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日和》一书,最初连载于日本《思想科学》杂志1989年7月期,按先前的惯例,由荒木的妻子荒木阳子撰文,荒木本人配图;但三期过后,妻子阳子因患子宫癌入院,随后阳子离开了人世。整整一年的时间中,荒木沉浸在巨大的丧妻之痛中无法自拔,最终决定独自完成《东京日和》。在本书的后半部中,透过忧郁的写真和感伤的文字,荒木用自己的方式深切表达了对妻子永远的思念
我渴望一种思想系统可以解放我的想象力,让它想创造什么就创造什么,并使它所创造出来或将创造出来的成为历史的一部分,灵魂的一部分。 叶芝把神话作为人类智慧的象征表现,具体地纳入了他的哲学系统,构建了一个清晰而完整的象征体系,试图借此体系来解释宇宙。 《幻象》以诗性的智慧和想象描述了人类和历史的发展。全书分为三个部分,以二十八月相为结构。第一部分阐释历史循环论,第二部分为人类心理学,第三部分描述人死后灵魂的净化和转化过程。它极大地丰富和深化了叶芝对于人类复杂经验的感受,并使他的诗具有一种几乎无可超越 至少现在西方还没有人超越 同时又不可抗拒的力量。
本书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以一文一图的形式,收录了约180张齐白石1925—1949年之间的照片,其中包括齐氏的家庭生活、国际交流、日常交游、师徒往来四大类,以时间排序为,串联起齐白石的大半人生。其中,约一半以上照片为世面少见或从未露面。全书约五万字,秉承“一分证据一分话”、“无话少说”两个原则,即以照片为原点,结合齐氏生平进行考证说明,兼以少量的作者个人观点,赋予图片故事性和可读性。同时,书中纠正和完善了大量以往出版过的照片在拍摄时间、照中人物、事件说明等方面的信息。
本书是一本有关人文、艺术、社会和自然的摄影艺术评论集。在书中,20世纪70年代美国新地形摄影代表罗伯特?亚当斯,对包括威廉?怀利、尼古拉斯?尼克松、多罗西娅?兰格等多位 摄影师在内的33幅作品,进行了解析评论。 本书中的文章多半为 出版,文字真挚优美,蕴含引人思考的哲理仍通俗易懂。亚当斯通过那些展现人性的天才之作,在这个娱乐至上的时代,以艺术之名敲响了一记警钟。借助亚当斯对艺术及摄影的超强洞察力,我们 容易透过大师的摄影,唤起心中的美好,思考艺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好地认识生活和世界的真相。
《老照片》是一种陆续出版的丛书,现每两个月推出一辑。辟有“故时风物”“名人一瞬”“旧事重温”“私人相簿”等栏目。通过刊发有意思的老照片并辅以生动活泼的文字,以独特的视角回望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可看、可读的历史读本。《老照片》珍藏版贰拾伍共合订了第111-114辑。
《老照片》是一种陆续出版的丛书,现每两个月推出一辑。辟有“故时风物”“名人一瞬”“旧事重温”“私人相簿”等栏目。通过刊发有意思的老照片并辅以生动活泼的文字,以独特的视角回望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可看、可读的历史读本。《老照片》珍藏版贰拾伍共合订了第111-114辑。
该书通过记者伊莎贝尔·弗朗柯(Isabelle Francq)整理的萨尔加多口述自己一生的创作经历讲述了世界 摄影家萨尔加多如何从一名巴西的小镇青年,经历经济学专业的培训,成长为一位世界 摄影家的成长历程和心路里程。作为一位以上帝视角拍摄世间万物而知名的摄影家,在该书的结束语中,萨尔加多如是说:“在我完成《创世纪》这部作品时已将近70 岁,我的精力几乎被耗尽。我经历了不同的气候变化,从冷到热,从潮湿到干燥,此外,我徒步走了很远很远。”而这本书正记录了作者走过的那些路和路上的那些故事和思考。
