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文科学的研究中,对时间的分析始终被置于首位。空间仅被看作一个容器、一个无足轻重的舞台 众生的命运在此展开。但近几十年来,有生命之物的这两类基础坐标的关系逐渐趋于平衡。 本书思考了小说世界对空间的表现,并探讨其与现实的紧密联系。在后现代环境中,对现实的感知被削弱,虚拟取得了胜利。从而,文学所属的模仿艺术得以提出一种解读世界的全新方式,即地理批评,它同时涉及文学理论、文化地理与建筑领域。
《叙事话语》是法国文学理论家、叙事学家热奈特zui著名的一部作品,以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为例,为从叙事学角度分析小说文本提供了一套精密、可靠的工具,也突出了普鲁斯特叙事中一直未引起评论界重视的问题。而在《新叙事话语》中,他回答了各国学者对《叙事话语》的批评,对《叙事话语》中的论点作了修正与进一步的阐释,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叙事学上的新问题。
詹姆斯 伍德的《小说机杼》是对于小说魔力的一次精妙探析。这位当代著名批评家将带领读者深入体察故事运作之机制,由此提出一些基本问题:当我们说自己 了解 某个虚构人物时,我们在表达什么意思?故事讲述的细节由什么构成?何为成功的隐喻?现实主义现实吗?为什么有些文学技巧过时,而另一些却保持活力? 从 荷马史诗 到《让路给小鸭子》,从《圣经》到约翰 勒卡雷,詹姆斯 伍德取材之广泛,使得《小说机杼》既是一部研究小说虚构技巧的佳作,也是一部另类的小说史。 本书为再版,收入英文新译本中的增补部分(包含全新序言),并对此前出版过的章节进行修订,版式设计与封面设计也全面更新。
女权主义者、文学批评家和大众文化理论家总是忽视浪漫主义阅读。他们声称, 浪漫情节 会促进女性读者对男人的依赖,以及对流行文化所传达的压制性意识形态的接受。珍妮斯 拉德威挑战了这一说法,认为批评的注意力必须从孤立地考虑文本本身,转移到阅读背后那复杂的社会事件上。 《阅读浪漫小说》一书因其革新性、突破性的人种志调研方式而获得了极高的赞誉。在针对流行艺术的研究领域,本书具有不可替代的参考意义。这本里程碑式的著作不仅破除了流行文化中的消费 神话 ,并借此分析了女性读者这一特定群体的审美和消费倾向。
民间故事是一种结构稳定的功能组合、一个自组织系统,一棵生命树。故事一旦开始其生命进程,就会自己生长、自己嫁接、自己开花、自己结果,也会随时空的改变而变异,随生命熵的增加而消亡。在故事中,英雄具备什么样的性格、离开家乡时需要哪些装备、神奇助手会在什么时候出现、叛徒为什么总是英雄的叔父、误会为什么总是不能避免,所有情节都有一套相对稳定的结构或套路,而所有的套路,都是特定功能相互制约的结果。 故事的结构既是稳定的,又是生长的,貌似无序的生长中,总是有一些配置、结局。特定的难题,总是对应着特定的解题方式。每一则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都是特定语言游戏中的玩法。
有些小说令人手不释卷,有些小说却令人昏昏欲睡,趣味的差异决定小说的优劣。研究小说的趣味,便是研究如何让读者长久保持注意力的技术手段。 经典谍战小说《潜伏》《借枪》作者龙一,总结二十余年的小说创作技术和经验,剖析海明威、毛姆、老舍、杰克 伦敦等文学大师的中短篇小说文本,拆解小说的各个元素 开端、转折点、主要人物、对抗人物、次要人物、喜剧人物,阐述小说趣味性的十五个来源。同时,讲述《潜伏》《借枪》《代号》等作品,如何改编成热播影视剧的经验。
本书是世界儿童文学理论的起源之作,也是儿童文学研究者的常备工具书。与《欢欣岁月》一起被誉为 世界儿童文学理论双璧 。凡是关心和热爱儿童文学、关心孩子的人,都绕不过这一本书。 《书,儿童与成人》创作于1932年,为法国及全世界打开了一个当时少有人关注的领域:儿童文学的创作与出版。这让当时的作家及出版人看到了为儿童写作的独特魅力,意识到为儿童创造一本小书的珍贵意义。阿扎尔不仅从纵向(即时间)叙述了儿童文学的现实发展状况,对儿童文学史的发展历程及一些经典读物和作家进行客观评析。而且他还凭借开阔的眼界和深厚的比较文学知识的底蕴,从横向(即空间)对不同地域的儿童文学进行比较。通过经典作品的比较,分析早期各国的儿童文学特色,告诉读者什么是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以及优
