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兰 巴迪欧是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当代世界与齐泽克和阿甘本等人齐名的左翼学者。本书是阿兰 巴迪欧关于戏剧的评论集,是以片段化的写作形式构建的戏剧思想絮语,是一部吸收当代戏剧哲思的 狂想曲 。作者从哲学的角度,将戏剧艺术放置于20世纪世界范围内风起云涌的社会运动背景下,探讨了现当代戏剧在多方面的转变及其思想根源。 在本书中,作者批判浅显的、娱乐性的 小写的戏剧 的泛滥,而为一种通达所有人的 大写的戏剧 辩护。他所倡导的 大写的戏剧 ,即一种厌恶无知与惰性、渴求智性与真理的戏剧,它致力于对抗思想层面的怠惰,为错综复杂的生活中的每个人指引方向。
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碣石调`幽兰》回归中土到二十世纪末的两个甲子之间,中国的古琴艺术在时代大潮中,也面临着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也是与当代古琴界血脉相连、为所有琴人所熟悉的历史阶段。本书讲述的就是这一百二十年间琴坛的轶闻趣事,涉及琴人一百五十余位,不仅包含了近二百多篇掌故,还选配了近八十张图片,其中不乏首次正式面世的珍品。通过这些文字和图像,既重温历史,也开阔眼界和心灵。书中多是有趣的故事,并不涉及专门的学问,但又与专门的学问多少有点关系。对读者而言,可以看故事,可以尝趣味,懂琴的,不懂琴的,都可以看。
该书以福建省仅存不多的,入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带有元明时间弋阳腔遗存的古剧种的大腔戏作为阐述对象。它按丛书的统一格式进行建构,包括:概述、唱腔、器乐、人物简介四大部分,因为大腔戏系一古老的小剧种,除唱腔外,较别的剧种多了一个部分 剧本选录 和 附录 。 概述 部分主要介绍此音乐形式的大体情况,可使读者对其有一个整体的面貌了解; 唱腔 主要精选了各种剧目的精彩唱段,以展示各类唱法与腔调; 器乐 则包含唢呐曲牌和锣鼓谱; 人物简介 主要介绍了大腔戏各个时期主要的代表人物; 剧本选录 则精选了永安市青水乡丰田村大腔戏班展演的《白兔记》全本唱腔; 附录 部分则精选了七篇大腔戏的研究文章,适合相关人员阅读了解。许多资料都是编著者通过田野调查、搜集所得,对研究福建地方音乐特别是弥足珍贵。本书收
本书是戏剧理论的经典作品。本书对戏剧理论家赫伯特·布劳和约瑟夫·罗奇提出的将戏剧作为记忆机制的“幽灵”的理论的发展,作者马文·卡尔森认为,戏剧作为一种文化活动,与记忆、重述密切相关。纵观整个戏剧史,舞台创作中的几乎每一个元素都被循环使用。任何一个经常去剧院的人都有“这是一场熟悉的演出”的体验,这种体验会让人联想到之前接触到的艺术作品。这种戏剧作为记忆机制的现象,在马文·卡尔森看来就是“幽灵出没的”(haunted,ghosted)。马文·卡尔森认为戏剧从从古至今在本质上都是“幽灵出没的”,戏剧作为一种文化活动与记忆、重述密切相关。戏剧作为不断发展的社会习俗总是在相同的情景、相同的空间中与相同的身体(舞台和观众席位)、相同的物质材料一起形成幽灵效果。本书分为“幽灵出没的文本”“幽灵出没的肢体”“幽灵
南音,作为闽台两地共有的传统文化,它是传承两岸人民血脉相连、文化滋养与历史融合的具体载体,是福建与台湾共同保护留存的传统文化瑰宝,也是中国不可多得的保存了上千年的音乐珍品。本著作立足于闽台两岸,从历史学、社会学的角度比较近代以来,在不同政治体制、不同社会环境下,闽台两岸南音与南音戏的关系变化。从多角度、多方面立体的视域比较和总结研究南音与南音戏的种种关系,为二者在当代更好传承、保护和发展提供对策。从音乐学的角度梳理南音与南音戏的内在关系,主要从管门、滚门、曲牌、门头大韵、撩拍、乐队编制、润腔法、曲调发展手法、曲词文本等方面来比较研究。从 非遗 保护发展的角度来考察两岸南音与南音戏的艺术创作发展新动态。
本书是雅克 勒考克40年戏剧生涯中生命哲学与教学方法的集结。勒考克从体育运动的韵律与节奏中捕捉到了戏剧表演中肢体的表现方法,这套训练体系以即兴练习为开端,*终引导学生进行自己的创作,影响了众多当代戏剧与其他艺术的实验与探索。 勒考克在书中回忆了如何走上戏剧之路,讲述了教学时的观察和思考,从而提炼出了他的核心观点: 人类共通的诗意本质 ,即演员通过普遍的人性将抽象之物形象化,再转化于动作之中,以提升表演的层次。从中性面具到表情面具,从意大利即兴喜剧到小丑,勒考克与我们分享了关于身体的智慧,为戏剧表演带来新生。
