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用浅白风趣的语言和逻辑清晰的脉络,梳理了30000多年西方艺术史的精髓,帮助你迅速构建完整的艺术史认知框架,提升你在生活中的独立审美意识。从艺术的起源、西方文明的源头开始,经过文艺复兴、巴洛克、新古典主义,再到浪漫派、印象派乃至20世纪之后的当代艺术,这些名目繁多的流派、艺术家和代表作,经由意公子轻松有趣的解读逐一串连,配合书中丰富精美的图片以及关键词索引附录,满足你阅读的不同需求。在这里不仅可以学到艺术领域的基础知识,也可以找到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这本句句有梗的极简艺术史,你值得拥有。
本书从原始社会的陶器说起,内容涵盖了陶器、玉器、青铜器、草书、行书、山水画、工笔画等多种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时间跨越了秦、汉、唐、宋、元、明、清、近代等多个时期。 意公子用她独有的视角,以时间为写作脉络,通过我们耳熟能详的艺术珍品串联起了这波澜壮阔、脉络纵横的艺术历程,配上简洁生动幽默风趣的语言和丰富精美的图片,带领读者重现认识中国艺术的发展脉络,体会中国艺术的精神内涵,感受中国这片土地独有的艺术色彩。
装置是当代艺术中 流行、 广泛的形式之一。《装置艺术》 清晰地描述了装置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兴起,本书不仅重新审视, 重新评估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许多著名艺术作品。它提供了理解与研究装置艺术的一个基本方法与论述框架,此外,它还向读者介绍了 多尚未受到严肃批评关注的年轻艺术家。书中介绍的艺术家包括维拓·阿孔奇(Vito Acconci)、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Christian Boltanski)、马塞尔·布罗德塞尔(Marcel Broodthaers)、朱迪·芝加哥(Judy Chicago)、奥拉维尔·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材料小组”(Group Material)、伊萨克·朱利安(Isaac Julien)、利亚·卡巴科夫(Ilya Kabakov)、草间弥生(Yayoi Kusama)、西尔多·梅雷莱斯(Cildo Meireles)、罗伯特·莫里斯(Robert Morris)、布鲁斯·瑙曼(Bruce Nauman)、克莱斯·奥登伯格(Claes O
《西方艺术三万年》概述了西方艺术三万年的历史,描述了西方 古典艺术 现代艺术 当代艺术 的类型特征和发展进程,内容从原始洞窟壁画到数码时代的数字艺术,涉及绘画、雕塑、设计、建筑等多个艺术门类。与市面上的其他艺术史类书籍相比,本书最大的特点是将艺术 还原 到人本身,将艺术作品放回历史语境,从人心观念的角度理解艺术风格的成因与演变,因为 艺术不是由人的能力决定的,而是由人心观念支配的 。 本书文字通俗生动,叙述深入浅出,角度独特深刻,能帮助读者更轻松地进入艺术的世界,更深入地理解西方艺术。
本书有如穿越历史长廊,对中国之美所做的一场鸟瞰式的巡礼。从龙飞凤舞的远古图腾谈起,一路走过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程,触摸青铜器“狞厉的美”,感受楚辞汉赋的“气势与古拙”,聆听“盛唐之音”,融入宋元山水的“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感受明清文艺的市民气息与“浪漫洪流”……在短短十几万字里,李泽厚娓娓道来,梳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脉络,几乎囊括了所有的艺术形式,既大气磅礴,又细腻深刻。本书描述了中华民族审美意识产生、形成和流变的历程,勾画出中国历史与文艺的整体轮廓,堪称一部极简中华文明史。
本书对于艺术史学原理、艺术史学方法与进路等艺术史学基本问题作了开拓性探讨。全书分三编,首先论述艺术史学的合法性原理、间性原理、通变性原理、科学性原理、思想性原理,进而从两个层面概述艺术史学的实证型方法(艺术史学的史料学方法、文献学方法、考古学方法、数据学方法等)和艺术史学的范式型方法(风格及形式分析范式、时代精神史分析范式、社会语境分析范式和深层结构分析范式等),还特别将艺术史学原理探讨与改革开放时代初期现实主义及艺术形式思潮的分析实践结合起来,使全书形成艺术史学原理探索与艺术史学实践之间的汇通格局。 提出从中国文心传统出发,把艺术史学规定为文心在世之象的传世之学的新主张。
