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怡、刘瑞溪编制的《慈禧太后》讲述了:慈禧太后(1835~1908年),叶赫那拉氏,满洲镶蓝旗人,道光十五年(1835年)生于北京。其祖上三代为官,父惠征任安徽徽宁池太广道道员。 咸丰二年(1852年)二月初八目,叶赫那拉氏由八旗秀女人侍咸丰帝,封兰贵人,赐居紫禁城储秀宫和圆明园天地一家春。成丰六年(1856年)三月二十三日,在紫禁城丽景轩诞下同治帝载淳,晋懿妃,后又晋懿贵妃。成丰十一年(1861年),载淳登基后被尊为“圣母皇太后”,翌年上徽号为“慈禧皇太后”(俗称西太后)。咸丰十一年十月.慈禧联合慈安、奕诉等人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辛酉政变”,两宫皇太后宣布垂帘听政。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廿二匿驾崩,叶赫那拉氏主宰近代中国权力长达48年之久。
清代统治者鉴于明朝宦官为害之烈,对太监进行 了较大规 模的裁抑。顺治帝仿朱元璋旧制,曾铸铁牌于交泰殿 内,严厉 约束太监的行为,尤其禁止他们参与政事。 清代选入宫中的女子有两种,一种是秀女,一种 是宫女。 秀女是八旗官员的女儿,可以选为妃嫔或指配给宗室 王公大臣 子弟;宫女则是内务府包衣佐领下的女子,地位较低 ,*内 廷役使。 太监与宫女是皇宫里的特殊群体,他们一股出身 寒微,很 小时候就被送进宫中供帝后贵族役使。在宫中,他们 毫无自由 与人格,精神和肉体上承受着极大的痛苦。周怡、刘 瑞溪编制的《太监宫女》所选12帧照片 拍摄于清末到“逊清小朝廷”之间,是历史上太监宫 女存在的 后时期,从中可以瞥见他们在宫中的生活状态。
周怡、刘瑞溪编制的《末代皇帝》讲述了:爱新觉罗·溥仪(1906~1967年),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生于北京。清朝入关后的第十代皇帝,醇亲王载沣之子。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廿一目,光绪帝驾崩,奉慈禧太后懿旨,立溥仪为嗣皇帝,“继承同治,兼祧光绪”。十一月初九日.溥仪在太和殿登基。 1912年2月12曰,在隆裕皇太后的主持下,溥仪接受“优待条件”,承认共和,宣布退位。民国六年(1917年)在军阀张勋的策动下,曾有十二天的短暂复辟,后在全国上下的讨逆浪潮中再次退位。1924年11月5目,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溥仪被驱逐出紫禁城。离开紫禁城的溥仪曾迁居醇亲王府和天津日租界,后在曰本侵华势力的策动下于1934年3月当上了伪满洲国的“皇帝”,直至1945年伪满洲国崩溃。1967年,溥仪在北京病逝。
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与西方国家越来越密切的接触和摄影技术的普及,照相作为一种时尚逐渐走进了中国社会。在洋人的镜头中,贵族与平民,官府与市并,均被拍摄成一张张照片,为今天的人们留下了珍贵的历史画面。摄影术也因为其准确、真实的表现手段而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西洋镜里的皇朝晚景·第八辑:清末官员》选录的12帧晚清官员照片,出自清政府对官员的拍照存证——《王大臣宫弁亲兵照像》册,全部照片拍摄于19世纪80年代,是一部时代较早的官员影像档案。在本辑中,著名的洋务大臣盛宣怀尚是一名候补道员,还未被授予北洋水师提督的丁汝昌尚为直隶天津镇总兵,还有宋庆、左宝贵、叶志超等晚清名臣,这些几乎是被拍摄者人生的张照片,每一张都显得弥足珍贵。
自清朝末年至民国中期,普鲁伊特家族在山东省胶东地区生活五十余年,他们用当时罕见的照相器材,记录下他们传教、行医、办学的真实情景,同时被摄入镜头的还有大量当地的自然风光、城楼屋舍、道路车马,当时中国人的衣着装扮、婚丧嫁娶、乡风民情。这些图片资料早已由普鲁伊特家族捐赠给美国哈佛大学阿瑟与伊丽莎白·施莱辛格美国妇女历史图书馆。经历了数十年的沉睡之后,这些浓缩着岁月的斑驳光影终于回到它们诞生的地方重现光华。
周怡、刘瑞溪编制的《紫禁城宫殿》讲述了:作 为明清两代24位帝王处理政务与生活起居的皇宫,紫 禁 城以72万平方米的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 和8700 余间房间的庞大规模,成为了世界上现存规模*的 古代宫殿 建筑群。 紫禁城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到1912年 封建 王朝结束,在近五百年的时间里经过不断的增建、改 建与维修, 形成了今天的规模。紫禁城宫殿规划科学、布局严整 ,融入了 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学说和儒家治国理念于其中。其 庄严大气 的建筑外观与金碧辉煌的内檐装修将帝王九五之尊的 等级象征 与政务起居的实用功能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紫禁城宫 殿是中国 传统建筑发展到明清时期宫式建筑的集大成之作。
绿树,红墙,琉璃瓦,一座座焕烂璀璨的皇家建筑,是北京;海子,兰桨,银锭桥,浩渺波光中漾起的粼粼塔影,是北京;胡同,沙燕,鸽子哨,荫荫碧草槐影婆娑的四合院,是北京;挑子,吆喝,大碗茶,熙熙攘攘规矩识礼的北京人,是北京…… 北京的魅力就在这声声入耳的鸽哨中,一睁眼便见了人间四月,沉淀在斑驳的旧日里,回味在经历过的老辈人的记忆中,历久而弥新。百年一瞬,那一座座矗立久远的建筑,变迁之后,风韵犹存;镜头前一张张新奇不解的笑脸,虽然早已走远,却被拍摄下来传到了今天。 屈屈12帧旧影,远不能涵盖京华众生,仅凭选择的视角聊以管窥吧。
本书收录的69幅不可不知的纪实摄影名作,它们犹如一座座高峰,构成了纪实摄影的壮丽篇章。你或许看过它们,然而其创作理念、拍摄经过及相关的轶闻趣事,却往往不为人们所知。 黛安娜·阿巴斯说得好:“一幅摄影作品是关于—个秘密的另一个秘密”。本书将向你讲述那“另一个秘密”,以及隐藏在照片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