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讲述了过去二十年来,中国自由攀登者用攀登书写各自的命运,在山上跨越生存和死亡的故事。自由攀登者是中国特有的一群人。他们只有寥寥几百人,却是中国死亡率最高的运动群体。遇难者的平均年龄仅有31岁。本书作者通过采访大量人物、挖掘大量碎片化资料,站在每一个年轻命运的人生十字路口上,记录中国自由攀登者的真实故事,通过他们的生命轨迹透视他们生活过的那个时代,书写了一部不为人知的登山史诗。这不只是一组登山者的群像,更是一个个不同时代的理想主义者在死亡的悬崖边追寻自由与自我的故事。他们在身体力行地告诉世界,他们甘愿用死亡的风险与代价换来可以超越一切的自由意志。
2020年,52岁的母亲从陕南农村来到深圳务工。 独立生活十几年后, 我 与母亲在深圳相聚,重新住在一个屋檐下。 我们在狭小的房间中争吵,母亲看不惯 我 的花钱方式, 我 难以忍受母亲的生活习惯。我们深陷彼此纠缠、负担和依赖的关系。 然而我们彼此相爱, 我 深知母亲的软肋便是对我毫无保留的爱。 于是, 我 想理解她。 我 的母亲在矿场、在建筑工地挥洒了年轻的汗水,如今在城市写字楼的几格空间中做保洁员。 我 想记录下母亲的打工史,努力穿梭过她记忆中的生命。母亲的人生为做着螺丝钉般工作的 我 建立起一块生活的 飞地 ,让 我 得以喘息、回顾,珍重自己的来处。 这是我们母女共同完成的一场写作。
这是一本让读者时刻都会感到触目惊心的书。 在四川南部的古老盐业小镇,女人们过着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惊心动魄的生活。早早辍学在小镇叱咤风云的的00后幺妹,经济独立却惧怕离婚的女强人,面临家暴威胁却选择复婚的媒婆,历经四嫁开猫儿店的九十老妪,她们在21世纪仍旧重复着古老时代的人生轮回,在婚姻和贫困的夹缝里,挣扎求生。 中国有四万多个乡镇,却只有一个北京、上海、深圳。易小荷回到故乡,选择了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小镇,又在这里选取了12个再普通不过的女人,持续探寻她们对国家、社会、家庭、婚姻的理解,跟随她们再一次经历被 放咸 的人生。她想知道,在这样一个被遗忘的小镇,那些默默无闻的女人们,在新旧交替的时代里,会活出怎样的人生? 历时一年的田野调查,易小荷记录下不被看见、不被听见的她们的生命。在这个如盐一
资深律师蔡寞琰亲历的14起关于 底层 女性的真实诉讼。 母亲强迫女儿跟6个男人结婚,生下7个孩子,只为给儿子赚彩礼钱。 离婚后的女人失去了自己花钱盖的房子,只因宅基地属于前夫。 留守女孩被两个堂哥性侵7年,却始终不敢告诉父母。 她们深陷不同的人生困境, 曾经被环境、观念等所束缚,面对苦难懵懂、胆怯、忍气吞声, 直到遇到蔡律师,在他的温暖帮助下,她们勇敢地走上法庭,用法律的力量挣脱自己的命运,重获新生!
《逛动物园是件正经事》作者重磅新作。 从西藏墨脱、新疆阿尔金山、云南西双版纳、东北雪原、岭南林峰,再到北京和上海 16个来自中国荒野的滚烫故事,有自然、有动物、有人生,在生命的顽强中,深切反思当下中国人与自然共存的现状 自然,才是人类真正的财富;它们,教会我们何以为人。 以自然之力,打开理解中国的另一种方式。 这一次,在 人 动物 自然 的生命线索中,探寻我们需要怎样的生存以及怎样的人格。
《去家访》是黄灯继《我的二本学生》之后推出的新作,记录了她在2017年-2022年走访自己学生原生家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在这些散落在地图上、需要无限放大才能看到它名字的小城、乡镇、村落里,黄灯与学生的父母、祖父祖母、兄弟姐妹、同学发小、街坊邻居一起交流,倾听他们对教育和人生的体悟,进而更真切和深入地了解那些从四面八方来到她课堂上的年轻人,她的二本学生。 从讲台上走下来,黄灯跟随学生回家的路线,一路换乘高铁、长途客车、中巴车,电动车、摩托车来到腾冲、郁南、阳春、台山、怀宁、东莞、陆丰、普宁、佛山、深圳、饶平、湛江、遂溪、廉江、韶关、孝感等地,来到已经废弃的小学操场、爬上老房子的屋顶、坐在茶园的高坡上、溜进快递分装车间、穿梭于养蚝厂的水域间、捡起田埂上红薯枝叶的藤蔓,来感受学生成长
