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周易﹒系辞传》)物构成了世界。世界并非是孤寂、与人无关的世界,而是有人参与其中,与人有着万千牵连的世界。因人的在,世界得以开显,物得以呈现。世界在人的观法中与人相遇。观亦非是静态对立的物的再现,而是人在观,观一个人文化成的世界,人在观法中参赞天地之化育,显露物之真性。 对于 观 与 物 的理解,是艺术与哲学共同在探讨的论题。尤为重要的是,在此论题上的探讨,已经不是在艺术或哲学领域可独立完成的研究。当涉及对物之真性之观,艺术与哲学的研究必然已经在其理论传统的深处紧密扣连。
在马克 罗斯科,这位20世纪著名的抽象表现主义绘画大师的身上,有着众多令后人 误解 与 不了解 的地方:他所描述的 黄金时代 究竟如何?他如何度过漫长的孤独与贫困?他的艺术道路与艺术观念是如何形成的?他与亲人朋友的关系如何?他为何反感被视为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他为何以割腕的方式离开世界 本书将以罗斯科那充满灵动、哲思的文字,回答这些问题,解开这些误解。 《艺术何为:马克 罗斯科的艺术随笔(1934-1969)》收录了近90篇罗斯科的书信、随笔、演讲稿等,时间跨度从1934年至1969年,几乎涵盖罗斯科的整个艺术生涯,这些文字可以被视作罗斯科各个艺术阶段及转型时期的重要文献资料,真切生动地展现了罗斯科其人其艺术道路,*程度地还原了罗斯科的艺术脉络与思想历程,从中能看到罗斯科对于艺术观念、艺术形式和艺术的精神性的虔
流行音乐与资本主义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本书试图以流行音乐为中心,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出发来思考这个问题。 流行音乐的实践与前卫实验或左翼的实践不同,面对资本和权力,采取的通常是二重性立场,在拥有对抗性的同时,也隐藏着被同化的可能。这一特质在让(自称)激进的政治中心主义者感到焦躁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实现大众性动员和组织的可能性。这样的二重性本身,才是建立真正良好政治秩序的关键,也是流行音乐的魅力所在。 流行音乐既不是与资本主义进行对抗的东西,也不是什么独立于资本主义存在的东西,它是从资本主义制造出来的无用的、过剩的、废弃的事物中被创造出来的。它曾经是资本主义的副产物,而现代社会的讽刺之处,便是这种副产物现在逐渐改头换面,变成了主要产物。而在此之后,流行音乐扮演的角色
本书从艺术的本质特征出发,在哲学层面对艺术感、艺术创作规律及人们欣赏艺术的情感走向做了深入的剖析,分析了艺术感觉的形成条件,对艺术创作的过程及艺术创作的工具进行了分类,还对艺术作品的主要特性进行了视角独特的论述。本书基本上从哲学层面回答了什么是艺术的问题,以平实、质朴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剖析了艺术的一般规律,因此提出了艺术研究的一系列全新的概念与方法,是对艺术及艺术创作认识的一次飞跃。
1999年,弗雷德 贝尔纳买下了一个 布满荆棘和荨麻 的地方,它位于法国勃艮第的一个村庄,1930年代曾有位老太太在此建造了一座花园,如今却已面目全非。 弗雷德进行了大量的清理工作,将园中杂草连根拔起,种植新的植物。小花园重获新生,盛开了种类丰富的鲜花:白百合、萱草、牡丹、鸢尾、玫瑰 这些花草吸引来了更多富有生命力的昆虫与动物:蜗牛、蛞蝓、蚯蚓、蜜蜂、燕子、林莺 所有生命在一座花园里上演着一岁一枯荣的大戏,由此,荒废多年的小花园变成了生机勃勃的伊甸园。 这本书倾注了弗雷德对小花园的全部爱意。他一边用水彩画下园中一年四季的自然生态,一边用诙谐幽默的文字述说他所观察到的鸟儿、昆虫与花草的点滴细节,时不时还穿插一些生物习性的科普、一段法国历史的轶事、几行已故诗人的诗文 世界变迁,时光流转,而小花园
