,为其赢得了包括德语文学桂冠奖项毕希纳奖在内的诸多荣誉。 小说讲述了慕尼黑1948年某一天内发生的一系列琐碎事件,多视角、全景式地刻画了几组来自不同的国家、阶级与种族的小人物在偶然中的交集。他们身不由己地被卷入了各种令人不安的冲突与意外之中,一切寻求意义的努力最终都随着一天的结束以失败告终。作者大胆地运用了意识流与象征手法,通过剖析普通人错综复杂的精神状态,对战后德国混乱虚无的社会状况,乃至整个西方文明的困境进行了冷峻的审视与反思。
本书选取了19世纪初德国天才作家霍夫曼的四篇志怪小说 《胡桃夹子》《赌运》《克雷斯佩尔顾问》《外乡孩子》。霍夫曼在德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被视为歌德之后、海涅之前重要的作家。他一生穷困潦倒,郁郁不得志且备受非难,其作品自然而然地体现他对社会现实和人生的冷峻观察,揭露社会和人生的阴暗面以及种种扭曲、异化现象,并予以鞭笞。从艺术特色上来看,他的小说情节充满奇思异想,写的都是奇人异事,气氛情调也都奇异诡谲。小说中的人物大多受着不可抵御的自然神秘力量的支配,无法掌握自身的命运,大多思想平庸、性情乖张、心理变态、行为荒唐;小说的故事情节更是离奇、怪诞甚至恐怖,却又不时出现滑稽可笑的场面。本书选取的四篇小说无一不充分体现了这些特色。
《彼得 卡门青德》是黑塞的成名作。 彼得 卡门青德是瑞士山民的儿子,少年时好梦想,他进城念完大学,在都市卖文为生,终因不能适应那里的喧嚣浮躁,回到家乡
长篇小说《荒原狼》描写一个现代人自我的挣扎,人格的撕裂,反映了信仰崩塌后一代人的苦闷与彷徨。
小说以玛利亚布隆修道院的两位少年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的成长和友谊为起点,围绕着两人的人生轨迹展开。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因天性截然不同而走上人生殊途:以理性引导的学者纳尔齐斯修身养性,潜心研习,成为修道院的院长;受感性召唤的艺术家歌尔德蒙漂泊流浪,独运匠心,成为雕刻家。虽天性相异,但不妨碍两人结下深厚情谊,惺惺相惜,通过相互启发、学习、感知,终在头脑与灵魂上产生共鸣,达成理解。现实虽留遗憾,但默契已臻完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