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这本书就像跟一个老朋友聊天,你说:“诶,那天我看完《闪灵》一直在做一个同样的噩梦诶!”他便回一句:“老子都看了100遍了,下次你把我也梦进去。”或者他问:“你觉得《番茄杀手》跟《大便怪物》哪个更恶心?”你回答:“你恶心!”这大概就是恶趣味吧。生活里哪有那么多见义勇为、学习雷锋,反倒多的是无处不在的恶趣味。我们喜欢看别人出糗,喜欢嘲笑和讽刺,这都是生命中很难抹去的本真味道。但是好在我们敢于去承认这一点。把那句名言“我很丑,但我很温柔”改写一下就是“我很恶心,但我很诚实。”这里的“恶心”不仅仅是奇葩的雷人造型、飞溅的各种汁液、有意无意暴露出的器官和内脏,还有那种孜孜不倦追求这种体验的欠虐的心。
《光与真的旅途 电影笔记二十四则》是电影学博士、知名影评人苏七七的第四本影评集。全书分上、下两辑,分别收录了作者观看国外经典电影以及中国具有影响力的电影的评论文字。上辑所选电影均是世界电影大师 包括伯格曼、塔可夫斯基、费里尼等导演的经典之作;下辑所选影片多为青年独立电影,是实践作品,也是在电影爱好者中产生过巨大影响力的作品,包括一些争议性作品。影片的选取兼顾大众与小众、经典与突破,能一定程度满足不同爱好的读者需求。虽然是偏向专业的电影评论,但是因为苏七七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审美眼光,以及每篇评论前后偶尔出现的 个人化 表达,使得本书具有了私人化的、散文式的、自由、真实的风格,没有专业论文板着面孔的 一本正经 ,更多了些发自内心的感触与领悟,亲切、从容、自在,能给读者带来比较好的阅读
小说家看电影的心得之作,电影实践者的贴身札记。 从色彩、光线,聊到真实、隐喻,从特吕弗、黑泽明,聊到卡佛的小说、《漫长的告别》 在唐棣的世界,文字和影像都只不过是工具,用以进行一场穿梭于文学与电影、想象与真实、理论与感受之间的潇洒漫游。
本书是好莱坞特技演员哈尔 尼达姆的自传。只有初中文凭的他,曾经温饱都成问题,意外闯入好莱坞片场后,选择了以卖命为生的替身工作,*终变身备受尊重的特技演员。约翰 韦恩视他为值得信赖的大英雄、关键时刻的救星,施瓦辛格赞赏他为特技演员行业树立了榜样,大明星伯特 雷诺兹把他当作亲密好友,成了他的头号粉丝。 昔日的乡下男孩,如何成长为世界一流且片酬*的特技演员?银幕前无缘露脸的幕后英雄,如何一步步获得诸多荣耀?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他在好莱坞片场的生存智慧,他无所畏惧、精于业务又照顾团队。这些片场智慧更像是生活智慧,适用于每个行业。而这一切,要追溯于他的家庭、他的成长旅程。
香港电影决定性的文化要素.就是暗渡陈仓、正言侧说、虚实交错——努力回避黑白分明的判断陈述,正面去看是容许广阔的诠释空间,反面而言也可架起保护网,让他者难以批评导演的意涵企图。自我定位为“草根影评人”的汤祯兆,从过去港产片与现实对照的启悟,化为今日社会解读式的影评,搭配香港的场景与影像,两相对照之下,建构出香港电影与香港文化彼此呼应的阅读趣味,更是对香港电影深化理解与另类阅听的示范解说。
乔治 伯尼肖说,找寻上帝,*好的地方是花园。卢梭说,植物学是纯粹出于好奇心的研究,一个热爱思考、心性敏感的人,能通过观察自然和宇宙的神奇得到快乐。杀手莱昂在温暖的阳光中细心擦拭自己的盆栽:它是我*好的朋友,它永远都很快乐,从不发问。 佛祖与迦叶的拈花微笑,泰戈尔的秋叶与夏花。还有什么能取代花朵,成为美好的象征? 植物与电影的因缘际会,美好与美好的结合,怎能不感动人心?