这是一本专为3岁至8岁儿童设计的实用戏剧游戏手册,包含40节课程计划,200多个独立的戏剧游戏,教学提示清晰简单,易于操作。本书内容是基于国际先进戏剧教育经验研发而成的一套完整的戏剧课程,涉及团队协作、声乐练习、角色扮演,以及服饰装扮、木偶制作和故事表演等一系列丰富的活动,为孩子们提供了一种充满活力、创新和参与感的戏剧体验,有针对性地培养儿童早期的各项技能与综合素质,帮助孩子在探索与研究中形成创造性思维,并建立自信心。书末还附有课程模板,为从事儿童早期教育的工作者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参考。
本丛书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包含《锁麟囊》《穆桂英挂帅》《龙凤呈祥》《赵氏孤儿》。他们以介绍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马连良、裘盛戎、赵燕侠等京剧表演艺术家代表名剧为主线,全面展现诸京剧大师的人生经历、该剧剧本的编写及修改过程、剧本结构、人物形象、表演艺术、服饰道具、演出盛况,并深入分析剧目的唱腔艺术、思想文化、精神内涵及其在艺术形成过程中的代表性作用等。本丛书还配有大量精美的演出剧照。比如,舞台摄影的照片,采用多机位、多角度的拍摄方式,记录与还原京剧舞台演出实况,用丰富的摄影语言展现京剧的优雅与美丽。而影棚摄影的照片,包括了每一剧目的主演、当红京剧名角,既展现京剧服饰之华美、化妆之精细、演员表演技艺之纯熟,也体现出摄影中光影的语言。
1925-1930年的“包豪斯丛书”是现代主义时期最为集中的一次出版行动,《包豪斯舞台》是这套丛书中的一册,由包豪斯的核心教师奥斯卡·施莱默、莫霍利-纳吉等人合著。舞台表演”及“表演空间”是包豪斯的重要概念之一,包豪斯认为传统戏剧是宣传的手段,将观众与表演者隔开;不认同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将舞台视为表达讽刺和嘲笑的场所。施莱默等人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舞台形式,由抽象的运动、色彩、光线等构成。包豪斯的舞台概念放在当时看是极具革命性的,而放在100年后的现在看也仍然极富前瞻性和实验性。《包豪斯舞台》一书中收录了施莱默等人对舞台的理解和阐释,还涉及其对空间的研究。
《琼剧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包括四部分:溯源篇、本体篇、现状篇和展望篇。 《琼剧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共收入琼剧论文26篇。 “溯源篇”包括5篇论文,以探究琼剧的历史源流、琼剧与地域文化的关系为主旨,兼顾琼剧历史名篇、名人。其中有一些新发现的资料,或对某些既定说法进行考证。 “本体篇”以琼剧艺术本体为研究对象,收入7篇论文,涉及琼剧审美研究、编剧艺术、舞台美术、音乐体制、表演行当及琼剧人才培养等问题,几乎涵盖琼剧艺术本体的各个方面。 “现状篇”收入7篇论文,以探讨琼剧业界现状、分析琼剧市场潜力为主题,有来自业内人士的对策分析,也有来自高校研究者的建言。 “展望篇”共收7篇论文,在兼顾现状的前提下,以展望前景为主旨,着重分析琼剧与海南社会文化发展的关系,兼及“国际旅游岛”建
本书是一本戏曲学院靠前文化交流系戏曲专业知识中英文对照读本,适用于该系戏曲知识初学者。中国戏曲学院靠前文化交流系是靠前个培养以“靠前文化交流”为核心,能够熟练运用英语,通晓以戏曲艺术为代表的中西方文化艺术,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近年来该系师生为传播戏曲所做出的成绩在靠前上声名远播。该英语教材就是为迎合该系特色课程而编写。内容列举中国九大戏曲剧种渊源、特色、有名艺术家等概况,简单介绍,配以英文翻译并标明具体术语、特色语言的单词解释,着力培养学生基本的阅读、具体单词、词组用法和语言运用能力,旨在为他们今后传播中国戏曲、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传播的中国传统文化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书稿整体上看,作为大学教材略显简单,但是为戏曲英语初学者和了解中国戏曲的外国友人提供了工具书,且该书