《朝鲜战争》内容介绍: 一个完整的主权国家,就这样被一个从来没有到过朝鲜的年轻的美国参谋在三十分钟的时间里,分割成了两半。 就在前一天夜里,在战争西线清川江前线作战的中国军队事先没有任何预兆地突然消失了。 自出国以来便在生死中搏斗的第三十八军的士兵们,脸上烟火斑驳,身上衣衫褴褛,他们围着这台收音机站在硝烟缭绕的公路上一动不动。那座使美军陆战一师无路可绕的桥,叫做水门桥。 中国人民志愿军*一六师三四七团七连司号员郑起于1951年9月30日收到一张红色请柬,上面写着:谨请光临 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5月29日晚,朝鲜中部大雨如注,看见浑身湿透的洪学智,彭德怀用*沉的声音说:出事了。 就是把六十三军打光,也要在铁原坚守十五到二十天!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
《无国界病人》是一部癌症治疗10年的亲历手记,也是首本涉及跨国治疗经验的交流书。作者师永刚罹患罕见癌症肾上腺皮质癌,这个疾病发病率为百万分之一,国内没有太多的治疗方案和有效的治疗药物。为此,作者远赴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看病求医,经历了10年内2次手术、5次复发转移、4次急诊、6次放疗的惊心经历,终通过参与3次新药的临床试验获得 重生 。 面对疾病,人们能做的,是尽可能充分了解它,并赢取战胜它的时间。师永刚在《无国界病人》中为读者总结了成功治疗癌症需要的五大要素:第1,咨询一定要全面及时,了解一些前沿信息,它会帮助你判断治疗方案的利弊得失。第2,选对医院和医生,精准了解不同医院和医生针对某一类疾病,在经验和医疗条件上的差异,可以得到迅速有效的就治。第3,要做好充分的预案,每一次治疗,都要多给自己
10名罕见病患者,10个亲历的医疗故事,10种不可言说的孤独。 在罕见病患者眼中,最大的恐惧是什么呢?随时袭来的病痛?永无止境的治疗?无法预知的明天?不止如此,他们说,恐惧的极限是 孤独 。 本书是由10位罕见病患者或患者家属讲述与病魔对抗的真实经历: 农村女孩王东杰迈出生活了30年的小村庄,只为寻一条活路; 求医32年终才确诊的段冬把自己的身体作为研究资料,填补中国疾病的科普空白; 陶红菲一直责怪儿子太懒,直到无意间去到医院,才发现孩子被疾病困住却因为年纪太小,无法表达 这些患者来自全国各地、各个年龄段,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但他们都曾因为病症太过罕见,遭遇过误诊和周围人的误解,也都在和疾病相处的过程中,追寻到只属于自己的人生。 你有过感到孤独的时刻吗?这里有一群一生都在与孤独对抗的人,他们的故
《摩托日记:拉丁美洲游记》是一本旅行日记,也是一部心灵自传,记述了 浪漫冒险家 灵魂人物切 格瓦拉年轻时环游拉丁美洲的旅行。1951年12月,格瓦拉和他的朋友阿尔维托 格拉纳多从科尔多瓦出发,骑一辆破旧的摩托车,开始了他们向往已久的旅行。这次旅行历时9个月,横跨拉丁美洲大陆8000千米,旅行途中,他们饱览了拉丁美洲大陆壮美的风光,包括安第斯山脉、阿塔卡马沙漠和亚马孙河,还见识了令人赞叹的印第安文化遗产。 本书文字通俗流畅,时而诗意盎然,时而诙谐幽默,带给读者美妙的阅读体验。书中的故事描写紧凑动人,场景刻画鲜活形象,具有电影般的画面感。书中还穿插了许多有趣的小插曲,读起来生动活泼,令人忍俊不禁。切 格瓦拉对拉丁美洲文化的深度探索,对拉丁美洲历史和时局的反思,又为本书增添了浓厚的思想性。
如果感到疲惫,就坐下来,翻开这本书,一起喝一杯香喷喷的抹茶吧。 只要一直回溯,就会发现无数个充当 纽带 的人。少了其中任何一条 纽带 ,都得不到现在的生活。任何相遇,都是素昧平生的人们,选择不断牵起相互的手的结果。 美好的事情在于,那些在远方成为 纽带 人,并不知道自己给某个人带来了幸福。自己用心经营的关于生活的产物,无形中推动了陌生人的生活。 我们自从降生在这个世界上,就拥有了无数的羁绊 爱与命运相逢,你我,都身在其中。 《星期一,喝抹茶》延续了《星期四,喝可可》的温暖与感动。 这是一个让人重新拥抱生活,爱上生活的故事。
一九九九年十月二十六日,年轻女子猪野诗织在日本埼玉县JR桶川站前遭人持刀刺死。 受害者生前因长期受到跟踪骚扰而多次向警方报案,警方却未予重视,ZUI终没能阻止悲剧的发生。记者清水洁在调查这一事件的过程中,依从受害者生前留下的 遗言 的引导,多方走访查证,在警方轻视线索、调查不力的情况下,以记者的身份找到了实行犯,进而揭露了警方对受害者生前报案的漠视、敷衍,以及案发后试图抹黑受害者、掩盖渎职事实的行为。 此案引发强烈的社会反响,推动了日本《跟踪骚扰行为规范法》的出台。 本书是该事件的全记录。
