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Luna沉淀4年后的摄影作品集,作者以女性摄影师细腻的心思和视角,将拍摄的心得与感悟娓娓道来。书中模特的精彩演绎与Luna的拍摄技术相得益彰,影像中的光影和静默展现了女性细腻又富有个性与力量的美,而书中穿插的随笔文字真挚动人,引人深思。本书兼具欣赏性、实用性和艺术性,在欣赏作品之余,读者还能学到唯美人像的拍摄技法,对于本书的创作过程也会有 加深入的理解。本书文笔细腻,配图精致,适合人像摄影爱好者,以及想要精进人像拍摄技法的摄影者参考阅读。
2014年5月,于德水带领作家、诗人、摄影家来到温都不令,对一个正在迁徙的村庄的进行了不分日夜的走访、拍摄。他们试图在凝固了一段人类迁徙史的温都不令找到祖先走西口日渐模糊的血缘与歌声。《温都不令:正在迁徙的村庄》回答的问题是:汉族大规模迁徙史所带出的心灵迁徙路径。
这本书是一部用图片和文字打造的纪实图书。全书的主角是广西100个极度贫困村之一 百色市德保县东凌镇定坡村的瑶、壮村民,他们当中,有孤寡老人、老猎人、手艺人、年轻人、文化人 定坡村驻村*书记苏志付和报社记者巫碧燕,通过二十余个图文故事,讲述主角们在脱贫攻坚*后三年的抉择、变化、所思所想,揭示脱贫攻坚战役的真正价值和内涵。
故宫画册欣赏 + 散文随笔以专业摄影师的视角,带读者领略平时可以到达,却容易被忽视的故宫景色。
2003-2013年,在非典过去整整十年的时刻,本书通过拍摄“抗非”卡点照片,让我们回想起这样的国难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记忆。在非典肆虐的时候,各行各业的人都投入了战斗,本书作者作为一个摄影人,毅然拿起相机这一特殊的武器,用一张张珍贵的历史图片,记录下在国难面前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我们的人民在这场国难中所做的反应和行动,发挥的中流砥柱的作用,所发扬的大无畏精神,所从事的英勇顽强的战斗。在那非常时期,中国共产党的英明,中国中央政府的伟大,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强大,一下跃然画面之中。这是本书的不凡意义。
该书以深圳经济特区城区建设为视角,采取新旧对比的手法,真实地记录了深圳特区成立30多年来建设和发展所走过的辉煌历程。书中收录的338幅不同时期拍摄的照片,其中既有二三十年前的东门老街、笔架山下的“浪民营”和原始的工棚区,也有新近拍摄的繁华的盐田港、壮美的深港大桥和美丽的深圳夜景。有特色的是,新旧照片虽相隔二三十年,却大都是在同一地点、同一角度拍摄的,新旧对比,生动地展示了深圳30年来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摄影者马淑华先生,称自己是一名建筑工人。他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随部队集体转业到深圳的基建工程兵的一员。他不仅是深圳特区发展的建设者,同时也是这座城市腾飞的见证者和记录者。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摄留住了数万个记录深圳发展变化的精彩瞬间。 从一名普通的建筑工人到一位获得无
仲夏时间,内蒙古达茂旗乌克镇大汉海村,在茫茫草原上,只见土豆花、向日葵和青青玉米联通天际,一派勃勃生机。历史上,土豆就曾对边地政治、移民屯垦发挥过重要作用。如今,这里的农户也大都以种植土豆为主业,人们对土豆的特性和与土地的关系有着深刻认识,一粒土豆加深着对家乡的感情,拓展着对外界的了解。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摄影家阮义忠在台湾各处行脚,拍下了无数百姓日常生活的动人瞬间。《失落的优雅》收录其中八十一幅照片,并首次讲述每一帧照片背后的故事,真实呈现了从乡村社会向工商社会转变时,一个变动中的台湾。 阮义忠从小在台湾乡村长大,少时并不能理解父辈的艰辛,一心想逃离乡村,去往城市。长成后回顾,却正是这些贴近土地的人事与乡情支撑着他,在越来越不确定的世界迈出每一步。《失落的优雅》中所记录的台湾乡野风景与人情,在如今已成为渺不可寻的古风,正是在这些淳朴的影像和文字背后,我们发现久已失落的朴素和优雅。
巴尔萨泽·科拉布是一位让建筑师的作品永传不朽的摄影家,受雇于许多 的建筑大师,如柯布西耶、沙里宁、冈纳·伯克茨、弗兰克·盖里、路易·康、西萨·佩里、贝聿铭等。他所捕捉到的影像和被摄主体同样尽现绰约风采,纯粹极简,曾于1964年获得美国建筑师协会(AIA)建筑摄影金奖。 在科拉布50年的职业生涯中,关于20世纪中叶的现代主义建筑的摄影作品仅仅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他还就城镇景观,玛雅神庙,托斯卡纳山城,罗马屋顶景观,以及密歇根州、印第安纳州、中国、也门的本土建筑,美国汽车文化和城市发展演变等 具有挑战性的主题,发挥着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作为 本记录科拉布不凡的建筑摄影生涯的作品,作者爬梳了科拉布在摄影上的曲折路径,生动地描绘了这个逃离匈牙利的年轻人,在巴黎 的美术学院学习建筑,而后迁往美国作为沙里宁
