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蒋勋写给每个中国人的书法美学,是一部讲述汉字书法千年故事的极简书法史。东方文化的核心价值,其实一直都在汉字的书写中,听蒋勋讲述动人的汉字书法之美,让书写的敬意与喜悦,落在你我的指间心中。 对每一位亲密伙伴,蒋勋分享他的私人经验,说汉字书法之美是签名时的端正、谨慎和自信,是彼此握着手书写时,治愈你我的掌心温度和平稳均匀的呼吸。 对每一位书法爱好者,蒋勋讲述汉字书法的千年故事,细读流传至今的书法作品,说汉字书法之美是仓颉造字时的 天雨粟,鬼夜哭 ,是笔墨、纸绢、金石的自然特质,是篆书、隶书、行书、楷书、草书的演变,是师徒传承的《笔阵图》和 永字八法 ,是书吏、工匠、丞相、帝王、书家到僧侣、艺术家、舞者的公共表达。
《中国书法十五讲》是北京大学书法公开课 书法审美与实践 的讲稿整理。这十五讲内容,既触及书法最基础的笔法、结字与章法布局等技法层面,也探讨书法的风格、神采与气韵等审美层面,同时还揭示了书法学习必经的临帖、创作之方法与途径。作者以亲身、独得的经验和体悟,给出了修习、欣赏书法的秘钥。全书保留了讲稿的现场感、亲和力,行文生动活泼,例证丰富精彩,以超千幅高清图,抉发幽微,尽显书法之妙。每讲附有课程视频,视频以 北大书法公开课 之名流传全网,点击过千万,颇受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喜爱。书后附有专门录制的古代碑帖临习视频,可随之挥毫落纸,可观之悦目赏心。如此,一编在手,可读、可赏、可学、可写,成为懂书法之人。
《小篆600字析形》一书汇集了林子序先生几十年的研究精华。他找出小篆字形的规律,精挑出600字进行字形和字义上的分类,通过把一般规律以及特别的情况罗列出来,教给读者识记小篆的方法,并帮助篆刻书法学习者迅速掌握篆字要领。内容包括与人体有关的部首及关联字,与衣食住行有关的部首及关联字,与征战、祭祀、农事、器具有关的部首及关联字等等,还列出了容易混淆以及形体特殊的篆字。本书为林子序先生长销书《500字通篆》的扩充版,在原书基础上增加了一倍内容,对字的解释更为详尽,是一本学习篆刻、书法的必 备良书。
《历代章草经典选粹》选用好的版本,收录了中国书法史上历代代表性的章草经典名作30种,分为四种类型:古雅自然的汉代简牍章草;法度完备的三国两晋章草;融入楷法的元明章草;碑帖融合的近代章草。在前言中梳理了章草的发展脉络。读后会使读者对章草的发展流变、风格类型、名家名作等建立清晰的认识,也基本能够满足不同读者的临习需求。拿着舒适,用着方便;版本精良,印刷精美;选帖上体现学术性,编排上体现系统性;既能与教学配合,也能适合于自学;一册在手即可系统了解书法史上某一版块的经典作品。
《集王圣教序碑》这个纪念性的作品,经过复杂而富有戏剧性的演进,逐步蜕变成一个无可争议、可以代表王字书法最高成就的经典之一。然而并不像人们理所当然认为的那样,《集王圣教序碑》从问世的那天起就是一件王字的书法名品。这个过程与传为王羲之书迹的另一经典《兰亭序》的遭遇恰恰相反。本书的目标是按照《集王圣教序碑》生成的顺序,循序渐进地再现该碑由佛教经典到书法名典的道路。这会帮助我们正确了解在王羲之经典化的过程中,《集王圣教序碑》所起的推波助澜作用。 罗丰 本书为考古学者罗丰对 行世法书第一石刻 《集王圣教序碑》所做的全面考察,梳理了由唐至清人们 以王羲之的名义 推动该碑经典化的历程。他不只关注文字、书法,更考索了碑的形制、花纹、石材,以及碑的物质存在同书法和碑文内容的关系;从考古学与历史
本书分三册,收录海外所藏敦煌文书中最具书法艺术价值的十件作品。第一册含六件墨迹,以唐人临本居多,兼顾唐至五代时期写本,取法王羲之、智永等名家;第二册含三件拓本,为唐太宗、欧阳询等名家书写,且均为传世孤本;第三册为柳公权书《金刚经》拓本。作品书体覆盖楷、行、草诸体,时代跨度自唐初至五代后梁,展现了唐五代书法的多样化风貌。