1979年,栃木县足利市,五岁女童福岛万弥失踪。 1984年,栃木县足利市,五岁女童长谷部有美失踪。 1987年,群马县太田市,八岁女童大泽朋子失踪。 1990年,栃木县足利市,四岁女童松田真实失踪。 四起案件其实发生在同一区域,位于日本栃木县与群马县交界处。但栃木县警方只办栃木县的案子,群马县警方只办群马县的案子。 1991年,栃木县警方在侦办松田真实失踪案时,逮捕了一名男子,认为他就是本县三起案件的凶手。警方召开记者见面会,媒体接连报道,令公众相信连环SHA童案已全面告破,凶手已落网入狱。 1996年,群马县太田市,四岁的横山由佳梨再次失踪。 记者清水洁注意到这一连串事件的关联。 2007年,他重返事件现场。面对普遍认为准确度极高的DNA型鉴定结论,面对警方引以为傲多年的办案功勋,面对即将超过追诉时效的铁案,他大声而坚
本书是16岁入行的女入殓师孙留仙的9年从业手记,记录了一个处心积虑想到殡仪馆上班的 鬼马 少女,从刚入行时对这份职业的懵懂无知到认真学习遗体化妆,从而在这个岗位上独当一面的故事。 在孙留仙的职业发展和自我成长过程中,性格暴烈、德艺超群的殡仪馆 霸王花 许老大,教会了她高超的入殓技术,还让她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母女之爱;温柔如水、苦命却坚强的殡仪馆第一位女入殓师林姐亲手入殓了3位亲人,教会了她如何看待死亡;在亲手修复将近5000具尸体后,孙留仙认为入殓师最应该感谢的老师,其实是逝者,在这些逝者及其家属身上,她终于学会了如何成为一个用心感悟生死、敬畏生命的人。 如果你也曾恐惧别离,如果你依旧被困在回忆里,请翻开这本书,看那死亡不是永别,只要你没忘记。
23个故事,发生在病房里的生死 第一个故事:第九十九个百草枯中毒者 我 值夜班时,收治的第一个病人是年轻的女孩,因为与男朋友争吵赌气一口气喝下了半瓶的百草枯。看着她稚嫩的脸庞,我实在无法告知她生命无多的真相 第十七个故事:要房子,还是要儿子 我 所在的科室有位特殊的病人远哥,他身患扩心病,已有心力衰竭的症状,却始终没机会做心脏移植,面对常年的住院生活与病痛的折磨,加之高昂的治疗费用,远哥的家庭矛盾终于爆发了 第二十三个故事:精神病院里的钉子户 佟叔是 我 所在精神病院一位特别有趣的患者,他经常会有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行为,可整个医院却没有人真的讨厌他,随着在这里工作的深入,我逐渐了解到了佟叔的情况,而这也令我原本对他有些厌恶不解的情绪产生了变化 急诊科医生、肿瘤科医生、心理治疗
他,家道中落的江南子弟,地下情报工作者,蹲过日本人和国民党的监狱; 她,老上海银楼的千金小姐,复旦大学毕业,进步青年; 我的父亲母亲,相逢在那个热血澎湃的峥嵘岁月 后来,就有了《繁花》中 阿宝爸爸 阿宝娘 《回望》是著名作家金宇澄的传记文学作品,采用三种不同的叙事角度,讲述了作者父母辈的故事,成为金宇澄继《繁花》之后的重要作品。这正是金宇澄父母的故事,也是他们那个时代人们的故事。 本次修订版采用法式软精装,封面大红麻织纸手感上品,内文书信草絮纸,年代感扑面而来,更有新增数万字父亲笔记 、折页大事年表,并附录长篇对话集透析金宇澄的写作观。
《深蓝的故事四部曲》是深蓝非虚构作品集结之作。在书中,我们得以见证深蓝的成长与坚守,七年来,他的文笔愈加细腻成熟,但始终不渲染、不夸张,只是以诚恳平实的语言将从警期间亲历的故事娓娓道来: 《深蓝的故事1》:既有对子女教育问题的深思,对养老问题的哭笑不得,也有医闹与 碰瓷 乱象、反映赌博害人的案件。 《深蓝的故事2:局中人》:收录为抓捕罪犯不惜 卧底 11年的三大队队长程兵,连续潜伏60小时殉职的周警长,为帮女友戒毒、自己当了警察的林所长等人震撼人心的故事。 《深蓝的故事3:未终局》:记录下两件在办案者多年追查下破获的大案,揭开错综复杂的真相与隐秘的人心。此外,还讨论了原生家庭,少年犯回归社会等热点话题。 《深蓝的故事4:在人间》:书中多数故事都与 家 有关,有互相支撑,为了家人改过自新的罪犯,
1 名精神科医生,12 位精神病患者,4000 天的治疗与陪伴。 大多数人进入医院是为了离开,而这里的患者不同,他们来到此处是想与曾经的自己剥离,其中有些人进来后就再也不愿离去。本书是精神科医生陈百忧的真实诊疗手记,记录了12 位精神病患者人生中癫狂也暗淡的一面:持续60 年的自杀计划里,藏着一个家深情的秘密;连医生都害怕的病症,却被精神病室友治好了;喜欢捉迷藏的女患者嫁给了警察,藏在异国都能被带回家 他们聚在这个被层层铁门封死的狭小空间里,看似在接受治疗,实则在修复自己支离破碎的人生。 透过精神病患者的内心世界,你是否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看到了我们这些 正常人 心中深藏的绝望与不安?如果你正被现实压得无法喘息,别怕,别慌,谁还没有个 犯病 的时候?
