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玫君*的《儿童戏剧教育活动指导--肢体与声音口语的创意表现》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儿童游戏为出发点,系统地介绍了戏剧如何联结教育,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书中以初次参与戏剧活动的师生为对象,依学生的发展与经验能力,从 暖身活动、肢体动作、感官想象、声音口语 四类基础活动,设计了 系统性 的戏剧活动,每类活动都包含初级、中级至**的课程。让学生发挥创意,表达想法,开发身体潜能,以促进自我学习动机和自信。课程内容均来自现场行动研究的活动案例,步骤清楚,操作性强,让教师清楚易懂,马上就能上手。*后,针对一般教师*棘手的 戏剧课堂经营技巧 ,做专门的介绍,为新手教师提供清晰的课堂教学指南。
著名戏剧导演田沁鑫推出的新书《田沁鑫的排练场之四世同堂》中,收录话剧《四世同堂》剧本、导演阐释及田沁鑫与北大学者韩毓海、孔庆东,该剧舞美设计薛殿杰、戏剧阐释杨阡创作对谈等内容。 中国鲜少有好的原创作品,以当代的新视角改编名著,当然是原创。不过现在粗制滥造的改编太多,让许多观众提到改编叹气摇头。我想改编能既保留原著精华不失文学性,又呈现新意让当下观众觉得好看,只有绞尽脑汁咬牙坚持。 话剧《四世同堂》的剧本,田沁鑫正是在这种心态下出炉的。
瓦格纳在很大程度上是尼采的引路人,一度是亲密的 战友 ,后来又是尼采树立起来的主要 对手 。从 战友 到 对手 ,瓦格纳伴随尼采思想生涯的始终。尼采对瓦格纳所做的最后的清算是在1888年,是他思想生涯的最后一年,在一年内完成了《瓦格纳事件》《尼采反瓦格纳》两本著作。字里行间充满着尼采对瓦格纳深具匠心的哲学洞察。本书特将这两种著作结集出版,为读者研究提供方便。
《红色娘子军》取材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海南岛琼崖纵队娘子军的事迹,本书依据北京大学孔庆东教授的中国现代戏剧课程整理而成,以《红色娘子军》为主线,通过解剖麻雀的方法,掰开揉碎,细致入微,来让大家深味什么叫戏剧,以及跟戏剧有关的一切。《红色娘子军》的艺术表现形式有报告文学、小说、电影、电视剧、舞台剧、芭蕾舞剧、话剧、京剧、琼剧、广播剧等等。
晋东南地区的上党梆子作为山西省四大梆子之一,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发展历史,从原来的 土戏 到如今的上党梆子,取得极大的发展变化。 本书结合上党梆子传统舞台题壁及目前上党梆子演出情况,对上党梆子传统戏的继承、发展进行分析。同时对上党梆子20世纪以来演出的新编历史剧、现代戏进行梳理,并分析了上党梆子演出面临的困境。 上党梆子作为地方剧种,对其进行系统研究可以为其他地方剧种的研究起到一定的启示借鉴作用。
这是一本用于演员排练的戏剧游戏书。本书收录了77个游戏,作为导演带领演员确定和深入剧作文本世界的有效手段。书中以剧目的体裁为切入点,根据写作风格的特殊性对表演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探索方法,借助声音和音乐帮助演员创造剧本中的世界,使排练变得积极、投入、严谨而富有情趣。本书最后亦提供索引,按照能力要求、合作形式、创作方式等给游戏分类,所有这些游戏都是提升演员创造力、团队凝聚力的法宝。
本书收集并整理了浙江代表性的十五个剧种,主要从分布地区与发展历程、剧目举要、艺术特点、剧种保护和当代发展等四个部分分别对十八个剧种进行介绍:在分布地区与发展历程一节,本书从各剧种的源起脉络进行梳理,简要介绍其流传地区和发展历程。浙江本土曲艺繁杂,地方戏曲历史悠久,富有激情活力的劳动人民将民间曲调和本土方言与外来声腔巧妙融合,由田间地头的劳动曲调和祈福祭祀的宗教音乐发展成为专业化、职业化的戏曲班社。
为了纪念马连良先生的一百寿辰,我们编写了这个《马连良艺术评论集》。 这个集子共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马连良先生的撰作,以他论述自己的表演艺术为主,还有一些他对于戏曲有关问题的文章。另一部分是专家们和他的弟子们对于他和他的表演艺术的研究文章。 本文集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对于研究马连良先生及其马派艺术的风格特色具有较大的帮助作用。
《文存》,即存文。本是秉烛挑灯的心香,本是一种心绪.一种醉心民族的、艺术的心绪的交会。历史一瞬百年,竟“东风夜放花千树”,已然历历然。历史以文字方式存活,无非人与人的心绪交会。这样来读《北平皮簧史》以及戏台掌故、戏界杂言等等,可以读顺一个文化集体的心绪:从唐宋元明清跋涉而来的心绪,从东西南北中交会而来的心绪。晓行夜宿,任重道远。摩肩接踵,仆仆风尘。为艺术而承载艺术,孜孜不倦,他们是艺术人。为文化而输送文化,乐此不疲,凭谁吝惜一尊桂冠的天赋?——他们还是文化人。时光似云似烟,飘向无垠天涯,心绪如雪如雨.降给一个地方。这就是文存,文化的存活。
