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是一种永恒,是持续、平衡、悠扬、晴朗,是安全感。 客,是一种隔绝,是独立、分寸、疏离、自由,是另一种安全感。 我们所有人,从离家的那一刻起,都被一种模糊的冲动怂恿着,欣然出发,踉跄独行,似要探寻 答案 ,却发现到处都没有题干,只有三个字:请回答。 无论能否给出答案,我们都不可避免地成了家乡的常客。 这不仅是我的故事,也是很多人的故事,很多人背井离乡的故事。 两年前的秋天,我带着我奶奶姚女士,在重庆开启了为期 一个月的拍摄计划。奶奶就像是故乡的一个投射,一个浓缩和象征,既熟悉,又陌生,对我既温柔,又疏远。我在度过了有点漫长的青春期之后,在漂泊了13年之后,突然想要贴近他们,了解他们。 走远一点,再回头看,我们无意间,与周身的一切都成了 常客 。 这里所书写的,不仅是人与故乡的关系,
作家、译者、摄影师陶立夏的旅行摄影集。百余幅照片与点睛文字,呈现南非的旷野与人烟。简洁亦有妙趣,冷静亦可治愈。疲倦时刻,安心起航。这是摄影师陶立夏在南非拍下的照片。这是一次和你一起的纸上旅行。南非的景致里,有大自然的生机与冷峻,也有观看者的眷恋与温柔。
电影感的强化无疑为阅读主体的“深度解读”提供了有力的保证。所谓“深度解读”是指有着明确针对性,在本文和泛本文联系之中对影片潜抑话语与内在叙事机制等方面的内容所作出的分析解说。电影、电视作为20世纪以及当今最为显性化的文艺形式,其作品层面十分丰富。其中个人化创作对人类生存及其历史与现实的哲学思考和镜语表现形式的个性化创造,构成了深度解说质地缜密的关注区域。布努艾尔、卢贝松、雷诺阿、伯格曼、费里尼、安东尼奥尼、塔尔科夫斯基、基耶斯洛夫斯基等电影历史上大师的作品,以及国别电影和“作者电影”性质的众多电影运动中涌现的作品,构成了广泛深入的阅读层面。对影片艺术思想、形式策略、镜语方式的深入揭示是这一类影片深度读解的惯常性层面。深入阅读的进行将会逐步促成阅读主体“对话机制”的形成。而对于
刘铮主编的《罗永进》介绍:罗永进,1960年出生于北京,现工作生活于上海。 十几年来,作为摄影家的罗永进主要关注并审视不同类型的建筑,以此确立自己在当代艺术中的地位。《新民居》《新衙门》《加油站》《城景》等系列共同建构了一种可靠的现实与图像的视觉连接,他的观察本身以及作品处理方式也因为一种含蓄的尖锐而获得肯定。这些图像被阐释、被书写,因而成为对大时代进行文化反省的例证。 同样是镜头背后的眼睛,罗永进在拍摄“宏大”题材的同时,也留意到日月照临的范围之中那些极为普通的物件。在我看来,这是罗永进为人们的视觉感受提交的另一种重要的类型。他的镜头让广阔世界里平凡庸常的物件自然而然地表露个性和气质,这种“给予性”,让它们发散出自身充满尊严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