阿兰·巴迪欧是法国当代 哲学家、当代世界与齐泽克和阿甘本等人齐名的左翼学者。本书是阿兰·巴迪欧关于戏剧的评论集,是以片段化的写作形式构建的戏剧思想絮语,是一部吸收当代戏剧哲思的“狂想曲”。作者从哲学的角度,将戏剧艺术放置于20世纪世界范围内风起云涌的社会运动背景下,探讨了现当代戏剧在多方面的转变及其思想根源。 在本书中,作者批判浅显的、娱乐性的“小写的戏剧”的泛滥,而为一种通达所有人的“大写的戏剧”辩护。他所倡导的“大写的戏剧”,即一种厌恶无知与惰性、渴求智性与真理的戏剧,它致力于对抗思想层面的怠惰,为错综复杂的生活中的每个人指引方向。
《大汉天子》《汉武大帝》《三国演义》《大明王朝》《康熙大帝》《雍正王朝》等历史题材的电视连续剧成为近几年人们关注的热点之一,每一部的播出都获得了很高的收视率。但就是这样的大制作,也难免存在疏漏,存在一些因为对历史文化的错误认识和理解而产生的让人哭笑不得的场面。此书就是从“找茬儿”的角度出发,将这样的场面找出来,在历史文化的知识层面上提出了质疑。还原历史真相,澄清人们对历史的错误认识,并且由此引入更多的历史文化知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得他能够深入浅出,知识在故事中展开,认真中略带调侃,读起来轻松幽默。
本书的内容适用于德国所有类型的中小学学生。戏剧表演——是严肃的工作与快乐愉悦好看妙的结合之一。孩子和青少年尤其容易受到戏剧的启发,并且很重视这种游戏式的工作形式。本书邀大家一起用一种既简单又轻松的方式把戏剧游戏融入学校、青少年工作以及其他的日常活动中去,有针对性地去引发、挑战所有参与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游戏和戏剧是多样化的学习——但并不是传统的课堂形式。不用大费周章就可以创造一个合适的环境。通过游戏可以使参与者摆脱普通的教学活动,将把他们引入一个戏剧氛围中。
《三岔口》故事取自《杨家将演义》第二十七、第二十八回,北宋年间,杨家精武一门忠义护国,却遭奸臣嫉恨,受诬蒙辱。三关上将焦赞气愤不过,剿灭奸臣得罪了当朝昏君,被发配沙门岛。《三岔口》故事自此开始。我国出访的演出代表团曾经这样介绍过《三岔口》:一群人摸黑打架的故事。这个 通俗的说法引起了国外友人的极大兴趣。该剧作为在国外戏剧演出的保留剧目,早在1951年就在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出中获得了大奖。曲折好玩的情节、皆大欢喜的结局、精彩纷呈的武打动作是故事的主要特点,川剧、汉剧、秦腔、豫剧、昆曲中均有此剧目。
《中外戏剧作品赏析》是为表演类专业开设的素质拓展课,也是专业基础课。本着高职教育“工(演)学结合”的办学特点,优先选取各艺术院校戏曲与戏剧专业的现行教学剧目作品,紧紧围绕一线教学需要,注重对人性、心灵
中国戏曲大会节目组编著的《中国戏曲大会》一书旨在弘扬传播中华民族很好文化,于渊源博大的文化传统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传达中国精神、讲述中国故事、展示中国气派,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让现在
作者李星文老师以多年的从业经验对当下影视剧文化生态做出了很诚恳的观察。以专业独到的眼光重新梳理国内电视剧创作发展脉络。堪称中国当代电视剧简明小史。亦是人手推荐的观剧指南。书中所涉足的经典电视剧包括《大
《中国抒情方式:京剧简识》是通俗地讲解京剧的种种知识以及欣赏要点的艺术普及读物。从京剧鉴赏知识着手,培养读者“听戏的耳朵”和“看戏的眼睛”。在描述京剧的来源、构成和流播之后,结合对古代诗歌、国画形式特
《红楼二尤》是传统京剧剧目,别名《鸳鸯剑》,由荀慧生编演,荀派代表作之一。本剧取材于名著《红楼梦》,剧情围绕尤二姐和尤三姐的命运展开。尤二姐和尤三姐是曹雪芹笔下的一对悲剧人物。20世纪30年代经过荀慧生先生的创造搬上京剧舞台以后,成为花旦的重头戏,久演不衰。剧情梗概:少年柳湘莲,素嗜串戏,适赖尚荣庆寿,邀之串演《雅观楼》。贾珍、贾琏弟兄前往祝寿,贾珍妻妹尤二姐、尤三姐与其母尤老娘亦随去观剧。贾琏垂涎尤二姐姿容,私以九龙玉佩为聘,背其妻王熙凤偷娶之。贾珍对尤三姐也心怀叵测,不想反被尤三姐嘲笑痛斥。尤三姐自看戏后,爱慕柳湘莲,将心愿诉之老娘与尤二姐。贾琏自愿为媒,寻到柳湘莲提亲。柳湘莲允婚,并以所佩鸳鸯剑作为聘礼。其后因误信薛蟠之言,疑尤三姐与贾琏已有暧昧,往贾府索剑退婚。尤三姐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