如同毫无诗意之处开出的花朵,每个人都曾经历生命中一闪而过的静默时刻,《来自静默时刻的讯息(精)》收录的,即是德国艺术家格哈德·里希特和文学家、导演亚历山大·克鲁格对于这些时刻的记录和讲述,63幅图片,88个故事,看似偶然,却叉仿佛预示某种命运,微不足道的瞬间,有时重大到让人难以释怀。
夏雨编著的《记忆的镜子——世界纪实摄影解读》详尽介绍纪实摄影的发展历史:最早的摄影作品、达盖尔摄影法的推动作用、建筑摄影、风景摄影、影像中国、中国早期纪实摄影。《记忆的镜子——世界纪实摄影解读》呈现历史上的经典影像,解读作品背后的故事:最早的天文摄影、扫烟囱的孩子、昔日巴黎、动物的表情、海与天、乌瞰巴黎、威森河谷、有人的风景、格拉斯哥的旧宅院、奇妙而又熟悉的景色、摆布出的运动、另一半人的生活、偷拍的瞬间、唐人街、控制与匠心的典范、北美印第安人等。《记忆的镜子——世界纪实摄影解读》深入剖析摄影名家的创作思想与成长历程:带来“黑匣子”的普罗米修斯埃及尔、带相机的“马可·波罗”汤姆森、海因、“拥有整个旧巴黎”的阿杰、桑德、摄影神童拉蒂格、布拉赛、兰格、伊文思、杜瓦诺、弗兰克、克莱
本书作者用平实、不事浮华的语言,从以下几个方面向我们介绍16位摄影大师的生平和创作。 通常,人们在评论艺术作品时,无不囿于自我审美品位,从不论此品位的新与旧,进步与否。而本书作者把握画册的审美品位,却是站在客观立场,从事实出发,本着“再现原貌”的精神,向读者介绍这些摄影大师和他们的作品。 第二,作者不是用传统摄影技术架构16位摄影师的作品,而是以文学分析的手法,剖析特定环境下的特定事件和人物,评介16位摄影师的作品。 第三,不论你是一位资深摄影人,还是一位初试摄影的新手,当你将你的视线对准摄影主体的那一刻,扪心自问:你对即将拍摄的主体了解多少?你的主观意识又有多少。当你按下快门的一瞬,你把自己的情感留在被摄主体中又有多少?从以上16位摄影大师对创作的感悟,读者是否可以从中得到一些
本书是作者在《经济观察报》等报纸专栏文章的结集。作者从事影评多年,积累了一系列具有系统性的对于中国电影的观察文章。这些评论文章不仅仅是影评,兼及哲学、政治学、历史学等多个领域的贯通,因为发表阵地为《经济观察报》等报纸,所以文章以电影为征候,但着力于发寻中国人的精神变迁,中国社会秩序、心理秩序的进程。 本书作者考察了世界范围内独立电影文化的脉络,对于电影历史上具有伦理疑问的一些重要影片进行了学术解读和剖析,同时对当下逐渐流行的酷儿电影进行了文化分析。还对中国当下电影的弊端和文化征候集中进行了呈现和反思,也包含了作者对于一些重要导演的访谈。作者认为,电影是一个载体,里面体现了我们时代的时代精神,从中可以作一种症候性的阅读和批判。
作者是一名周游世界的旅行家、摄影家。有超过三十年专注摄影的宝贵经验,细腻而敏锐的洞察力。每一次旅行,他都能以独到的视角,观察、感受、记录下这个世界,带回震撼的摄影作品、细腻的文字和独特的感悟。 2014年12月前后,作者先后完成了令人魂牵梦绕的南极与北极之旅,地球两极所有的风景,是意料之中的 美,也是超乎想象的纯净。这样的南极与北极散发着 的魅力,让作者为之上瘾,又两次赴南极大陆、三次进入北极圈…… 当你打开这本书时,看到的就是南极!就是北极! 笔墨和镜头都是有限的,但两极的纯净和壮阔却是无限的。 希望这本书中的摄影作品、故事、建议和攻略,可以帮助怀揣旅游梦想的你们,开启你们的极地之旅!
本书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以一文一图的形式,收录了约180张齐白石1925—1949年之间的照片,其中包括齐氏的家庭生活、国际交流、日常交游、师徒往来四大类,以时间排序为,串联起齐白石的大半人生。其中,约一半以上照片为世面少见或从未露面。全书约五万字,秉承“一分证据一分话”、“无话少说”两个原则,即以照片为原点,结合齐氏生平进行考证说明,兼以少量的作者个人观点,赋予图片故事性和可读性。同时,书中纠正和完善了大量以往出版过的照片在拍摄时间、照中人物、事件说明等方面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