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书平主编的《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国画作品集》的作品反映了五年来中国画的创作水平和发展现状,在题材、体裁和形式、手法诸多方面有新突破,风格多样、探索广泛,不仅富有时代气息,个人风格也颇显著。其中不乏有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新作,为广大观众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艺术体验和艺术享受,是一次高品位、高质量的作品集,展示出中国气派和时代风貌。
观周裕国的画,自然之气扑面而来,恍若置身于自然山水之间,身心为之所动。多年来,他以四川西部风光为题材,创作了许多广受大众喜爱的作品,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技法,尤其是雪山和云水的画法独树一帜。以传统技法画雪山,多经留白为主,有时加以简单的皴擦,在画面中也多为陪衬而已。而周裕国画雪山,则通过山石的块面划分,褶皱的聚散和背景的映衬,将雪山既纯净又巍峨的气势表现得极其饱满、壮丽和神圣。周裕国画云水吸取了传统的烘染技法,利用宣纸浸润的特点,将云与水的质感十分完美的表达出来,山石得云水而活,云水得山石而动,画而氤氲灵动,生气勃勃。这是周裕国的作品广受称道之处,同时也是颇受争议之处。然而他既不惶惑于这种争议,也不拒绝这种争议,而是把这种争议作为自己、完善自己的一种参照。
卢沉、周思聪先生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画家,他们的绘画思想与作品影响了画坛的几乎两代人。人品与画品的高度统一、淡泊名利、“怀着真情实感去创作”以及艺术的深厚功力深深地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卢沉、周思聪先生生活中志同道合,绘画上和谐默契,共同创作了《矿工图》等不朽的艺术作品。两位先生都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受过严格而正规的素描训练,写实造型能力一流,很早便誉满画坛。 周思聪先生的人物画小品感情真挚、自然、质朴,以气质美和力度美取胜,绘画语言极其单纯凝炼,表现出极高的才智、悟性和修养。 周思聪先生堪称20世纪伟大的女性画家。 卢沉先生(1935—2003年)和周思聪先生(1937-1996年)英年早逝,令人无比痛心,更使中国画坛上失去了两位艺术巨擎。他们所留下的艺术作品更是珍贵而有意义的,他们给我们提供的
传统的中国绘画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记录了中华民族每一个历史时代的面貌,反映和凝聚了我们民族的审美意志和传统思想。她以东方艺术特色立于世界艺林,汇为全世界人文宝库的财富。我们当代人得以继随享用这样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是有幸并足以引为自豪的。面对这样一笔巨大的财富,把其中的部分继随下来{古为今
本画册为广西师范大学副校长白晓军的水墨写生作品集。画册中收录的作品是近来画家在华山、峨眉山等地的写生小品。这批小品画代表了画家在现阶段对中国水墨画的探索与新尝试,在艺术造诣上又上了一个台阶。白晓军的艺术风格独特,既雄厚豪放,又清旷流动、沉郁苍茫。他的画以水墨山水为主,画里的风景能够扑捉到山水的灵韵,尤其是他画笔下的桂林山水,率真、雄浑,画出了桂林山水的秀美与气势,墨色浓淡相宜,虚实结合,韵味无穷。 这本画册中所画华山、峨眉山、桂林等地的景色作品同样精彩,他把祖国各大名山用水墨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他笔下的名山或许不是写实的,但能让人一眼就看出是哪一座名山,因其生动地描绘出了每座名山的气质。画家用简单的水墨语言描绘不同景物的特点,从画中也可感受到画家在作画时内心的平静,这份