《浮生·二十四小时》编排巧妙,以0时到24时的时间刻度作为轴线,将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题材的近百张照片加以串连。翻阅起来,给人一种强烈的跳跃感,人们会跟随着他的镜头在时空中穿梭:这一刻还沉浸在对非洲大草原的无限遐想中,下一刻也许会被一位嚼着饼干的巴黎小女孩清澈的大眼睛所吸引。
温故影像“沈继光?残片图本系列”之《乡愁北京寻回昨日的世界》。从1984到2006年,沈继光行走于北京的大街小巷,拍摄了5000余幅照片。本书选取其中近420幅作品,分23个专题,集中展现消失中的大城从皇宫遗址、贡院学堂,到市井民宅、胡同院落;从门钹柱础、店铺门脸,到摇车炕席、石碾农具……每幅图片后,附有详尽的文字说明和照片背后的故事共12万字,再现了1980年代至今30多年间北京的城市变迁。 温故影像“沈继光?残片图本系列”之《物语三千复活平民的历史》。从2001到2004年,沈继光涉足燕赵、中州、三晋、巴蜀等地的村落古镇,将镜头对准那些与普通人的生活密切相关的琐碎物件,“生活用品”褡裢、火镰、鞋拔子、烟丝袋、煤油灯等等,“劳动工具”犁、耙、锄、镐、石磨、碾子等等,拍摄了1200多幅图片。本书选取其中420多幅老物件照片和13
中国电影高等教育的开拓者孙明经,于七七事变 爆发前夕从南京出发到全面抗战爆发后近一个月返回 南京的旅程,是他**次行程超过万里的考察,考察 范围及于华东、华北和西北地区。 孙明经的这一次考察,拍电影、拍照片、记文字 三管齐下,成果颇丰。由孙明经编*的《1937--万里 猎影记(中国百年影像档案)》记录了七七事变前后长 城内外广袤大地上的芸芸众生,不仅为我们今天研究 和认知当时中国的现状留下了丰富的的影像史料,* 为我们今天和未来如何 用好 珍贵的中华传统文化 财富留下了宝贵的思考空间。
单独在零下四十度的冰河地带扎营一个半月,所拍摄所写下的冰河挤压滚落至海中的声音;长期在海湾中冒着酷寒与浪涛,划着小独木舟来回巡弋所捕捉到的座头鲸深潜前扬起尾鳍的画面;一个人横跨阿拉斯加的四季,在各地扎营所记录下的驯鹿…… 日本国宝,极地摄影家星野道夫后遗作。旅居阿拉斯加二十年,长期只身行旅于酷寒的极北大地,对于生活在严苛自然环境中的人与动植物,以镜头和执着投注关怀的目光,同时也以无尽的温柔笔触,诉说重新省思所谓“丰富人生”与“幸福”定义的静谧话语。 透过书中真切质朴与撼动心灵的叙事构图,读者可以跟随星野道夫深印在大地上的足迹,沿着一幅幅的照片,将眼光延伸到清澈深沉的极北大地,进行一场回归自然的心灵之旅。 人的一生,总是为了追寻生命中的光,而走在漫长的旅途上
20世纪80年代至今是中国近现代以来*变革的年代,这是中国的黄金时代,也是中国纪实摄影的黄金时代。《在路上 跨越时代的影像记忆》汇集了30余组中国*秀的人文纪实摄影师的拍摄专题。这些摄影师中既有安哥、李江树、杨延康、贾国荣等知名摄影家,也有当下甚具影响力和传播力的年轻摄影师。本书纳入的摄影专题具有拍摄时间跨度大、拍摄深入、拍摄范围广泛、表现手法多样等特点。这些作品感人至深,耐人寻味,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缩影。《在路上 跨越时代的影像记忆》还专门邀请数十位摄影家、批评家、策展人和学者撰文,对摄影作品以及纪实摄影做出精辟的阐述和评论,极具学术价值。《在路上 跨越时代的影像记忆》适合广大纪实摄影爱好者和专业摄影师、摄影记者学习参考。
“他创造了自己的宇宙,并且成了它的明星。” ――大卫·柯南伯格,《卫报》 安迪·沃霍尔无论走到哪里都带着相机。他的《美国》选自近十年拍摄的精彩照片,以期展示这个国家的奇异之美与巨大矛盾。他在本书中探讨了他为关注的问题――包括影像和名人,拍摄了摔角手和政客,耀眼的富人、潦倒的穷人,带着整容手术创口的卡波特,以及隐在黑色短发下的麦当娜。他写了他热爱的国家,写了自己遭到枪击后希望死去,还写到了商业主义、名气以及美貌。 没有沃霍尔的美国几乎和没有美国的沃霍尔一样不可想象。这部动人而诙谐的美国礼赞,是这位浮华时代的伟大艺术家深刻的个人记录。 “他比任何人都更透彻、也更早地理解我们对于名人的痴迷。” ――艾莉森·杰克逊《每日电讯报》
《马王巴拉图苏和》一书只讲述了一个牧民的故事。李毅团队描摹了达尔罕苏木查干敖包嘎查52岁牧民巴拉图苏和日常的生活场景,以及对往事的回忆。这本书要回答的问题是:草原上一个四五十岁的牧民,要经过怎样的人生和自然的风雨才能走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