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考论》是作者楚辞研究系列著作第六种,凡三编。根据“楚辞研究与楚辞学研究”同步进行的方法,将学术研究与学术史研究、本体研究与史学研究结合起来。第一编《楚辞研究》,釆用“原型批评”理论,对楚辞黄昏意象、兰蕙意象作定点研究,进而对楚辞作出“概论性”描述。第二编《屈原研究》,利用“二重证据法”,对屈原生平研究的难点如“放逐”、“自沈”、“思想特征”、“爱国主义”等作实证研究。第三编《楚辞学史研究》,分别体现断代研究、学者研究、著作研究等基础性工作。
暂无内容简介。。。。。。
欧阳修一生写了500余篇散文,各体兼备,有政论文、史论文、记事文、抒情文和笔记文等。他的散文大都内容充实,气势旺盛,深入浅出,精炼流畅,叙事说理,娓娓动听,抒情写景,引人入胜,寓奇于平,一新文坛面目。他的许多政论作品,如《本论》《原弊》《与高司谏书》《朋党论》《新五代史·伶官传序》等,恪守自己“明道”、“致用”的主张,紧密联系当时政治斗争,指摘时弊,思想尖锐,语言明快,表现了一种匡时救世的怀抱。他还写了不少抒情、叙事散文,也大都情景交融,摇曳多姿。他的《释秘演诗集序》《祭石曼卿文》《苏氏文集序》等文,悼念亡友,追怀往事,情深意挚,极为动人;他的《丰乐亭记》《醉翁亭记》诸作,徐徐写来,委婉曲折,言辞优美,风格清新。总之,不论是讽世刺政,还是悼亡忆旧,乃至登临游览之作,无不充分
南宋以来,论述诗词的著作如雨后春笋般涌出,至明清达到鼎盛,而《人间词话》能从中脱颖而出,成为二十世纪享有盛誉的文论经典,可见其成就非凡。陈寅恪说过: 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彰。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 的确,再有影响的书,也只是一家之言,或还有可商的余地,但此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 此次出版的《人间词话》分为三部分,主要收录了《人间词话》的初刊本、未刊手稿,以及王国维词论汇总。 初刊本,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手稿本中选录六十三则,并补写一则,刊发于《国粹学报》上的。 未刊手稿,是王国维《人间词话》手稿本中没有被选录于初刊本中的条目。这里的 未刊 指的是王国维未将其刊发于《国粹学报》而已。其中大多数的条目,随着赵万里、徐调
《小窗幽记》十二卷,阐释修身养性、为人处世之哲理,表现淡泊名利、优游于山林的超脱之情,文字清雅俊逸。每一则均有注释和译文,并有历代点评,尤其在注释中加入佛学义理的阐释。
读它百遍其义自见 心领神会躬身以行《三字经》历来备受推崇,历代百家称之为 袖里通鉴纲目 、 千古一奇书 、 若能句句知诠解,子史经书一贯通 。自宋代以后,《三字经》流传广泛,家喻户晓。既是一本脍炙人口的儿童识字课本,同时也是一部专门论述启蒙教育的传世之作。 本书对原文进行了白话翻译,并进行了评析,以方便读者阅读理解。
这里汇集的《瓶史》(袁宏道)、《声容》(李渔)、《觞政》(觞政)和《茶经》(陆羽)均为古人谈花论酒、品茶赏美的上乘之作。充满了古代名士对真善美的渴望与追求,是古代名士风流本色的具体而微的展现。其中,既有人生的真趣,也有生活的情趣,和更多的文人的雅趣。 书中的注释详略得当,既能发明文义,又能广人见闻。译文晓畅,便于阅读。
作为古文运动的中心人物,唐宋八大家的散文给当时和后世的文坛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他们的许多经典之作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由于“八大家”流传至今的散文篇目很多,普通人很难有时间去一一阅读,因此我们精心编选了这本《唐宋八大家散文》。书中选取了“八大家”在各个时期的散文代表作,其中的大部分篇目人们耳熟能详,小部分篇目则是我们向读者推荐的精品,相信广大读者能通过《唐宋八大家散文》欣赏和领略到“八大家”散文的独特魅力。此外,考虑到“八大家”生活的年代距今比较久远,其语言习惯和行文风格与现代有很大不同,我们特意给每篇散文配上了题解和白话译文,希望能帮助广大读者消除阅读上的障碍,让读者朋友更轻松、更全面地去理解“八大家”散文的精妙所在。
由于游记散文具有的实地实景的基础,似乎为文字的图像化提供了可能,但也决不意味着这种图像化变得容易了。实在的是自然界山水,虚幻的是文字;而图像则需要在实在与虚幻的夹缝里求得既具体又灵动的生机,这无论是对摄影者还是图画的编辑者来说都是一种挑战,而其成功的秘诀,就在于把自然山水、把文字、把图像当作各自具有活力具有生命的有机体对待,正是图像与文字以这样一种独特的组合方式呈现到我们读者面前时,图像与文字所有的那种若即若离的关系,那种既吸引又拒绝的暧昧性,也把图文对照阅读的新概念带给了读者。 这是一本以历代游记散文名篇为主的影画珍藏本,在选录的篇章中,除开观察的细腻、想象的丰富是其共有特点外,作品的主旨既有对于山水纯美的虔诚领略和由衷的赞叹,也有表现面对自然山水而引发的社会学、哲学方
本书不许多美丽的祝寿神话,如西王母蟠桃盛会,又有纷繁的传说故事,如麻姑祝寿、八仙庆寿,东方朔偷桃,还详细介绍了祝寿礼仪,如发寿帖、摆寿堂、拜寿星、吃寿面、送寿礼等方方面面,表现了中国传统对长者的敬重和对生命自身寿数延绵的热望。其书分九章:、二章分析中国传统长寿观念,从古代神话故事中探讨祈寿心理;第三至五章介绍祝寿活动的历史、内容形式及演变趋势;第六至九章介绍与祝寿活动紧密联系的寿字、寿图等吉祥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