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西西弗神话》是加缪的哲学随笔集,与其小说《局外人》、剧作《卡利古拉》堪称 荒诞三部曲 。在书中,加缪围绕荒诞人、荒诞生活等命题进行了理性的哲学探讨,可以窥见其对于荒诞哲学最深入和集中的考察以及最透彻和清晰的阐释。 西西弗这个永世苦役犯,无疑是人类生存最形象的荒诞象征,但同时他又是在反抗的激情烈焰中行进的英雄,生存本身就是对荒诞最有力的反抗。
《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是弗吉尼亚 伍尔夫的代表作之一,是她根据1928年在英国两所大学所作的 女性与小说 主题演讲而写成,于1929年出版。作者文笔细腻风趣,充满睿智,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独特的文学风格提出了一系列女性主义观点。她用 五百英镑和一间自己的房间 作为比喻,指出经济自由是女性能够自由创作的前提,对女性主义思想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六次讲座》是法国著名作家安德烈 纪德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经典著作。 本书是纪德1922年所作的关于陀氏的六次讲座。在这一系列讲座中,纪德主要的关注点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如何以 文学 的方式表达出来,他通过解读陀氏的书信和小说文本,层层剖析了陀氏的文学思想以及艺术风格。他深入到陀氏及其塑造的人物的内心世界,发现了谦卑与傲慢的相互转化、人物思想的二重性等陀氏创作的主要特点。 纪德视陀氏为天才的小说家,而且是 所有作家中伟大的一位 ,他对陀氏的解读带有浓重的法国阅读经验,同时向读者展示了一种健康的心智生活。这是两位伟大作家的一次跨越时空的心灵交流,是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珍贵文献。
瓦尔登湖(Walden;or,Life in the Woods)是美国作家亨利 戴维.梭罗所著的一本著名散文集。 该书出版于1854年,梭罗在书中详尽地描述了他在瓦尔登湖湖畔一片再生林中度过两年零两个月的生活以及期间他的许多思考。瓦尔登湖地处美国马萨诸塞州东部的康科德城,离梭罗家不远。梭罗把这次经历称为简朴隐居生活的一次尝试。
这不仅是一部趣味满满的图文书,更是一部关爱你的情绪的真诚之作。 露比是一位深受心理问题折磨的少女。她将自己悲伤又搞笑的日常故事,写成了这本《今日大吉,诸事不宜》。 她常常为生活中的挫折感到沮丧和失落,觉得世界糟透了,但下一秒就会被冰淇淋吸引;她害怕社交,常常怀疑自己的外表,总是控制不住情绪,但看到小狗时,仍会给它一个温暖的拥抱。 我们的生活没有那么坏,换个角度看看就好。虽然有时很糟糕,但击败每个坏日子,就是万事皆宜的好日子!世界会对你张开怀抱,让你遇上各种新奇有趣的事物,让你感到满意,有这种感觉就够了!
1928年10月,伍尔夫在剑桥大学做了两场面向女性的演讲--"女性与小说"。之后她在此基础上撰写《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并于1929年出版。 伍尔夫讲述了在父系社会中,女性生存的困境、历史对女性的偏见、女性面对的共同命运以及女性贫困对其创作的影响等问题;提出女性要认清自身的境遇,积极争取独立的经济力量和社会地位,独立思考,自由生活,探寻自我灵魂深处的柔软与坚硬,发挥出女性的天赋与优势,成就自我。
《小说面面观》是从事小说写作、文学批评与赏析者了解小说艺术奥秘的经典。 《印度之行》后,福斯特将重心转向了讲学与文学评论。1927年,他应邀到剑桥大学开设讲座,一系列演讲成为《小说面面观》的基础。全书共分九章,涉及小说的七个层面,故事、人物、情节、幻想、预言、模式、节奏。福斯特认为,小说家的任务即是熟练地驾驭这些面向,做到 面面俱到 。 《小说面面观》是福斯特的文学批评专著,是公认的20世纪小说美学经典著作。
在生活的快节奏中,我们常常迷失在他人的目光里,花费大量时间修复破碎的自尊心,迎合他人的期待。作者也曾深陷这样的困境,但她勇敢地做出改变,决心将自己的心放在首位。在这本书中,作者分享了自己的成长历程和感悟,鼓励读者接纳真实的自己,不必追求与所有人关系融洽。告诉读者,比起成为左右逢源的人,取悦自己同样优秀。书中还包含众多贴近生活的场景和故事,从日常社交到亲密关系,全方位引导读者学会辨别、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学会在纷繁世事中关爱自己,将鲜花赠予自己,成为浪漫而有趣的人,开启充满爱与美好的人生新篇章。