本书由梅兰芳纪念馆经过整理发掘大量珍贵照片和资料编辑而成,记述了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辉煌的舞台人生。书中通过大量图片准确传神的展现了梅先生精湛的艺术,真挚的爱国热情,以及温馨平实的生活情操,为海内外众多京剧爱好者奉献了一辑珍贵的图片资料,同时也为戏曲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昆曲溯源际上进北京已经有五百多年了,在此期间也曾几经兴衰而立于不败之地,这都是因当时儒家治国的封建社会体制所造成。具有儒家思想的文人们,他们创作的那些传奇文本是符合当时社会需要,而后则是不受儒家以及封建社会的制约时代,昆曲的振兴也就自然无力回天,现仅凭剧作者或艺人的努力,是不能改变它衰亡的命运?…… 续编还在与昆曲有关的艺术边缘作些介绍,特别是对昆曲是礼乐文明的延续做出总结,这些观点也是对昆曲美学上的新突破。面对儒学艺术教育,作为昆曲研究者的张卫东先生也是不断实践,有些对读古书吟诵的文章深入浅出,道出民间教育与当代社会需走的一条中庸之道。
昆曲溯源际上进北京已经有五百多年了,在此期间也曾几经兴衰而立于不败之地,这都是因当时儒家治国的封建社会体制所造成。具有儒家思想的文人们,他们创作的那些传奇文本是符合当时社会需要,而后则是不受儒家以及封建社会的制约时代,昆曲的振兴也就自然无力回天,现仅凭剧作者或艺人的努力,是不能改变它衰亡的命运?…… 续编还在与昆曲有关的艺术边缘作些介绍,特别是对昆曲是礼乐文明的延续做出总结,这些观点也是对昆曲美学上的新突破。面对儒学艺术教育,作为昆曲研究者的张卫东先生也是不断实践,有些对读古书吟诵的文章深入浅出,道出民间教育与当代社会需走的一条中庸之道。
由于日记是写给自己看的,完全从感觉和印象出发,不经修饰,也不需事先装潢门面,因而有一个特点是“诚”,即它与我们经常看到的报刊评论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完全讲真话,讲实话,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有话则讲,无话则止。 我感觉,当我着意要为某戏写一剧评的时候,和写日记来评价一个戏是不一样的。前者心态很庄严板正,后者很随和家常;前者像从事一项正式报告,后者像和人聊天,前者板着面孔,后者放下架子……
赵光平编著的《莎士比亚告诉你爱情是什么》这是一部研究莎士比亚并且有现实针对性的书,针对现实生活中爱情存在的问题,向莎士比亚戏剧寻求答案。本书通过对莎士比亚戏剧中的爱情进行解读,生动形象地讲述了莎士比亚戏剧中的爱情故事,归纳总结出莎士比亚戏剧中阐述的爱情观点,对现在年轻人正确处理爱情问题给予的指导。
昆曲溯源际上进北京已经有五百多年了,在此期间也曾几经兴衰而立于不败之地,这都是因当时儒家治国的封建社会体制所造成。具有儒家思想的文人们,他们创作的那些传奇文本是符合当时社会需要,而后则是不受儒家以及封建社会的制约时代,昆曲的振兴也就自然无力回天,现仅凭剧作者或艺人的努力,是不能改变它衰亡的命运?…… 续编还在与昆曲有关的艺术边缘作些介绍,特别是对昆曲是礼乐文明的延续做出总结,这些观点也是对昆曲美学上的新突破。面对儒学艺术教育,作为昆曲研究者的张卫东先生也是不断实践,有些对读古书吟诵的文章深入浅出,道出民间教育与当代社会需走的一条中庸之道。
裘盛戎:京剧表演艺术家,净角演员,裘派艺术的创始人。原名裘振芳,北京人,生于1915年,病逝于1971年,岁未过花甲。1952年获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演员一等奖。擅演剧目有《姚期》、《将相和》、《杜鹃山》等。《群英会》、《铡美案》已拍成影片。本书收录的就是裘盛戎的亲朋好友们对他的表演艺术的评论文以及对他的怀念文,分六部分编辑。
本书章大体介绍了舞台监督应具备的素质,同时,我们也介绍了舞台管理在剧组中的作用,以及舞台监督在其中的地位。我们也介绍了演出的一般制作程序,希望大家在开篇章就能够从正确的角度去认识舞台管理,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找到培养自己的正确方法。 从第二章开始一直到第九章,我们开始详细讲解舞台监督所领导的舞台管理组是如何工作的。这其中包括:如何组建管理组、如何配合导演选择演员、如何制作舞台提示本、如何召开制作会、如何完成排练期间的工作、如何对忙碌的制作周、如何完成让人紧张的首演、如何整理演出结束后的工作,等等。通过这八章的学习,你可以基本掌握成为一名专业舞台监督的工作方法。
本书是一位业余作者创作的带有“邮味”的纪实文学小说,讲述了一位小人物收藏猴票的曲折经历,描述了他从普通邮人成长为“猴王”的艰辛历程,是作者对生肖猴票价值的独特感受与体悟。既有收藏情怀,又有欣赏雅兴,更有对集邮的挚爱与执着。写人记事,带出性情;说邮谈票,满怀深情;品事聊物,俱见风情。文字风趣灵动,情节一波三折。
这套丛书,只是我们“中国戏曲艺术大系,剧人部·评论篇”的首批出版计划,今后还会陆续推出其他表演艺术家的评论专集,在此,诚恳地希望这套以全新面貌以飨读者的系列丛书,继续得到专家和广大读者的指教与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