如今司空见惯的瓷器,历目前却是连接中西世界的强大媒介。《白瓷之路:穿越东西方的朝圣之旅》通过瓷器自中国传入欧洲数百年间发展演变的恢弘历史,讲述了专享的近代中西文明交流的史诗故事。 重量陶瓷艺术家、《纽约时报》作家埃德蒙·德瓦尔是目前少见的同时专精瓷器艺术与人文历史的作者,《纽约客》杂志誉之为“很擅长说器物故事的大师”。德瓦尔历时18个月穿越欧亚,寻访几座世界性瓷都,利用传教士书信、中国皇宫收藏清单、欧洲王侯与炼金师传记、地区史等大量史料,生动地呈现了一条浩渺辉煌的白瓷之路,其中的历险、争斗、发明、贸易与财富故事惊心动魄,并且长久地影响了东西方之间的关系。 埃德蒙·德瓦尔著的《白瓷之路(穿越东西方的朝圣之旅)(精)》对瓷器的传统及其之于现代世界的意义做了有力的诠释,荣获《柯克斯评论
从拉斯科洞穴到西斯廷教堂,从文艺复兴时期的罗马到巴洛克时期的阿姆斯特丹,由赛尔维亚格拉迪米尔·斯穆贾和伊万娜·斯穆贾编绘、潘赫翻译的这一部图像小说杰作《疯狂艺术史(从达芬奇到伦勃朗)(精)》邀请您追随一条神秘的红线,进行一场目眩神迷的艺术之旅,带领您与艺术大师来一次亲密的邂逅,从而引导您重新解读艺术历史记录的大师们。格拉迪米尔的精湛技法和渊博学识令人惊叹不已。在他笔下,达芬奇、米开朗基罗、丢勒、布吕盖尔、鲁本斯、委拉斯凯兹、埃尔·格列柯、伦勃朗和维米尔这些大师们向我们揭示了他们创作才能背后的玄机,在我们眼前再现他们很知名的那些画作,揭示这些作品背后不为人知的秘密……
本书介绍了中国古代艺术设计及建筑方面的思想及理论,跨度从先秦至清代,历时较长,涉及领域较广,是一本有一定思想深度的设计史书籍。本书认为,“设计”是“道”(文化)与“器”(器物)之间的桥梁,设计思想 了设计实践,构筑了精神与物质的双重基石。 通过剖析各时代蕞具代表性的人物及其作品和思想,真实、客观地阐释了不同时期的民族文化特征,呈现了中国文化艺术的整体特质与延续性。无论是设计者,还是设计历史及理论的研究者,乃至中国历史研究者,均能从中获益。
浮世绘被誉为“日本民俗的百科全书”,是流行于日本江户时代(1601-1867)、出自民间画工的版画艺术,以花魁美人、歌舞伎演员、春宫魅惑、民俗风景、花鸟虫鱼等社会风俗为主要题材,表现当时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百态和流行时尚。 中国浮世绘研究权威潘力清晰地讲述了浮世绘300年的兴衰史。鸟居派、歌川派等7大流派的来龙去脉,喜多川歌麿、葛饰北斋、歌川广重等31位大师的生平故事与艺术成就,《歌撰恋之部》《富岳三十六景》《名所江户百景》等200多幅经典作品的风格解析,都在书中得到了完美展现。 每一幅浮世绘都承载着丰富的日本民俗文化密码,只有巨细无遗地解锁这些信息,才能说是真正看懂浮世绘,也才能对日本文化有更准确的认识。——潘力
近十年来,被誉为 书房型作家 的洁尘走出书房,有步骤、有计划、有系统地一遍遍开启日本文学艺术之旅,南起濑户内海的冈山、高松,热海、箱根,到大阪、京都、奈良、东京,一路向北,到金泽、黑矶、仙台、金木、青森、名古屋,一直行到北海道的札幌、富良野,足迹遍及日本四大岛,她以脚代笔,绘制了一幅极具作家气质的文学艺术行走地图。 本书是洁尘继《一入再入之红:日本文学行走随笔》之后推出的艺术深度游指南。洁尘深入日本种种艺术现场,寻访几十位建筑家、艺术家的足迹,提供从路线到内蕴的全面指南,是一场侘寂、幽玄、意气、物哀的美学溯源之旅。上编为庭园笔记,深度探访日本18座古典庭园:龙安寺、桂离宫、大觉寺、天龙寺、青莲院、银阁寺、高台寺、建仁寺、南禅寺、知恩院、无邻庵、寂光 院、妙心寺、醍醐寺、唐招提寺、
“艺术生态”和“艺术生态学”,是姜澄清先生提出的一个观念。所谓艺术生态,是指影响艺术生存的动态的“外部环境”,所谓艺术生态学,就是考察并研究艺术的“生态环境”,研究“艺术生态”的正、负两面的“环境”要素,研究艺术对当代人类生存的价值。该书对此进行了较为详尽的研究和探讨。
哪里能找到世界上 古老的艺术?人类又是在什么时候,出于什么目的,开始试验不同的材料、样式和颜色?我们曾经的“表亲”——尼安德特人是否也能够创作艺术作品?数十年来,史前学家一直在追问这些关于祖先的疑问,但直到近年,才随着 科学和考古技术的发展,拼凑出远古艺术传奇的朦胧雏形。 本书作者米歇尔·罗尔布朗谢和保罗·巴恩颠覆传统的欧州中心主义观点,将考察范围拓宽到全世界,品评了各类早期艺术的发现、历史以及重要性。从而得出:我们的祖先, 不是过去以为的一群创造力匮乏、只会茹毛饮血的野蛮人;欧洲也 不是人类艺术的 “摇篮”。无论人类去往何方,艺术的冲动一直在他们的大脑中澎湃着。
冰河时代晚期的人类在西欧洞穴深处创造的艺术引起了后人的敬畏和惊叹。关于远古人类的心智,这些描绘在拉斯科、肖维和阿尔塔米拉等洞穴岩壁上的动物和符号,能告诉我们些什么?这些精致而成熟的图像似突然涌现一般走进了人类的故事?本书为图像创作和艺术的起源提出了迄今 合理的解释。作者巧妙地将自己毕生从事的人类学研究与 的神经学知识交织在一起,对我们如何成为人类并开始创作艺术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说明。这是一部出色的“侦探作品”,为破解人类 早祖先的艺术谜团,以及我们自己的意识和经验的本质,提供了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