艺术的词语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运用。比如“反映”这个词,如果指艺术的源泉离不开生活,艺术的创造终归以生活为原型,自然是不错的,但是至少要明确“反映”决非镜子式的。因为,镜子式的反映排除了艺术创造者的主体作用,还有,“反映”并非一个模式,无论从生活的多样与艺术的多样来说都是如此。《叶毓中国画水墨(人物卷 山水卷 花卉卷 翎毛卷)》收录了作者的相关作品,值得品读。
赵溅球的中国画作品走的是写生创作的路子,取法西画。赵溅球编绘的《赵溅球中国画欧洲巡回展作品集(2014)(精)》收入其欧洲巡展的展览作品百余幅,作为纪念并供广大读者欣赏。赵溅球的中国画作品走的是写生创作的路子,取法西画。本书收入其欧洲巡展的展览作品百余幅,作为纪念并供广大读者欣赏。
本书旨在对于当代中国水墨做一综合性的历史回顾和理论审视,在此基础上进而考虑当代水墨的艺术史定位及理论话语等问题。为此目的,本书提倡从个案分析到宏观释读等不同类型的研究和讨论方法,鼓励冷静、慎密的历史眼光,并从广阔的全球文化、艺术和历史角度反观当代中国的水墨艺术,从这个特殊角度审视当代艺术中一些基本问题。
集众善之变化,成一己之运作初中海 / 文 中国绘画作为一种非常独特的视觉艺术,其本身具有一种 道 的属性,具有一种深厚的文化品格,具有一种 形而上 的哲学意义。同时,这种 道 的属性,深厚的文化品格和 形而上 的哲学意义又依托着笔墨来体现和表达,这些正是中国绘画的迷人之处。所以,一个画家的笔墨功力的重要性是*不能忽视的,这是一个画家的人文精神的承载体。从这个角度来说,年轻的萧阳就已经是一个成功的画家了。萧阳的山水,传统根基打的非常沉稳,他师法古人,对于笔法、墨法、章法的掌握运用上,都有自己的心得,看得出来确实是下了一番苦功夫的。对于传统绘画的赏鉴认知以及刻苦的探研学习,可以说是一个画家走向成功功的必经之路,是万丈高楼的坚实基础,自古以来历朝历代的大画家都是如此走过来的。晚年的董其昌在他的《画
《中国山水画研修班-山水画教程.王中年 第四册》 ???本书与传统的老版书《芥子园画传》有所不同。《芥子园画传》其教授法只讲摹仿,不涉及其他艺术形式易忽视写生和创作,因为临摹和写生是通往自由创作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其二是版图印制较粗糙既无色彩,墨色又无浓淡干湿变化,难以展现山水画技法;其三是陈旧的造型方法与时代不相呼应,使得笔墨已不具对生活及大自然的表现力,不易融汇、吞纳吸取外来艺术理念和营养。《山水画教程》基础课内容一至八册中的范画基本上是作者到生活中去以自然为师,通过写生对所描绘的景物已做了取舍、提炼和概括,是接近大自然的画稿,在表现方法和手段上既不是概念的套路,也不是固定的程式,而是最接近生活的范画和图例,使临摹者熟练掌握技法后,到现实生活中写生创作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技法和手
名家讲稿系列丛书 以20世纪中国画坛久负盛名的大师级国画家为对象,分别将体现他们绘画理念和美术教育思想体系的精粹画论,大量具有代表性的经典画作荟萃成书。 《名家讲稿 大师精选:山水 花鸟 人物合集(套装共12册)》精选包含黄宾虹、张大千、傅抱石、溥心畬、贺天健、潘天寿、徐悲鸿、李可染、陆俨少、蒋兆和、于非闇、叶浅予在内的12位山水、花鸟、人物大师名家,集合成套。每一册都集中体现了各个画坛大家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突出的艺术品质,极具可读性和经典型,读者一卷在手,便可深入系统地了解相关大师名家的绘画技法和艺术境界。
本书精选“70后”优秀水墨画家近年来创作的优秀作品集结成册,旨在通过呈现“70后”艺术家自然而多元的“无边无境”状态,在开放的文化视角中重新思考“水墨”在当下文化情境中的独特价值。所选录的画家中既有选择从西方绘画的语言方式和观念表达中吸取元素,在一种“跨语言”的边界探索中发展独特的水墨语汇,也有从“守住中国画底线”的立场出发,将本土的笔墨遗产置放到新的语境关系中去进行绘画理想的个人陈述……在水墨艺术的当代转换中,这些画家坚持在作品中继续保有“水的感觉”和“墨的滋味”,在忠实于生活与时代感受的前提下,去进行个性化的“水”与“墨”相结合的“自由实验”,在不断寻找中使“水墨”走进当代,跨入新境。