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画谱·宋代人物篇·菁华高清范本:秋庭戏婴图》描绘两个儿童在庭院花下嬉戏的情景,人物描写笔法细腻,生动传神。画中两个儿童聚精会神,正在转动用枣子做成的玩具。儿童的面容、神色、姿态及服饰无不刻画入微,把儿童的天真无邪描绘得淋漓尽致。儿童的头发用细笔写出,衣纹线条精练道劲,所描绘的较小男童服饰上的装饰性花纹堪称绝妙。画面着色鲜润,婉媚清丽。作品构图又颇具新意,画面用高大艳丽的花石作为背景,貌似喧宾夺主,实则反衬出儿童的幼小可爱。
《东方画谱·明代山水篇:溪山渔隐图》采用边角式构图法,描绘了山石嶙峋,杂林疏朗,渔舍水榭坐落于丹枫之中。岸石掩映间,水面舟艇数只,舟上渔人或垂纶放钓,或横笛濯足,或拍掌击节和歌,屋内则促膝对酌,或凭栏观钓,或策杖闲步。画法苍古,用笔劲利,岩山用李唐小斧劈皴。画面清雅幽丽,设色明艳,颇有意境,为唐寅灵腕妙品,难得佳作。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自古以来画梅是文人雅士歌咏梅花的常用方式。这本书从局部到整体,从介绍梅干、梅枝、梅花的局部画法,到解析整幅作品的步骤以及设色表现,由易到难,从基础到提升,循序渐进,引导学习。书尾还附有不同风格、不同难度的梅花作品和以梅花为题材的经典古画,可供欣赏、临摹。还附有构图、题跋等材料,可供学习、参考。
《东方画谱·宋代山水篇·菁华高清范本:渔村小雪图》描写的是冬日雪霁后的渔村山林景色。图中雪山奇松,溪岸渔艇,峰回路转,景色优美,人物生动。景物微罩于薄雪轻雾之中,一派初冬季节的萧索气氛,并充溢着浓厚的生活情趣。此图笔法精练,墨色清润。整个画面意境萧索,笼罩在一片空灵、静寂的氛围之中,反映了文人逸士向往山林隐逸生活的雅致情怀。
竹,身形挺直,坚韧不拔;外直中空,虚化若谷;不惧严寒,万古长青 作者对竹情谊深厚,并钻研画竹数十载,其结合自身从临摹、写生到创作的种种经验,剖析竹竿、竹枝、竹叶、竹笋的绘画技法,解析竹的设色表现和竹态画法,由浅入深,引导学习。书中还展示了多幅扇面、团扇、条屏等各构图形式的竹子作品,以及相关的经典古画,供学者欣赏、临摹,书尾还有构图、题跋等材料可供学习、参考。
本集所选用的作品都来自生活,其中不乏作者在生活里进行写生时凭着对对象的直感与激情而一气呵成的作品,对艺术形象精妙的塑造与技巧上的充分发挥乃至升华往往会使作品在欣赏价值上得以提升。作者在本集子中对所选的写生作品都作了必要的剖析和说明,并对写生的步骤进行了简要的介绍,但写生的步骤和方法是经常会因人而异甚至因时而异的,因此我更期望学习者能通过自己的实践而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经验和方法来。
中国古代肖像画有很高的成就,即使在整个人物画坛较为冷寂的时代,肖像艺术亦未曾停步,明、清文人山水、花鸟画的特盛,也未能泯灭肖像人物画的发展变化,尤其的任伯年,其肖像画之成就至今令人叹为观止。到了现代,又有蒋兆和跃出,使肖像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本册所推介的梁岩是当代著名的水墨肖像人物画家,他以其独特的风韵,在表现山村煤矿众多鲜活的生命中,显示了自己的才华和艺术魅力。他融素描于中国笔墨之中,但仍是中国画的风骨和韵味。他吸取山水、花鸟画法于人物之中,更加丰富了中国人物画的表现手法。他从长期不倦地探索中,掌握了娴熟的绘画表现技巧,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和绘画语言,深沉的内在、朴厚清新。可以这样说,梁岩已经任其自身的才华和努力,把中国水墨肖像画推向一个新的里程。
《东方画谱·宋代山水篇·菁华高清范本:夏山图》描绘了夏季山水景色,全景式山水构图。开卷展现了汀水沙岸及层叠起伏的远山,画卷中部崇山峻岭逐渐拉近,正中主峰巍然屹立,山腰处云雾笼锁,更显山峰高峻雄伟。山间树木丛生,蓊郁茂密,山谷间有寺院隐现,山麓有窄桥小舟,一股山泉潺潺流淌注入山下溪水之中。画中各色人物栩栩如牛。其山峦轮廓用细线勾出,线条清劲,真实生动,令人观之有如身临其境。
杨延文,汉族,一九三九年生,河北深县人。一九六三年毕业于北京艺术学院。现为北京画院艺术委员会主任、国家一级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市艺术系列高级职称评委会副主任。 曾获意大利国际美展金奖、全国美展优秀奖,并在中国美术馆、香港及日本、美国、加拿大、新加坡、英国、澳洲、等国家和地区举办个展。多次参加蒙特卡罗、瑞士巴塞尔、巴西圣保罗等大型国际美展。出版有《杨延文画集》、《清水出芙蓉-杨延文画集》、《山水言志》等大型画册。
此幅作品采用没骨法描绘了数枝鲜艳的牡丹,牡丹有含苞待放的,也有花开正艳的,其姿态或正或侧,俯仰掩映,曲尽其态。利用赋色的浓淡、明暗表现花瓣丰富的层次变化,而花叶之翻转向背、枝节细微部份都仔细交待,毫无松散之处。全图设色明丽鲜艳,于光辉灿烂中,别有一种清澄明朗、高雅脱俗之神韵。
此幅作品采用深远构图法,描绘了峰峦叠嶂、树木丛生的山水风景。画面主峰雄伟壮丽,在远处群峰林立,笔直高耸。山谷间云气韩浩,院落、楼阁若隐若现,淹没在丛林与云雾之间,山泉蜿蜒随着山势而下,流向谷底,整幅画面仿佛仙境一般,为文人雅士向往的隐居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