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 72物候 96件手绘故宫文物 384种中国传统色 打捞华夏失落的色彩文化 从大量传统典籍中寻觅、考据颜色由来,再以故宫文物的色彩逐一对应,这是一部凝聚了古人智慧与审美的传统色图书。节气与物候具象为文物,物候轮替,色彩转换,在器物与文明的不灭记忆中,重寻祖先对色彩的精微感受。 玉色有 明月珰 鸣珂 佩玖 ,酒色有 酂白 春碧 翠涛 ,色白色青,莹润风雅;服饰色有 海天霞 天水碧 裁作宫人衣装,有 藕丝秋半 染于唐人裙衫 384种中国传统色,探寻古典中国的文化深蕴与审美意趣。 书内附中国传统色色谱
敦煌日课是一套关于敦煌和敦煌艺术的通识类读物,全面介绍有关敦煌的方方面面,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活泼可爱的手绘图画,以及真实清晰的壁画临摹,讲述了354个不可思议的敦煌艺术小故事。让读者了解敦煌的历史、文化、地理、艺术、军事、建筑、风俗、神兽、植物、纹样、飞天、乐舞(含乐器)、壁画、颜色、日常与运动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第一册主题为万物有灵,细致地讲解敦煌壁画、雕塑等艺术中的各种元素;第二册主题为众神召唤,讲述了壁画中的故事、形象和敦煌艺术的创作过程;第三册则从丝路文明的角度,讲述敦煌的前世今生,探讨敦煌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清华大学教授写给大众的敦煌艺术入门课。壁画、绢画、彩塑、飞天、乐舞、建筑、经卷、衣食住行......10个朝代,250幅精美图片,细数敦煌艺术1000年风华流变: 敦煌石窟因何开凿?不同朝代艺术风格有何不同? 壁画讲述哪些故事?如何区分佛传画、本生画、经变画和因缘画? 怎样辨认彩塑人物?东西方雕塑各有什么特色? 供养人和石窟是什么关系? 飞天如何一步步演变为现今优美的形象? 古代敦煌人如何贸易经商、婚丧嫁娶、休闲娱乐? 一粒沙中窥见一个世界,一朵花中欣赏一个天国。 鉴赏敦煌艺术,也阅见中国人超越时代的美学创造。
全书从 全球美术史 的视点,分四部分对中国古代美术的重要特点进行反思,并结合考古发现和对传世艺术品的解读,阐述传统中国美术对整体的人类美术史做出了什么*独特的也是*有价值的贡献,确定中国美术中具有的既是鲜明文化特性,同时又是源远流长、深具影响一些基本线索。作者学术功底深厚,视野开阔、思维敏捷、语言流畅,在阐释上多有独到且新鲜的见解。全书篇幅不长,但非常有助于读者打开眼界,认识中国艺术史乃至全球艺术史研究中的新观念、新视角及新课题。
当代艺术策展人的展览实践,已经成为半个多世纪以来构建全球艺术生态的主要因素。《我与前面的未来在一起:冯博一策展往事》作者冯博一即是策展概念传入后,中国策展人和艺术批评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位。 2000年以来,冯博一基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和现状、中西方在艺术问题上的不同,在美术馆、画廊、书店、仓库和乡镇等不同公共空间中实施的展览策划,在发掘中国当代艺术新力量的同时,还积极探讨艺术展览在策略、方式上的各种可能性,而且以艺术批评参与到艺术创作的建构中,对艺术生态和年轻一代艺术家、策展人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我与前面的未来在一起:冯博一策展往事》从作者过去三十年的编辑、写作和策展实践中,选取了十一个有代表性的案例汇集成册,每一个案例都包括案例发生时的写作和现在的回忆,前者多是对具体案例所针对
读懂中国文化之美,寻索华夏大地五千年美的历程。 对美的追求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国文化之美,流淌在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艺术表现与日常生活中。本书由美在精神、美在艺境、美与生活三部分组成,选取引人驻足的13个坐标,图文并茂地呈现中华大地上镌刻的文化与大美。 中国之美,美在品格:国学、礼乐、辞章是绵延千年的底蕴。国学思想博大精深;\"文质彬彬”是中国人所追求的君子修为;天人合一、中道之美是礼乐文化的核心;辞章在韵律、意象和情感上都营造出独特的审美体验。 中国之美,美在艺境:书法、丹青、纹饰、色彩是中国审美精神的具象呈现。书法是直指人心的艺术,在浓淡疏密的线条中展现出人格襟抱;丹青水墨呈现出形神兼备、平淡天真的意境追求;从故宫纹饰中,可领略文化的延续与承袭;从敦煌壁画中,可窥