是什么让某类服装成为流行时尚的?旧的时尚又是如何被新的时尚所取代的?时尚表达了何种社会地位、身份认同或性特征?以及,时尚是如何被广大群众选择接受(或不接受)的? 作者指出,我们认为的许多个人偏好实际上反映了更深层次的社会和文化力量;我们的社会是一个矛盾的世界,以身份角色、社会地位和性表达的紧张关系为特征。通过一种挑衅性的视角,本书审视了我们用衣服做了什么,以及它们能对我们做什么。 在个人形象和公众形象之间的联系如此不稳定的情况下,预测人们将穿什么变成了一场独属于时尚领域的大冒险。
《书谱》是一座书论的高峰,《续书谱》是另一个的高峰。一个在书学前沿探索,另一个在阐述传播。 《书谱》是我国书法史上部对书法艺术诸多理论问题展开有系统阐述的书法理论专著。该书在体裁上,受六朝骈体文影响,句多骈偶,隐喻起兴,衔华佩实,质文相耀,阐幽发微,理赡辞畅。在内容上,则涉及书法本体论、创作论、鉴赏论、批评论、发展论等,多有创见,可以说集时代之大成。 《续书谱》没有仿照《书谱》,将高深理论问题接着说,而是调转视角,博综前代书论,芟荑杂芜,重构了一个精巧的书法理论叙述构架。这里既涉及书体、历史、渊源,也涉笔法、技术,也涉理论、审美,甚至包含生活应用(书丹)。从基础的问题 摹书 ,到端的创作个性化 性情 融入,《续书谱》一一涉及。
《艺术唤醒乡土》进入第三届的濑户内国际艺术节,已经成为与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相媲美的世界大规模的国际艺术节,并且受到国际瞩目。现代化进程中,岛屿和乡村面临着资源匮乏丶人口稀少丶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为了让这些岛屿和乡村重新焕发活力以艺术激活当地的活动,早在25年前就以benesse art-site直岛的形式诞生。希望见到 老人家的笑容 ,为了创造出可以 好好生活 的理想园地,而通过艺术的力量努力至今的福武总一郎,与在里山人口稀少的越後妻有通过艺术进行地方再生的北川富朗相遇,一同将濑户内国际艺术祭从想法变为事实。以香川县以及12座岛屿为基地所展开的濑户内国际艺术祭,不仅吸引了上百万人的参与,也接连带动了移出人口的回迁,因人口减少而关闭的学校的的重开,以及汉生病患(麻风病,在当地是被嫌弃的)所居住的岛屿的开放(社
《暮色将尽》是戴安娜·阿西尔的代表作,获得了科斯塔传记奖、美国国家图书评论奖等众多奖项,是她临近90岁高龄时写下的一本老年生活随笔,言辞坦率豁达,饶有趣味。 她由步入老年的种种变化说起,夹杂着对自己过去人生的回忆,她大方回忆自己的几段情史,坦承自己对错失母亲身份的淡然,诚实面对老年的痛楚,但也仍满怀热情地谈起在园艺、绘画、读书、写作等过程中收获到的新鲜体验。 总体而言,阿西尔为我们展现了一个非常独特的女性样本,让我们看到一个普通的知识女性,是如何在与世界的周旋中保存独立的自我,并最终坦然面对衰老与人生终点。
本书收录刘成纪教授于 2007 2023 年间在《文艺研究》发表的五篇文章,其时间与主题的跨度不可谓不大。这些文章既是他对中国美学中身、物、图、画等问题层层深化的追问和思索,也承载了一份深厚的学术责任感,即通过一种有具体锚点的对象性研究,赋予中国美学史坚实的知识性特质。
良宽是日本江户时代后期著名俳人、歌人、汉诗家、书法家,也是日本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以清贫孤独而自得的人生经历,以及独一无二的诗歌世界,影响了日本乃至全世界。 书名 天上大风 取自良宽著名的书法作品。他的一生也如 天上大风 这四字一般,追求自由、随性逍遥。 我不觉我身贫乏 柴门外,有月,有花! 这样落拓而自在的良宽,更是治愈了无数人的心灵。本书遴选良宽俳句、和歌和汉诗共400余首,俳句、和歌用中文译文辅以日语原文、读音及译注,汉诗附上简洁注释,以助鉴赏。
本书收入薛龙春教授曾发表于《文艺研究》的三篇论文,分别为:《从 点画 到 线条 :论晚明书法的小大之变》《顺治十年刊〈拟山园选集〉的篡改与王铎形象的重塑》《王铎、周亮工的文艺交往与清代书史 字体杂糅 现象》,三篇论文都以明末清初的著名书法家王铎为中心,研究王铎在明末清初的书法风格的转变、清代书法字体的杂糅,以及王铎对自己著作集的删改所反映出背后的心态。