欣赏一位作家的作品,首先应该了解他的创作动力和执笔初心,作为 故事圣手 ,毛姆的作品同样不是从天而降,而是充满了创作的艰辛。在差不多近五十年的时间里,毛姆一直坚持写一部私密的自传性笔记。在这部笔记里,人们看到了这位 zui会讲故事的作家 一生的历程和真实内心。本书从15本笔记、备忘录中精选而得,处处皆是敏锐的观察和那些传世作品的萌芽,既是毛姆的素材库,也是他成名的秘密武器。无疑,这是毛姆富有意义也真实的作品之一,对于他的粉丝,以及任何对文学创作过程感兴趣的人,都是一本无可替代书。
103个应对世界的方式,与不安、逆境、挫折从容共存的人生指南 本书从2500多封夏目漱石现今留传于世的书信中,整理出七大主题:挑战、幸福、品行、批评、处世、矜持、表现。当遭遇不安与逆境时,可以与之和平共存的人生指南与充满智能的生命话语,能让人的心灵顿时轻快起来,彷佛一位随行的心灵导师和你一同解决人生的难题。
小说围绕拉姆齐一家及其朋友在苏格兰海滨度假屋的生活展开,全书分为三个部分: 窗 、 时过境迁 和 灯塔 。拉姆齐夫人许诺孩子们将来有一天会带他们去附近的灯塔游览,然而这个简单的愿望却因各种原因搁浅多年。小说跨越了数个夏季,以家庭成员间的情感纠葛、个人内心的挣扎和时光的无情推移为主线,最终实现了前往灯塔的愿望,这一过程寓意了生活中的坚持、失落与再生。
在博尔赫斯一生的后两年里关于文学、故乡、远方、时间、电影、友情,以及 对话 本身的对话。 我们看到词语的关联和思想的变化,我们看到我们的头颅和脏腑,看到你的心,我们觉得眩晕,我们感叹,因为我们亲眼看到了那个名字屡屡被人们提及、但鲜少有人走近的、神化般的存在:博尔赫斯的宇宙。 我们感到无限崇敬、无限欣慰。 博尔赫斯是一个名字。用它来做指引我们思想的信号并非随意为之。在文学中,这个名字仿佛无限的、纯真的神明;它的所有者是一个知天知地的人,阐释天堂是图书馆的模样,是整个世界的诗篇;在《后的对话》中,它是智慧的象征,在智慧中,语言早已超过对话本身的意义。 我们看到博尔赫斯,从各个角度在博尔赫斯中看到世界,在世界中再一次看到博尔赫斯。
《寂静的春天》是美国海洋科学家蕾切尔 卡逊的一部有关DDT等农药的大量使用,对环境造成破坏的书籍,也是人类首次关注环境问题的著作。1962年在美国问世后,就是一本很具争议的书。它强烈震撼了美国社会甚至全世界,可以看做是开启了人类的环保事业。但它也受到了强烈的质疑,不仅是受到与之利害攸关的生产与经济部门的猛烈抨击,也遭到了另外一些人的不满。例如美国作家迈克尔 克莱顿 Michael Crichton)就曾认为:《寂静的春天》导致的死亡比希特勒杀害的人多。迈克尔 克莱顿之所以这样说的原因,主要是认为卡逊的努力导致了很多化学药品的被禁用,从而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了人类的生存环境的安全,主要是那些落后地区。比如疟疾之类的疾病不能收到控制,而如DDT这类化学药物对此有着很大的正面作用。
《思辨性修辞》是法国作家帕斯卡 基尼亚尔的重要作品之一。作为历史钩沉的大师,基尼亚尔以其碎片化的写作风格和古典主义的简洁文雅和内在精神,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幅丰富多彩的人文图景。通过弗龙托和马可 奥勒留的故事,基尼亚尔揭示了哲学出现之前即已存在于欧洲的一种古老的、边缘的、坚忍的、被遗忘的文学传统以及诗学的发展。通过波焦 布拉乔利尼和库萨的尼古拉的故事,基尼亚尔描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哲学家和他们对文艺复兴的贡献。他还回忆了自己的老师和喜欢的作品,阐述了对文学、语言、创作、主题、情节和风格的理解和思考。
《美丽的托斯卡纳》是美国知名作家、诗人弗朗西丝 梅斯继《托斯卡纳艳阳下》后的又一力作,记录了她定居托斯卡纳十年的日常生活。 杏黄色外墙,玫瑰红壁画,面朝山谷的房屋。亚平宁山脉迤逦绵延,橄榄林成片,朴实悦目的农舍散落其间。 有星,有月,有春日欣然的嫩绿,有夏日晴朗的凉夜。在家,种花植草,美味随手即得,出街,招呼连连,温情时时可遇。一束花,一个笑脸 半是主人,半是房客,不忍春日的冷雨,便飞温和的南方;不喜夏日的干炎,便赴灵秀的水城。 这样,生活了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