中国美术史学科创始人王逊写给所有年轻人的中国艺术通史。 作者以其在中国美术史各门类的渊博知识和在文史、哲学、美学等方面的深厚修养,全面、系统而扼要地阐述了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等艺术门类在中国各历史阶段的成就和发展规律。在阐述艺术现象的同时,兼论它们赖以产生、发展、变化的社会历史条件,重视它们与哲学思潮、宗教信仰、文化艺术及各门类之间的相互关系。行文脉络清晰、生动精炼、朴素淡雅而娓娓道来。 本版特别收录高清彩色插图500余幅、艺术关键词索引及中国艺术史年表,以期为读者带来更悦目、丰富而完备的阅读体验。 下册:宋、元、明、清
《西泠艺丛(2016年第二期,总第十四期)》主要内容包括:《鸟虫篆全书》、《印人逸事》、灯光冻矿物学特征初探、巡斋藏金石碑刻造像选、篆刻用字与文字学、《天发神谶碑》对晚清以来印人创作的影响等。
《如何读懂当代艺术》是来自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迈克尔 威尔逊撰写的艺术指南书,全书囊括174位艺术家的600多件作品,每一位艺术家都包括作品评论和作品图片,大而全的作品集,但读懂一位艺术家,仅需三分钟。《如何读懂当代艺术》把*的展览、画廊、博物馆藏品全方位呈现在您的面前,带您开启更深远的艺术探索之旅。《如何读懂当代艺术》还传达这样一个重要信息:艺术并不是一项神秘而且规矩的工作,它不存在*正确的方式,但可以有欣赏它的诀窍。书中更有200多件艺术作品是艺术家们近20年来创作的,全新披露21世纪艺术精髓,展示一场超越时代的美学盛宴。
艺术博览会是一定社会经济发展带动文化消费需求的必然产物。在市场经济语境下,它既是一种产业形态也是一种市场形态:即一种艺术商品集中展示、交流与交易的形式、一种将艺术审美与商品经济有机结合的组织活动。如今艺术博览会已经成为当代中国艺术市场链中的重要一环,在规范与完善市场机制与秩序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艺术品本身所具有的精神属性,艺术博览会在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对艺术的社会推广与普及、艺术教育等方面也产生着巨大的社会效益。本书以当代中国艺术博览会的学术性建构历程与问题为视域与切入点,通过对当代中国艺术博览会生态与发展的全面考察与系统研究,针对该业态的主要矛盾与核心问题,结合国际规范与成熟的艺术展会模式,为当代中国艺术博览会的建构提出现实策略。
文化风流凝聚为纸上一色,将365天具象为365种颜色,用节气、物候、文物手绘、诗文辞章,以与西方潘通色绝然不同的中国传统色,触及独属我们的审美体验。 檎丹、银朱、水华朱、丹雘均属赤色,多源自药材、画材,以 丹 朱 见其色泽醇正,唯上品可称此名 色之名自有其精幽与妙趣。流黄,有郁金裙、光明砂、蛾黄、柘黄,多为衣饰妆造之色,又涉及丹道冶炼,勾勒出对镜梳妆的美人,或是求仙的道士,色彩之外,还有文化的意蕴。 2022壬寅虎年,《中国传统色:色谱日历》作为展示四季流转的生活美物,将对色彩的想象与对美学的品味,引入我们的日常。
王建芬编写的《中国轻纺面料花样图集(22)(精) 》是每年出版的大型系列工具书《中国轻纺面料花样图集》的第22辑,共辑录近3000只面料花样,包括服装面料、服饰装饰面料、家纺面料等花样。本辑图案集辑取2016年市场流行的花样精品,经编辑人员分类编排和精心的版式设计,使图集*加新颖、隽秀。 本书主要供印花面料花样设计、纺织品销售、服装服饰设计、工艺美术设计、包装设计工作人员及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建国后特别是50年代,著名美术理论家胡蛮先生作为美术界的领导,负责了十年北京美术工作,曾用马列主义观点写出了我国部《中国美术史》。《胡蛮记新中国美术活动》权威客观、详实准确地记述了1952至1966年间主要发生在北京的与政治、宗教、城建、文物保护和对外文化交流等有关的新中国创建时期的中央及北京市美术活动,展现了党和政府对美术事业的领导及老一辈美术工作者在那些年代付出的劳动与取得的成果。书中同时也披露了政治对美术的影响以及政策形成过程中美术界鲜为人知的内幕。本书的出版,将为研究和完善我国这一重要时期的美术活动史提供宝贵的史料线索和重要依据。
经典是人类精神世界的深沉积淀,是时代审美理想的集中表征。少数民族在长期的艺术活动中创造的优秀艺术,囊括了民族精神追求与人类审美范式,彰显出独特的艺术内涵与生态规律,成为民族艺术经典。《民族艺术经典的生发:以 刘三姐 与 阿诗玛 为例》通过《刘三姐》与《阿诗玛》的生态研究及比较研究,探索民族艺术经典经由原生态、聚生态、共生态,再到整生态、衍生态等的系统生发路径,界定其自由理想、和谐精神及自然境界的本质规定,揭示其多重价值的耦合整生规律,即复合式超循环整生的规律,并升华出一般艺术经典的形成规律,产生了普适性。
《东方艺术:书法(2012年4月,总第252期)》主要内容包括:赏鉴、徐渭《边塞诗十四首五体书卷》考释、人物、书法者,心法也——张培元访谈、藏珍、雪庐藏《吉金集拓册》琐语、小坚、不满足——问十答客问、凯乐之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