王彬彬教授在《文艺研究》发表的文章中,谈论鲁迅的文章占了很大部分,本书选取其中的四篇,即《月夜里的鲁迅》《论光复会与同盟会之争对鲁 迅的影响》《〈野草〉的创作缘起》《启蒙即救亡 九一八 事变后鲁迅关于抗日问题的社会批判》,以《月夜里的鲁迅》为书名。
观看先于言语。观看确立了我们在周围世界的地位。他人的视线与我们的相结合,使我们确信自己置身于这可观看的世界之中。而当图像终于取代文字,充斥于视线所及的一切空间,我们又该如何观看而不致再度迷失?约翰·伯格编著的《观看之道》论及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女性作为被观看对象、油画传统、广告与资本主义等方面,配以两百余幅经典图像,与BBC同名纪录片一起,改变了西方一整个世代的观看方式,也必将适用于如今大大小小的手机屏幕和街边广告牌。从对视觉文化的深入探索和普及的角度而言,本书亦可与贡布里希爵士最杰出的著作互为补充。
本书将带领读者去一同审视利奥塔关于艺术本质和艺术角色的思考,书中向读者介绍了利奥塔的一些主要思想观点,也为对利奥塔也有所了解的读者提供了利奥塔关于艺术思想的评论和阐释。全书以形象(the figual)、力比多(the libidinal)、崇高(the sublimed)、后现代(postmodern)这几个关键概念为线索,同时这几个关键概念也作为本书的论点和讨论艺术作品的思路,例如,书中以小霍尔拜因的作品《大使们》为例展示了话语和形象之间的张力;以及将巴内特 纽曼《火之声》看作是一种对 此时此地 发生的神秘际遇的呈现,是 崇高体验 的对象,等等。书中以利奥塔的经典著作和一些当代著名艺术品来相互例证,自始至终体现了三个相互关联的主题:,艺术主要是关乎感受的;第二,艺术品一般来说是具有变革性的;第三,接触艺术通常构成了一个事件。
海德格尔的文章一向都令人觉得艰涩难懂,但芭芭拉 波尔特在本书中却认为,海德格尔的作品清楚地体现了对艺术的引导性和引领性作用。本书围绕海德格尔的作品,用批判性眼光来评论当代艺术和艺术从业者。芭芭拉 波尔特在本书中大量引用了海德格尔的文章,其中包括著名的作品《存在与时间》,并提出了艺术在数字时代、技术官僚时代和后人类时代的思维方式。同时,作者还研究了国际艺术家作品的脉络,其中包括苏菲 卡尔、安尼施 卡普尔和安塞尔姆 基弗等。同艰涩难懂的海德格尔作品相比,本书更像一本海德格尔作品的指南手册。
《传统即现代:20世纪中国美术的世界性》是 文艺研究小丛书(第四辑) 之一,全书收录了杭春晓先生在《文艺研究》期刊先后发表的三篇文章,分别为《关良的 双重身份 及其形式语言 20 世纪 传统 现代 的一种认知机制》《石涛的 民国声誉 基于全球视野的知识考察》《跨文化中的 潮汐效应 20 世纪20 年代中国语境中的 世界性 与 现代艺术 》。
这本小书编选了吴琼老师近年来的四篇文章。《柱子的隐喻:15世纪意大利 圣母领报图 的神秘神学》是他在文艺复兴艺术领域确定个人风格后发表在《文艺研究》(2019年第10期)上的首篇相关主题论文。最新的三篇文章是《萨伏那洛拉与16世纪初佛罗伦萨的图像神秘主义》(2021年第9期)、《画与思:拉斐尔〈西斯廷圣母〉与德国思想两百年》(2022年第9期)、《女性肖像的 形象学 :论15世纪佛罗伦萨的女性肖像画》(2024年第1期)。
本书以巴迪欧的哲学理论为基础,分析了艺术、哲学之间的关系问题,具体内容如下: 一、艺术无法掌握真理,所有的真理都外在于艺术。这个命题当然也承认,艺术(和歇斯底里症患者一样)会以有效的、直接的,或者是赤裸裸的真理的形式展现自己。 二、艺术作品亦不是真理,真理是由一个事件开启的艺术程序。这个程序仅仅由作品构成。但在所有的作品中,真理都不会展现自身(作为无限性)。因此,艺术作品是具体化的实例,或者说是真理的一个歧异的分支点。 三、艺术本身即真理程序。或者:对艺术的哲学评价就是真理的范畴。艺术是一种思想,在其中,艺术作品本身(不是其效果)即大真。这种思想,或者毋宁说艺术作品所激活的真理,不能还原为其它类型的真理 如科学真理、政治真理、爱的真理。这也意味着,艺术作为思想的一个独特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