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画册欣赏 + 散文随笔以专业摄影师的视角,带读者领略平时可以到达,却容易被忽视的故宫景色。
本书集中国传统文化与摄影美学为一体,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故宫所秉承和凝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认识故宫的窗口,更是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 本书共分为四个篇章。前三个篇章以大故宫的中轴线布局为线索,通过 国、家、屋 3个维度,贯穿起前朝后寝,左祖右社,家国同构的故宫历史。故宫是国,也是家。内容围绕皇帝、皇权、皇宫等皇家文化逐一展开,突出了故宫作为皇宫在明清时期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中所承载的重要文化意义,以及皇家生活的丰富多彩、故宫建筑的大气恢宏。第四篇章以 今 作为整本书的收尾,展现了清朝末年社会动荡导致宫廷中的风云变幻,衔接了紫禁城由皇宫到故宫博物院身份的转变过程,突出了今日故宫作为博物院散发出的独特文化魅力和对现代人产生的深刻影响。 本书适合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喜爱故宫文化及
本书精选其中四百余幅影像,以“5·12汶川大地震”为历史坐标,全面展示羌民族和羌文化的昨天、今天和未来:通过一个个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与不同性格的羌人形象,呈现同一血源里所蕴藏着的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通过一个个具有代表性的原生态羌区羌寨的影像纪录,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古老民族辉煌灿烂的文明……为整个中国和世界了解这个拥有“甲骨文中专享关于民族(或氏族、部落)称号的文字——羌”的民族,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对话、沟通和交流的桥梁。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被公认为20世纪*有影响力的摄影师之一,他的人像摄影作品影响了无数后继的摄影人。卡蒂埃-布列松用生命中超过50年的时间记录并拍摄下了那个年代众多极富声望的社会名流,但也有许多平凡的小人物,因为某个明显不同于常人的特质而成为他的“猎物”。本书首次出版发行重现了在巴黎举办的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基金会的展览。97幅人像作品贯穿了卡蒂埃-布列松摄影生涯中的70年,书中不仅收录了卡蒂埃-布列松一生的经典之作,同时还有大量从未公开出版过的珍贵名人影像:埃兹拉·庞德、安德烈·布勒东、马丁·路德·金、马塞尔·杜尚、塞缪尔·贝克特、杜鲁门·卡波特、苏珊·桑塔格、卡尔·荣格、威廉·福克纳、玛丽莲·梦露以及亨利·马蒂斯等。书中的97幅照片每一幅都充分体现了卡蒂埃-布列松在拍摄瞬间试图表达的想法:“我在寻
昆明是作者的故乡,他生在这里,长在这里。作者从个人记忆和时代变迁两个维度,叙述了他眼中昆明的种种样貌,包括这座城市的历史、自然环境和人们鲜活的生活。书中的摄影作品来自作者1980年代以来在昆明各地的“街拍”,老的照片中充满了苍凉,而新的照片在活力之外也透出一种城市特有的疲惫。文字与照片相结合,这本书稿将“昆明”这座城市体现得淋漓尽致,埋藏着对“故乡”变迁的千思万绪。
2015年5月,庞茂琨在自己的朋友圈发布了一条征集令,称最近正在创作自拍题材,希望大家提供自拍照片作为创作素材。在短短的时间里就征集到了上千幅的自拍照片,他从中挑选出了100幅,进行创作最终完成了100件“自拍”系列作品。本书为该系列作品集,收录了100幅自拍画作。从这些由自拍而创作的画作中可以看到,有的人自拍时开怀大笑,有的人用手撩动头发,有的人发着呆,有的人耍酷装帅,有的人眨眼搞怪。这些作品不仅是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流行现象,也表达了作者对这个时代的感受、思考。
《怀念旧时光·沈石蒂摄上海老照片:传奇》是对2013年1月中西书局与上海书画出版社所出版的《瞬间永恒--沈石蒂摄上海华洋人物旧影》的重新整合,选取沈石蒂所摄上海华洋女士照片60幅,并由知名作家彭筱君撰写美文。
本书是安妮 莱博维茨系列摄影作品集的第三部,25年前的《摄影:1970—1990》是该系列的部作品,第二部《摄影师的生活:1990—2005》荣登《纽约时报》书排行榜。安妮 莱博维茨在这部新作中甄选了150幅人像摄影作品,拍摄对象都是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的人物。这位艺术家用独到的眼光和智慧记录着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她拥有一种神奇的能力,即使是有辨识度和知名度的人物在她的镜头下也展现出独特的个人色彩。
《文献之上:当代语境下的中国纪实摄影》为2019年10月兰州观看画廊举办的中国纪实摄影展,全书结合十余位摄影家的创作个案,通过作品和摄影家本人的创作笔记,完整的展现了中国纪实摄影的发展脉络。全书共包含摄影作品200余幅,同时,还有三篇摄影理论家的评论文章。它是一本具有较强学术性的纪实摄影文本。
心清神静,神前汉泊,才有明婚之品。霞浦浦徐为无数摄影者的圣地,见计一些作品, 纷繁万千,多丰是艳面之作,煞是好看。存生的“霞浦”,则大笔抹去斑斓,海际收烟草。 广袤儿缕编素。惊鸿警,隐约又见朱砂点染。淡罢,.....“我独迫遥于潜速之外,钾蜕夫拖出.只愿抱明刀而长终”。管镜可窥人心平淡与致远,在生在色彩闻驳陆离的景致中,拎出了纯粹,看似水果。 又从本墨中只栋出笔韵米。如此干净唯关,令人 叹。或许正是他早年从事绘画艺术的缘故,他的视角总是与众不同的,任何丰高的事物,在他的眼中部有君单纯、直找的色彩和底给,远非摄影的光圈,快门和教在的影调结构可以留释的。或许又是他人生纷繁历练的参惜,如贝多芬所言:所有的事物都由I帝那里流出,纯净而又清费_.找通过苦修和涤罪回到纯净的源....到你的艺术。
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知识育才,文化育人。 人的培养, 需要文化熏陶。校园文化对师生的行为起着思想 、价值导向和约束规范的作用,发挥着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校园景观,不仅是一种环境文化, 是一种物化了的校园精神文化;不仅给予人一种视觉层面的图像传导, 给予人一种文化层面的精神传导;不仅展现着校园的谐美意境, 承载着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人文精神。通过美的感观,解读美的情趣,陶冶美的情操,让人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化的熏陶。 本书是浙江财经大学摄影集,通过“天光云彩/曲水流霞”“流光溢彩/弄潮而立”“水木清华/醉墨留香”“草木年华/柳风听书”四个部分,叙述了该校园的风光岁月,吟唱了该校园的四季歌谣。
本书是一部精心拍摄、精心选片编辑而成的鹤影像作品集,并附以精美的散文随笔。鹤,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既是吉祥长寿的象征,又是清逸超凡的代表。本书作者穷尽十五年心血,足迹遍布五洲四海、大江南北。作者不顾旅途颠簸,不顾病体孱弱,每每扛起“长 大 ”,追随心中的瑞鸟,入荒野,下沼泽,顶着风吹日晒,扛过蚊虫叮咬,甚至几番遭遇生命危险,终将 仅有的十五种珍贵的鹤影尽皆收入镜头,留下了她们美丽且永恒的瞬间。同时配以精美的文字,介绍了每一种鹤的常识,记录下艰苦并快乐着的拍摄过程。愿天下祥鹤永驻,愿绿水青山永存,愿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好代代相传。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