《论书绝句》(注释本)收录启功先生历年来评论书法的七言绝句一百首。每首绝句后另有短评,纵论历代书法名家及书法名迹传本的优劣及真伪,辞简而意周,见解每有独到处。另加释文、评注,附印历代书法名迹以配诗,后附《论书随笔》和《论述札记》两篇。
书法是抽象的艺术吗? 书信的收藏与传播,在中国艺术史上具有怎样的独特意义? 生活在以硬笔字和美术字为主体的文字环境中,频繁地受到这些视觉刺激,我们的视觉系统中是否会留下记忆的痕迹?这种痕迹是否会影响我们的审美趣味? 本书精选了书法史学者白谦慎教授发表于不同时期的论文22篇。其中收录了他40多年前发表且不时被援引的处女作《也论中国书法艺术的性质》,以及考察仔细、探讨深入的《1886年吴大澂在吉林的文化艺术活动》等。增订版重新梳理内容体例,修订讹误,删去5篇文章,新增收入8篇文章,占全书近三分之一篇幅。 从中国现存蕞古老的书信简牍到王羲之的《行穰帖》,从对联到篆刻,从八大山人、傅山到吴大澂,本书既涉及明末清初、晚清、20世纪书法研究,还探讨了书法研究方法与海外书法研究情况;既关注个体书法作品与书
《方寸万象:新见中国古代玺印封泥陶文集粹》 ,由古文字学家、一级教授、中国古文字研究会副会长、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主任 刘钊 ,古玺印收藏家、西泠印社副秘书长、中国书协篆刻委员会副主任 许雄志 共同主编,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石继承 协编。 两位主编以 真、精、新 为标准,特邀国内藏品方向各有特色的15位知名玺印藏家,精选最具玺印 各时代风格代表性 、最有 崭新研究意义 、覆盖中国古代 玺印 2000 年面貌 的153件经典标准器!以 数百倍至千倍 的放大倍率全新拍摄,力求揭示真实、原始、专业、高清的 未曾看清 和 未曾看见 的古代 玺印、封泥、陶文 !
题跋 与 书论 有着显著的差异。在题跋视域下,清早中期帖学一脉兴盛,书法批评中具有较强的规模晋唐的重法尚古思想。乾嘉以后,考据学、金石学兴盛,大量碑拓刻帖拓宽了书家的视野。随着碑版的出现,崇尚晋唐则逐渐变为取资汉魏。书法批评中具有较强的考据色彩,从题跋考据来看,帖学属性的书法批评对象亦是清代考据的重点所在,不可被忽视。新见的汉魏碑刻与割舍不去的传统帖学成为书法取法中的一组矛盾。在此背景下,以隶书为中心书体的笔意杂沓观念在题跋书法批评中日渐显露。笔意杂沓观念或为 碑学 涵义生成的内在理路,随之而来的是以力透纸背为典型的技法思想变更。晚清以降,碑帖并究则成为清书法理论与实践发展的鲜明方向,帖学的回归体现了儒家的 中和 思想。基于此,本文通过规模晋唐、胎息金石、笔意杂沓、力透纸背、碑帖并
晋唐五代宋元古书画是中国无比灿烂的古文明中的一部分,而且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审美,是一个民族的眼光、智慧,不可等闲视之。无论是哪个国家、民族, 如果在审美上先行一步,就会在文化上占得先机。世界文明的历史发展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作为中国悠悠千载的优秀古书画,是国之瑰宝,是大国实力,其意义和影响是无论如何都不能低估的。本书收录具有代表的晋唐五代宋元山水、书法作品,将审美引入古书画的鉴定过程,主张应认真看画,看懂画,从审美的角度和方法揭示作品的内在性、艺术性和独特性。本书以具体作品的列举来说明审美至鉴定的统一过程,是古书画爱好者的鉴定实操荐读图书。