《2024 年中国报告文学精选》是年度报告文学创作的精华集成,作品题材广泛,既有对我国当代经济腾飞、科技突破、基建奇迹的忠实记录,如《一路惊 芯 》追溯芯片研发之路,《火星,我们来了》铭刻航天征程的艰辛;也有对时代人物的深情讴歌和对当下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如《永不言败》述说了滑雪运动员们的执着与坚守,《有风自南》将湾区劳动者的质朴生活娓娓道来。这也是2024年报告文学创作成果的展示,它们以独特笔触勾勒社会百态,映射时代光影,为读者展开一幅生动且深刻的时代长卷。
印度尼西亚海域隐匿着全球最后一支原始捕鲸部落 拉玛莱拉人。他们驾驶无钉木船,手持竹制鱼叉,与抹香鲸展开生死搏斗。捕鲸不仅是生存所需,更是维系部落信仰与经济的千年契约。然而,现代文明的冲击如巨浪袭来:码头、发电机、手机信号塔撕裂传统纽带,年青一代在DJ音乐与祖训间迷茫摇摆。 作者道格 克拉克深入部落三年,以小说般的叙事记录下这场文化消亡前的最后抗争。书中既有惊险的捕鲸实录,也有萨满仪式、物物交换生态的细腻刻画,更通过个体命运折射出全球化时代的普遍困境。或许成书时,拉玛莱拉文化已不复存在,但这部作品将永远铭刻人类文明的多样与脆弱。
在我性格、能力和经历等的独特结合形式中,我相信肯定会有一些内容,是从未被人如此生动和清晰地记录过的,我希望这是这部作品的价值所在。 胡安焉 ★胡安焉继《我在北京送快递》后的自我剖析之作 借助这个诚实的人剖析拧巴的自己,他像一面镜子帮助我们每个人看清自己。 ★i人深深共鸣 . 敏感内向、道德洁癖、社交恐惧、讨好型人格、过度内耗 坦述20年换19份工作背后,一个 i人步入社会的内心风暴 ★一个人要走多少路,才能拒绝成为「社会期待的样子」和「自己讨厌的人」? 逾越成功与失败的度量,对待人生的态度将更丰富、开放和诚实 ★晚熟或早熟的人,都是因自己的人生际遇,拥有自己的生长节奏。 人生不是一条通往某个目的的途径,而是所有的经验、感受、思考和领悟本身。 只要是认真度过的日子,我都不认为是蹉跎岁
16岁的她,被自己的哥哥说了一句胖,从此减肥十余年,瘦到只能挂水续命;? 19岁的她,报警称自己被亲生母亲 跟踪 ,从有记忆以来,她不能离开妈妈视线超过5分钟;? 40岁的她,为了逃婚偷渡出国,办起一家火锅店,收留了数十个被家暴的异乡女性。? 她们都不知道自己的人生将何去何从。? 我在23岁遇到了她们。? 整个少年时期,我都在筹划 离开家 这件事。高考是我当时能想到的唯一出路。但最后报志愿的时候,我发现妈妈早在高一就已经替我做好了计划。我上了一所本地的大学,整个大学期间,妈妈随时会出现在教室的后门、宿舍的门口,来看我 有没有好好学习 。? 于是我把离家计划改成了出国。我在地球仪上寻找离家最远的地方,选中了澳大利亚。? 我一直担心自己走不掉,但在这项计划真正实现之前,妈妈突然因病去世了。 ? 这场逃离突然变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