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建业的普通话有着一种独特的“麻城”口音,这总让他担心学生们能否听懂他上课所讲述的内容,不过随着他古诗词课的视频在网上迅速走红,“戴老师的唐诗课”得到了许多学生、家长以及古诗词爱好者们的一致好评,他机智巧妙、凝练隽永的语言风格,让原本枯燥的古代诗词课变得生动有趣,充满活力,而这“麻城”普通话也成了戴老师的一大特色。 戴建业在华中师范大学被评为“欢迎的老师”。在课堂上,他经常巧妙地引用“找仙人、采仙草、炼仙丹”等风趣诙谐的桥段,将唐代的诗词给讲“活”了。 本书还原了戴建业老师在课堂上对唐代诗词的生动讲述。他以深厚而专业的古代文学功底配以独到的个人见解,将盛唐时期的繁荣景象通过诗词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写给孩子的美丽诗经:让孩子学《诗经》,不仅仅要把它当成诗歌来吟诵,更要回到中华文化的源头,去体会我们古老的历史,寻找远古的足迹。
《野草:插图本》是鲁迅先生创作生涯中专享的一部散文诗集,其中收录了散文诗二十三篇。这些作品,按鲁迅先生的说法是包含了他自己一生的人生哲学。全书以曲折幽晦的象征手法表达了他对现实的失望和愤懑,其文笔深沉
摇摇晃晃的人间 余秀华诗选 ,余秀华,湖南文艺出版社 【新华正版书籍】 作者 余秀华 原价 ¥32.00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02-01
方文山围绕14首他和周杰伦共同创作的脍炙人口的经典中国风作品,讲述了文字背后的文化底蕴和创作时的精彩故事。如《东风破》《菊花台》《烟花易冷》《青花瓷》……收录内容多元,有歌词文字的技巧说明,有因词意内容而衍生的诗词赏析与历史文化探讨,还有专业音乐知识的分享。番外收录29首方文山精选韵脚诗。
本书选录国学大家南怀瑾先生的诗作二十首,既有其幼时山庙苦读的纯净场景,又有人情天伦的常态,正是南先生世上苍生,架上书的写照,每篇诗作后面都有一段释文,有助于读者品味诗意和诗境每篇诗作都有篆隶楷行草这五体书法形式表现,每种字体分别由一位在书法领域有影响的艺术家书写(篆书-崔志强,隶书-孙敏,楷书-王立翔,行书-张耀伟,草书-朱培尔),并按书帖形式编排,读者既能欣赏中国的书法艺术魅力,又可以直接临写
当代国学大家袁行霈先生是北京出版社“大家小书”丛书的编委,《好诗不厌百回读》是袁行霈先生诗词赏析的小集。本书集合了袁行霈先生对自《诗经》至《纳兰词》,五十首古典名篇的精彩赏析,旨趣高雅,言语亲切,非常切合“大家小书”的意旨。
《杜甫诗集(插图本)》家藏四库系列之一《四库全书》编定于清乾隆四十三年,共收中华典籍3461种。如此浩瀚典籍仅分经(儒家经典)、史(各类史书)、子(百字著述)、集(名家诗文)四类。其后,『四库』之名既具有中华经典集成的寓意,同时也具有古代图书分类的含义。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华经典所蕴含的智慧,越来越为世人瞩目。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热播足以证明这一点。丛书策划者为了消除今人阅读古代文言经典的艰涩,力求使用时人容易的版画图示和读解心得的方式,让读者充分汲取古人成功的养分,使圣贤的智慧真正进入寻常百姓家。所以丛书得名『家藏四库』。
古人讲“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毛泽东是当之无愧的。古人又讲文章乃“经世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毛泽东也是当之无愧的。毛泽东一生的成就是伟大和多方面的,他的著述也是伟大和多方面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最伟大的成就,最精彩的著述,将会愈益显示其光辉;而毛泽东诗词,不但是同辈人和当代人无伦比的,其中的优秀篇章既是前无古人,当然也是会后启来者的,必将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永放熠熠光芒的灿烂明珠。愿这本书作为一颗小小的铺路石,让我们在现有的毛泽东诗词研究成就的基本上继续前进。 这里,有几点需要说明。一是所谓“大全”乃相对而言,既全又不全。说“全”,确实比过去和现在所见各种毛泽东诗词版本收录多了,容量大了,涉及面亦有所拓宽,即:不仅辑纂诗词作品增加,而且还包括属于诗词同一类型或相近的
作者袁羽钧,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曾供职于新华日报社,现为《中国经济导报》副总编辑。从事文学写作三十年,创作散文、报告文学等作品计300余万字。本书为作者的散文精选集,收入其20年间创作的散文精品50篇。文章题材涉及自然、历史、人文,社会,友情、亲情,多篇作品聚焦烟雨江南的文化历史与自然风物,内容丰富,感情真挚,有很强的可读性。
本书收录了冯唐到目前为止所创作的116首诗歌,一如既往的笔调辛辣,用语直接。诗歌篇幅有限,冯唐用寥寥数语,表达对生活对爱情的直观态度。在阅读这些诗歌的过程中会让你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让你忍不住在心里默默爆两句粗口,然后赞同地不住点头,这就是冯唐文字的魅力,在这本诗歌集里依然体现。“冯唐式”语言打造出不一样的“唐诗百首”,用最简单最粗俗最直接的方式表达作者对生活对爱情的直观感受与理解。
本书收集了戴望舒的诗集《我的记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戴望舒生活在一个历史大动荡的时代。他有着浓厚的文化修养和艺术才能,在毕生的文学实践中,戴望舒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 本书选编了戴望舒作品的大部分,基本上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和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