在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上,《中国现代小说史》 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之作。夏志清以其融贯中西的学识,论述了中国自五四运动至20世纪60年代初小说的发展;他致力于 优美作品之发现和评审 ,并深入探求文学的内在道德情*;他对许多现代小说家重新评价, 发掘 了不少当时并未受评论者注意的作家,如张爱玲、钱锺书等。本书英文版初刊于1961年,中文译本于1979年出版,学术地位历久不衰。
本书是我社2015年出版图书《听客溪的朝圣》一书的新装版。 1971年,在经历了一场几乎致命的肺炎之后,安妮 迪拉德在弗吉尼亚州的听客溪生活了一年,深入地体验生命,由此写就的这本《听客溪的朝圣》记录了她的山中生活,带领读者随之观看了整整一年关于造物的秘密:空中的鸟、地上的植株、宇宙中的星星......笔笔皆随意,而处处充满精细的美。她写眼中所见,同时在心中作更为博大幽深的联想。迪拉德看到造物的残酷,在她的笔下,大自然既令人感到恐怖,也充满无限慈悲。以她的视角看来,若能拥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则你已为你自己攒下了 一生的好日子 。
《子集兴替》是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的最终成果。 子集兴替 是对中古学术史上私人学术著述方式由子书转变为文集的概括,并包括后世学者提出的子书与文集在著述性质与体例上具有一致性的诸多学术论断。 子集兴替 自清代学者章学诚始,亦颇受刘师培、余嘉锡、刘咸炘、程千帆等近现代学术大家瞩目,但很长时间以来缺乏全面而系统的研究。《子集兴替》主要由 中古子书著述方式的新变 子书与文集兴替的历史进程 与 论子、集关系的学术史建构 三编组成,通过转换传统学术史研究注重思想内容的模式,选择以 著述方式 作为讨论 子集兴替 的主要视角:以六朝子书文体形式的新变为基础,继而讨论子书与文集升降的内在动因及历史过程,揭示两者著述体制的异同,并兼顾后世学者提出的命题与论断,阐发其理论价值,以此作为重审相关学术史现象的途
张秋子已经带领学生读了五年的《达洛维夫人》,本书基于她五年来共读的课堂笔记与反复思考。该课堂并不是对一部文学作品的学术研究或文本批评,而是选取《达洛维夫人》为底本,生发出一系列对文学相关问题的思考与讨论。不论授课与写作,都贯穿了她与学生们共同发现的文学现象,并且以结合生活中的切身体验为特色,展现文学与每个人可能发生的关系。不论是否读过《达洛维夫人》,都可以应邀与达洛维夫人共度一天,开始一场包罗万象的文学漫步。
本书聚焦鲁迅留日的时代脉络与话语空间,在还原鲁迅寄身之日本语境的基础上,追索鲁迅与明治日本教育制度、知识转型以及思想文艺新潮的关联交涉,诠释鲁迅对异域新兴思想文化资源的判断、选择和改创,进而呈现留日时期鲁迅的人生及精神历程,明确其果敢独创的思想与实践结构。
本书以中国四大名著为阅读母本,从结构、人物特征、叙述者、主题物、道具物、悬念的制作、情节与高潮设计等角度分析,梳理中国经典作品中的叙事理论。 拆解《红楼梦》中主题物的使用技巧,分析《三国演义》中细腻的相貌描写,理解《西游记》三调芭蕉扇所引发的章回勾连,掌握《水浒传》中 危险 的悬念设置方法,庖丁式拆解中国经典小说故事,多角度探索中国叙事的精妙创作技法,是一门适合中国读者与创作者的写作基础课。
《公园北京:文化生产与文学想象(1860 1937)》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考察 公园 作为一个新兴的西方文明装置,如何进入晚清及民国北京,在这个过程中又如何实现了传统与现代、本土文化与外来文明的对接与转化。旨在从公园入手,以小见大,呈现晚清至民国北京政治、社会、历史、文学、文化诸方面纷繁复杂的变革。 《公园北京:文化生产与文学想象(1860 1937)》的研究内容是晚清至民国时期北京的公园,既包括清末民初政府正式建造、开放的公园,也包括具有公园性质的公共游览空间。采取个案研究的方式,选取若干有代表性的公园,借此折射清末民初北京的现代性转型。近代北京各大公园多由清代的皇家禁苑改造开放而成,其等级和风格有着明显的分野,地处不同的城市区域,吸引了阶级、政治、文化背景各异的人群,并形成具有不同功能与审美风格的公
本书是伍德的第一部文学评论集,出版于《小说机杼》之前十年,是他的非凡才能所登上的第一个展示台。彼时的伍德已于评论界经过多年磨砺,他博士甫一毕业即获 英国新闻奖 ,又于英国最知名的杂志之一《卫报》的文学评论版担任过五年主笔,由此造就了《破格》中既新鲜又老练的破竹之声。全书以对十六世纪巨作《乌托邦》的作者托马斯 莫尔的评论开篇,一路推进到近年在中国读者中形成阅读风潮的塞巴尔德,每一篇文字中都既埋有关键的文化脉络,又道出了伍德的独特见解。此外,本书中虽然每篇评论都是独立成篇,但组合在一起,亦折射出近几个世纪以来西方精神世界震荡的一条隐线。
