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四群子”——梅、兰、竹、菊一科,中国画家无不衷情此道,从技不直说,容易掌握,而从艺术上深求,却非易事。因为多少年来,文人墨客用之喻人抒怀,这样,就要求画内有情思,画外有意趣,画家如无文学、哲学、书法……各方面的学养,就很难达到引人入胜的境界;否则,徒具形式意思不大。近年来,业余习画的朋友多从“四君子”入手,往往画不上我久,就沾沾自喜,自认得手,把艺术看得十分简单,不可不慎。 梅乃花魁,她的色、香、神、韵,惹得诗人画家讴歌不已,千百年来,画梅名家辈出,近世也不乏高手,梅是春天的信使,无论画折枝还是繁株,得其形是入门工夫,传其神才是真本领,出枝要瘦俏,点花要冷艳,双钩、没骨各有其妙,要在实践中细心琢磨。简胜于繁,淡胜于浓,以书入画,追求个人的格调和风貌。其余可在作者的
顾青蛟敢于接《水墨写意动物画技法》这一难题,就说明他深厚的绘画功底。顾青蛟擅长人物、走兽等画种,能工善写,形神兼备,确实是一个难得的画家。数十年的绘画实践使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近址余年,光绘画技法的书就出了近二十种,其中虎、马、牛、羊、狗、动物之类的运动技法书就不下十多种,尤其是一本《百兽画谱》更是。现在这本《水墨写境动物画技法》是他倾全力精心绘制的书,值得美术爱好者借鉴。 写意动物看似无法,然传神必依形。故为动物传神必然抓住各自的特征,这本书的个特色就是从动物的外形特征和习性讲起,解析各运动的形体结构,示人以具体的门径。其次,对写意动物的造型处理,做了具体的讲解与演示。这一部分是精华所在,许多动物笔画什么大有讲究,确是经验之谈。 第三,从局部的形体到全体的整合,从立
本书选帖为明天书法家祝允明《草书诗》,唐伯虎《行书自书诗》,文徵明《行草书咏杂花诗》《行书诗翰十札》(选一),董其昌《行书杜甫诗》《行书方圆魔记》等行、草书墨迹,其中部分作品珍稀罕见。 每件墨迹的出版体例安排包括两项内容: (1)彩色图版(墨迹正文、后人的题跋墨迹及收藏印鉴); (2)释评文字(作者书艺的历史评价诗文与墨迹正文的楷书释文)。 阅读本书,不益于提高书艺、而且有助于书法鉴赏、考证、辨伪、收藏、以及了解书法的历史传承。
兰、蕙是花卉中的名品,以清逸芬芳惹人喜爱,原生于华南山野溪谷间,伴随春风,香闻十里;自从被移植进入城市之后,成了文人雅士的案几清供,诗人画家讴歌不已,此风至今不衰,乃“文人画”之一科。 兰花四季开放,春日尤佳,品种很多,从花形来看,有方舌、圆舌、执圭舌、滴水舌、素心舌、映腮舌……等等。东南亚所产兰花花冠艳丽,另有一种风貌。养兰之人多重其味,其香清醇不比一般,以香迷人的花如茉莉、月见草等都不可相比。历来誉为“幽谷美人”不无道理。 写兰始于郑所南,明、清以来,高手辈出,石涛、郑燮都长于此道,板桥道人曾把她和“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移之石”加上“千秋不变之人”誉为天下“四美”,可见历代文人墨客写兰,真心并不在丹青工夫的高低,往往不过是借题抒怀,另有寄托,所谓“四君子画”,创作
本书主要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引言概述了中国画论争的历史线索及研究。第二部分论述20世纪初的中国画“改良之争”。构建论争群英谱,论述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文化精英是如何从艺术与社会的关系出发重新定义和探索传统中国画的现代性的。由于论争中对主导古代中国哲学思想“气”的怀疑开始了对科学写实的倡导,徐悲鸿、岭南画派等进行了在传统与现实之间的探询;林风眠在形式与情感之间进行的调和都使中国画发生了从古典形态到现代形态的初步转换;陈师曾、金城等传统画家对文人画价值的再认识,开启了现代人守护传统的先河,这次论争使传统中国画发生了从气韵到实体的思想变革。第三部分论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画“改造之争”,从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系列讨论开始切入论争的历史情境。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题
在学习绘画技法的基础上,特别是墨水画的初学者,一 般认为从“四君子”入门是的。用竹学习直线的配置和组合,用兰学习曲线的构成,学画梅花可以联系到其它树枝和树干的画法,学画菊花和叶的构成就可以画各种各样的花草了。通过画“四君子”我们可以体会和掌握笔的使用方法和运笔的方法,就是说把用笔的基本学到手的同时,也就对中国绘画的根本是用墨及墨的浓谈变化,有了深入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