这批画家对推动中国水墨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赴敦煌前后,张大千先生留蜀时间近十年,其间 多次举办展览,故蜀中广蓄其绘画、书法等艺术作品 。20世纪50年代,大千先生的亲属又将其临摹的敦煌 壁画183件捐赠给四川博物院,使四川博物院成为张 大千画作收藏多的机构。为集中反映四川公共机构 收藏的大千先生遗作,在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的专项 支持下,四川博物院成立了“张大千留蜀精品课题组 ”。在四川博物院副院长、首席专家魏学峰研究员的 带领下,深入全省普查和收集资料,历时一年,从数 百幅大千遗作中精选出200幅萃为此册。由魏学峰编 著的《张大千留蜀精品(精)》中还附录了学峰先生 关于“张大千前期艺术研究”的论文,供读者参阅。
本作品集收录的这10位艺术家是在当今时代涌现出来的年轻艺术家,他们朝气蓬勃,用值得炫耀的热情、精力和对现代文明欣然接受的健康心理,亮出了要建立中国当代艺术的旗帜。他们的作品,让我们看到传统水墨性话语在走向现代的转换中塑造人物形象的精微与深入,但又各具个性和神采。他们的创造给我们的启示是:寻求本土文化形态的开拓与发展,需要朝向现代,朝向世界,需要融合当代外来文化的有益部分,方能促进中国画形式贴近时代的审美,拓宽本土绘画反映当代社会生活的综合能力。 “当代水墨10家”的一辈人概莫能外,他们既要在宣纸毛笔中讨生活,就不能漠视传统的存在。如果把传统比喻为海,那么注定他们必须跳进海里,只有渐渐自如地划开自己的臂膀,游出自己优美的姿势才谈得上拥有了传统。从事中国画的人数以万计,有些人在传
传统的中国绘画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记录了中华民族每一个历史时代的面貌,反映和凝聚了我们民族的审美意志和传统思想。她以东方艺术特色立于世界艺林,汇为全世界人文宝库的财富。我们当代人得以继随享用这样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是有幸并足以引为自豪的。面对这样一笔巨大的财富,把其中优秀的部分继随下来{古为今
本册主要分为五个部分。部分为“总序”,即本序,主要阐明画派涵义、包容范围、对研究画史的特殊意义。第二部分为“画派叙论”,着重叙述该派形成的历史文化条件、艺术渊源背景,开派或领袖人物的生平、画学道路、艺术主张和风格特点,重要成员的艺术特色,该派总体的绘画风貌。第三部分为“名家名作赏析”,选择开派人物和重要成员的代表作品,逐件进行赏析,图版约40幅作品,文字说明包括画家简介、作品自然状况、题材考证、内容叙说、画法渊源、风格特点、独特价值等。第四部分为“影响与评论”,从美术发展的角度,旁征博引画史文献,说明该派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并站在今天的高度,评论该派在艺术文化上的独特价值及可资借鉴之处,倘该派画家传世作品存在真伪问题,还适当进行鉴考。第五部分为“年表与资料”,年表分历史背景、艺
全书通过 笔墨元气 、 水墨新境 、 抽象视界 三个部分八十余位艺术家的作品,对水墨艺术的基本生态进行了理论梳理和文化透析。其中, 笔墨元气 展示了老一辈艺术家在写意和造型领域的成就; 水墨新境 介绍了年轻一代在图像视觉结构和文化观念上的突破与创新; 抽象视界 ,则是艺术家在纸本层面对于形式美学和过程体验的探索。全书介绍、解析了21世纪水墨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活动,从艺术风格和形态学层面向读者打开了一个全景式的水墨生态。
20世纪是中国美术的转折时代,是大师辈出的辉煌时代。张仃自五十年代初就倡导水墨写生,曾与李可染、罗铭联合举办水墨写生画展,影响甚大。后多以焦墨作山水,倚中传统笔法,吸取民间艺术养分,笔力遒强,构图豪放,画面空灵而又笔触,苍健却显腴润,内涵沉雄,风格朴拙大度,别树一帜。张仃创作涉猎广泛,善于驾驭多种绘画形式,也擅漫画、壁画、邮票设计、装饰设计、画年、宣传画等。 本书主要讲述了张仃的生平经历以及他的艺术评论,并收录了他的精彩作品,让你走进张仃,了解张仃,熟悉张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