20世纪60年代,西班牙语美洲叙事文学领域的 文学爆炸 ,将拉丁美洲文学推向了世界。加西亚 马尔克斯、马里奥 巴尔加斯 略萨、列莫 卡布雷拉 因凡特、何塞 多诺索、胡里奥 科塔萨尔等极富创作力的作家,以及诸如卡洛斯 巴拉尔和卡门 巴塞尔斯这样的文学编辑和代理人在 文学爆炸 的舞台上粉墨登场。 作者以其记者的敏锐洞察力和生动的文字,梳理了 文学爆炸 的起始、高潮和尾声的重要时刻,展示了 文学爆炸 与古巴革命之间的深刻渊源、文学与政治不可剪断的联系、拉美作家群彼此交往的生动日常、马尔克斯与略萨这两位 文学爆炸 主将从互相欣赏到老死不相往来的始末等细节。 本书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来梳理那段历史,为此,作者既采访作家,也采访作家的朋友、与他们共同经历过那段岁月的人。书中引用的资料还包括出版物和作家之间的往来信件、个人
《批评意识》是一部关于日内瓦学派的 全景及宣言 式的杰作。全书分为两部分,《上编》评述了包括波德莱尔、普鲁斯特、巴什拉、布朗肖、萨特、罗兰 巴特在内的十五位批评家的批评实践,展示出批评意识运行的机制。《下编》则讲述了批评意识的方法论。两部分相辅相成,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阐明了日内瓦学派的批评方法与原则。
全书以晚清以降,具代表性的现代中国小说理论家梁启超、吕思勉、鲁迅等及其小说理论,抽丝剥茧,分析他们文论中演绎的 小说 概念,如何通过存 形 、保 音 、易 义 的手法,承载了经东洋传入的西洋小说观念,让 小说 这个汉语词汇,慢慢成为像 文学 社会 等的 翻译语 ,从而促成了新文学的出现,沿用至今。 理论探讨之外,作者又以专门分析晚清作家吴趼人及翻译家林纾的文学实践例,描绘 小说 现代化历程中的东西交汇、新旧激荡、明暗难辨,引发我们对文学、历史批判性的审读和思考。
张艺谋执导的电影《秋菊打官司》于20世纪90年代初上映后即引发广泛讨论。1996年,苏力发表《秋菊的困惑和山杠爷的悲剧》,首倡通过文艺作品透视社会现实,思索中国法治道路的未来,由是引发一批法律学人持续经年的关切与回响。本书精选十四篇探讨 秋菊 问题的中外法学文章,既从剧中人物的境遇,也从法学思潮的奔涌见证中国现代化转型进程的现实性与复杂性。
本书按照鲁迅思想发展演进的轨迹,一方面考察他在金石学、考古学、文字学、文学、哲学、民俗学等国学领域的整理与研究,另一方面考察国学对其写作、治学、审美与思想的浸润与影响,推动了鲁迅研究的丰富与深化。同时,本书论及其师长章太炎等人、同辈胡适与顾颉刚等人、后学台静农与徐梵澄等人的学术理念与传统学养,展现了二十世纪前半叶学人的治学理路与精神世界。
作者解读了八部50年代到70年代的经典作品,既有代表主流叙事的《林海雪原》《创业史》《红岩》等,也有当时 地下文学 的代表《第二次握手》,详细分析了新文艺创作对传统的英雄传奇、成长小说等长篇叙事模式中主题元素的改造过程与文化意义,指出它们为何在当时的文化环境下能成为受到文艺工作者肯定、大众欢迎的文艺作品,并阐述了它们的文学史意义。《50 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是当代文学领域运用 再解读 研究方法的重要成果,受到众多研究者和读者的肯定,本次精装版增加了一篇关于工业小说的文章。
文科无用论 大行其道,人文学科经受着前所未有的全球性危机,在这一背景下, 跨学科 的探索可以有怎样的作为?人文学科何去何从? 乔 莫兰以深厚的学术史意识,探讨了我们如何将知识组织成学科,以及当旧的思维方式变得过时、不相关、不灵活或有了排他性时,如何将其重组成新的知识结构和联盟,或者说是 跨学科 的形式。作者讲述了跨学科变幻激荡的轨迹,追溯福柯、德里达、拉康、克里斯蒂娃、利奥塔等人的开创性实践,探讨了权力理论、女性主义、酷儿理论、精神分析、历史主义、生态批评等如何为人文学科打开全新局面。 人文学科本质上是跨学科的,因为它们关注的是人类凌乱、无边界、无算法规则的状态,旨在研究人类创造意义的整个杂乱过程。所以我们需要通过跨学科来寻求改变与超越,鼓励学科之间的交流,并对组织知识的方式保持开
一九八〇年,科塔萨尔受邀前往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一门为期两个月的文学课。 本书由当时作家所做八场讲座的录音转写而成。天性顽皮的他和学生 合伙 做起了游戏,要将文学讲得趣味十足、与生活现实息息相关。十三个小时的座谈内容揭示了科塔萨尔的写作秘密:对幻想故事的解读,文学中的音乐性、幽默感、游戏性,幻想与现实主义,对自己作品和创作之路的分析 科塔萨尔再一次施展魔力,将文学课也变成一场郑重其事的游戏。 《文学课》是一个邀请,伟大的作家科塔萨尔郑重地邀请您参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