本书首次以金文发展脉络,汇编10余家国内重量级博物馆藏,完整梳理了良渚到汉代3000年从刻画符号到鋳、凿金文的发展衍变,全面展示了23件商代到汉代的器物铭文,如铭文堪称西周标准字体的代表器物 史墙盘;目前已知最大的商周时期青铜簋 ?簋;铭文篇幅最长的青铜簋 兴簋;首次出版的楚怀王时期的鄂君启金节等。全面梳理5000年金文演变、研究、考据、书写的过程,近1800字铭文高清细节,逾3000字青铜铭文完整呈现,铭文笔画形态和鋳凿、凿刻等各方面细节得到充分展现,是一部脉络清晰的高清金文书法图录。 此外书中还梳理了自清代青铜器大量出土以来,金石学家对大盂鼎、大克鼎、散氏盘等青铜重器全形拓和铭文拓本,并结合晚清以来著名书家对金文的临摹、创作等图像信息,以金文的角度梳理中国文字的演变之路,让读者了解金文这一中国汉字体
弘一法师的书法作品恬静,朴拙圆满,浑若天成, 独具一格。此书是弘一法师代表性书法精品之一,骨格清朗,笔划凝练疏阔,清淡自如,一气呵成。本书以线装形式,高清影印出版,以飨书法爱好研究者,具有珍藏价值。
《自叙帖》共 126 行, 698 字,书于唐大历十二年( 777 年),纸本,纵 28.3 厘米,横 755 厘米。本帖曾经南唐内府,宋苏舜钦、邵叶、吕辩,明徐谦斋、吴宽、文徵明、项元汴,清徐玉峰、安岐、清内府等收藏。宋米芾《宝章待访录》、黄伯思《东观馀论》, 清安岐《墨缘汇观》等著录。原迹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本书由王方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在读博士)主编,采用高清图片、超大拉页出版,*限度地还原墨迹本色。更有利于读者鉴赏临习。书后附有《自叙帖》释文,本释文参考诸多版本,但难免讹误,仅供读者参考。
三年前,艺术家蒙中在大理乡间,盖了一座书斋,并以自己的笔名竹庵命名之。书斋由建筑师赵扬设计,在苍山脚下,营造出一座兼具现代性与古典江南之美的园林。用八百平米来建一处院落做书斋,在时下的中国算是一件颇为任性的事。一条头条视频以 九个院子的房子 为题推荐这座居所,点击量达到数千万。 两年来,蒙中住在这所有九个院子的书斋里,烹茶洗砚,焚香读书,于山水之间归去来兮,写字忘忧,创作出一系列花笺,并在自己创作的花笺上,以小楷书写了100首意境悠远的中国古典诗词。在陶渊明、王维等大诗人的作品里,将山水园林之美,日常生活之趣,古典诗词之悠,融于书法与花笺之中。 这些作品,由乐府文化结集出版,是为《竹庵里》,《竹庵里》由著名设计师张弥迪打造,突出诗词、花笺、小楷的纯粹安静之美,传达出另一种方式的审
摄影图册。本书是作者对家乡忻州五台山的历史文化、人文掌故进行多年的探寻与收集后的原创摄影作品集。全书共约284幅图,内容以五台山的风景和人文照片为主,穿插了介绍该地区特色的地质、历史、人文古迹、古建筑、文学等方面的文字。以作者多年亲自拍摄和整理的图片为直观体现,旨在向读者系统展示五台山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所蕴涵的丰富历史与厚重底蕴,图文并茂,可读性强,兼有艺术性与文学性。作者作为多年羁旅游子,希望借此书在古稀之年对家乡忻州表达一份拳拳赤子之心。
该系列丛书全面展示了我国摩崖石刻书法的精彩面貌,书中所呈现的石刻书法作品,属于隶书向楷书过渡时期的书法字体,可谓兼容了篆、隶、魏碑等数种书风。它们以碑刻形式,用直观语言为读者展现了南北朝及隋代生动多变的书法艺术风貌。石刻经字大如斗,历来被称为 大字鼻祖 榜书之宗 。这些石刻大字作品将大字应有的气势和小字具有的周到很恰当地表现出来,是原貌再现的版本。同时作者从书法美学角度对作品的艺术风格加以解析,使本书成为书法研究者和爱好者临习与研究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