本书一共精选了近百部影视作品,除了中国(包括香港和台湾地区)和好莱坞的影片之外,还有来自法国、意大利、韩国、日本的电影。这些影片不一定全部是经典之作,但是*具有公认的观赏性和足够的流行度。重要的是它们总有着那么一两个闪光地方让我们深受感动,甚至是泪流满面。我们想,这已足够。
邪典电影拍摄手法独特、情节怪诞离奇、富有争议性,通常是那些电影怪才的创作成果,比如大卫?林奇的《蓝丝绒》,艾德?伍德的《外星第九号计划》和约翰?沃特斯的《粉色火烈鸟》;而邪典电影的观众通常只是小范围内的一群忠实拥趸和狂热影迷。它用一些手法去刺激人们内心另一面的感觉,喜欢它的人对它顶礼膜拜,不喜欢的人避之唯恐不及。这本《有生之年非看不可的101部邪典电影》搜罗了评论家、电影史专家和名流学者的卓识洞见,对相关的电影资讯、深度内涵和所包蕴的激情进行广泛的解读;这些影片必将让你产生一睹为快的念头。过去的一百年间,从痴迷萝莉装扮的少女(《下妻物语》[kamikazegirls])、杀人番茄、怨忿积郁的复仇者到亚马逊女战士,乃至大到难以置信的、能穿越时光的兔子,都曾密集出现于邪典电影的银幕上,而本书则是对这一
《世说新语》是我国南朝宋时期(420~581年)产生的一部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主要记录了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如果说这是一部记录魏晋风流故事集的话, 《世说锋语》则是刘世锋一个人用博客、作品自己记录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 先来谈谈刘世锋博客的“锋语”不仅仅是因为她的文章中常常语带锋芒,犀利冷峻,剑出偏锋,还因为字里行间常常语带讥讽,针砭时弊;当然,有时出语近乎“疯癫”,那倒也是性情所致,快人快语,眼中不糅沙子,心中不积儡块,只图一吐为快! 了解一个人,当听其言,观其行,究竟刘世锋是个什么样的人,都有哪些“锋语”、 “讽语”甚至“疯语”,也许你会从中找到答案。 从处女作《忘川》到《诊断婚姻》她完成了从青涩到圆熟的蜕变。很难想像,一个未婚的少女能对中国式婚姻中的种种垢
《黑山阻击战》讲述东北解放战争时期,我军某纵队在天寒地冻缺衣少粮情况下,与五倍于已的敌人展开了浴血苦战,坚守住了黑山战略要地,使北上的主力部队完成了强有力的包围,将敌人西进的兵团全歼。
本书首先是一本极具个人色彩的史论文集。诚然,历史研究必须以事实为立论的根本,严格的真实是历史研究的首要标准。但是,任何一位作者的全面与客观,事实上仍然带有特定的取舍和选择的角度,而不存在*的客观与全面。因为,*的真实历史是永远无法获得的。本书又是一本具有明显国际化视野的史论著作,不仅在论述每一阶段的日本电影时,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将日本电影与欧美电影或亚洲别国电影的异同,从横向对照的角度来比照分析。而且,在行文之中,论及某一部影片、某段落镜头的艺术处理时,也大量地、旁征博引地举例说明日本电影与他国电影在技巧语言上的互文关系。 本书以概括、清晰的结构明白畅晓的史论语言,为我们勾勒了丰富多彩的日本电影百年历程。 作者将电影放在日本文化传统的延长线及世界思潮的历史大背景下加以分
演员是一种奇怪的动物,时而强悍,时而脆弱,时而阴柔,时而阳刚,时而慷慨,时而吝啬。处于一种持久的不平衡状态,唯有独脚踩在自身理性的边缘舞蹈时,才会感到无拘无束。怎样才能理解这同一个载体上所有不同的展现面,而不把他当成疯子7显然唯有接受演员本身的模样:变色龙为了生存需要变幻颜色。为了重新找到自我、发现自我,需要从一个角色到另一个角色旅行。我们是演员,因为这是生命的根本。 本书讲述的就是这样一段历程,字里行间的那种谨慎,完全体现了他那个年代的人的精神。读着这些回忆的篇章,才发现他的举重若轻绝非假装,而正是战后那个时代的典型。他们徘徊在圣 日耳曼大道上,他们跳啊,他们唱啊——正是从那一代年轻人中,诞生了新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