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曲艺(精)》(作者张庚、陶钝、沈彭 年)是《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的概观文章, 介绍了中国戏曲的起源与形成,中国戏曲的艺术形式 和特色,戏曲的改革与研究等。讲述了中国曲艺的历 史、艺术特色、发展与传统、继承与创新等。《中国 戏曲曲艺(精)》分两部分,分别介绍了中国戏曲和中 国曲艺的发展历史,艺术特色和艺术形式等。
西安是享誉国内外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深厚的经济社会根基、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久远的文明传承。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古都西安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发挥了重大的历史作用,拓印下无比瑰丽的史诗和波澜壮阔的画卷。 《古都西安》这套大型丛书,让人们对西安有更深刻的了解,能够触摸到西安的历史脉络和文化特征,感受到它的灵魂,让西安走向世界,再架起一座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丛书按照从古至今、全面系统的原则分篇编排。每篇或按时序,或分类论述,但总的体例大致划一,以求系统、准确、全面而又有重点地介绍西安。本册主要介绍汉唐长安的乐舞与百戏。
《戏曲知识普及读本(通用 中学版)》是一本中学生编写的戏曲知识普及读本。全书内容详实,语言通俗易懂、活泼生动,十分符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 《戏曲知识普及读本(通用 中学版)》从戏曲的起源形成,到戏曲历史、戏曲表演、戏曲舞台、戏曲音乐、戏曲唱词和文学、戏曲习俗等各个方面向中学生推介民族戏曲的艺术特质,并且在末章向读者介绍了戏曲艺术在当代的发展状况,通过展现这些新剧目的魅力,彻底破除了 戏曲是老古董 的旧观念,让青少年从新的角度认识到了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
中国戏剧首推京剧,外国朋友叫京戏。京戏在国外有一大批戏迷,全世界都知道京戏是中国国粹。中国戏剧种类繁多,有据可考的有二百七十多个剧种,泱泱剧目数不胜数。喜欢戏曲的听众、观众起码过亿。随意以四面八方定向,我们就可以拿出几个有代表的剧种。 东有越剧,南有粤剧,西有藏戏,北有京剧,东北有吉剧,东南有采茶戏,西南有川剧,西北有秦腔……海外华人归乡拜祖,听一听乡音,看一看大戏,他们的身心得到一次冼礼,他们的心愿将得到一次回应。龙的子孙,根在中国。 走南闯北,看一看大戏便可立刻了解当地文化风俗。地方戏是我们了解当地风土人情的一种捷径。
本书向读者介绍的是世界流行的几种主要社交舞,其技巧体系和舞步规范,反映了当前国际社交舞发展的主流。希望对我国社交进入有序发展并世界接轨能起一定作用。 社交舞不同于竞技性的国际标准舞,它的许多舞步来自于自然的走步。只要你按照本书所设计的课程要求耐心实践,学会跳舞并达到一定水平并不困难,如果有条件请有经验的教师指点,效果人更好。当你合着悠扬的音乐节拍松愉快地在舞池盘旋时,你就会体会到舞蹈的魅力和它对提高你的健康水平、生活质量起的作用。
李跃忠编的《演剧仪式与信仰:中国传统开场吉祥戏剧本选校》是对中国传统戏曲开场之吉祥喜庆剧本的整理、研究,能为中国戏曲、民俗学、民间文学等研究提供有价值的研究资料。
马(连良)派、杨(宝森)派是京剧老生行当中颇受业内外人士热爱的流派,他们之所以成为流派也是和创始人之间长时间的磨合分不开的。李慕良先生(马的琴师)、杨宝忠先生(杨的琴师)、杭子和先生(杨的鼓师)等都为其流派的形成、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因此,这次蒙上海音乐出版社之邀,请陈平一为马派和杨派的一些常见唱段做音响和曲谱整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陈平一是我和尤继舜的徒弟,他天赋好,勤奋努力。在他的演奏中,我们能领略到其功底之扎实和对唱腔及伴奏的理解之深刻。由于流派风格不同,伴奏的风貌亦随之不同,其中包括工尺、格局、旋法、顿挫等,陈平一都能够以不同的操作方法,各具神韵。他的伴奏音乐非但可以在表演、练习中付诸实用,还可以让大家单独欣赏,可以说已经进入了审美领域。 在京剧艺术中,
戏衣是我国传统戏曲角色表演时的穿戴,俗称行头,戏衣制作和买卖戏衣的店铺旧称行头店。清代,戏班子内逐渐形成便于管理的“衣箱制”,一般将戏衣分成五类:大衣箱、二衣箱、三衣箱、盔箱、旗把箱。另有梳头桌,放置化妆物品,统称“五箱一桌”。其中大衣箱放置“文服”类的长袍。二衣箱放置“武服”以及一应短衣。三衣箱放置彩裤、水衣子以及戏鞋。而行头业的分类更为细化,戏衣专指“文服”和“武服”等体服类的服饰,泛指蟒、靠、帔、褶等,戏衣制作被认为是高一等的行当。盔帽、巾帽、口面、靴鞋、刀枪把子等被排除在戏衣的范畴之外,常被归入砌末类,在行内略低一等。 本书对我国戏衣历史、戏衣与传统服饰的关系、各流派戏衣款型、色彩图案、制作工艺作了全面描述,并配以多幅各种款式的戏衣彩图,对读者了解和欣赏戏衣具有较
20世纪初,我国学术界几乎同时出现了两位戏剧学大师。一位是王国维,一位是吴梅。王国维以深厚的历史研究的功力,独到的艺术鉴赏 的眼光,广博的中外文化的视野,在世纪初完成了《戏曲考原》、《唐宋大曲考》、《宋元戏曲史》等重要著作,开创了古代戏剧研究的新时代,吴梅虽带有老派学者的学术个性,却也以深厚的传统曲学、戏剧学知识为根底,集度曲、制曲、藏曲、教曲、演戏于一身,发挥他独特的知韵守律、审音度曲、创作表演的特长,继往开来,对传统曲学的曲的本体论、创作论和中国戏剧史作了深入的研究,并在明清戏剧史的研究中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奠定了明清戏剧研究的基础,是一位博学的曲学家和戏剧史家。两位学者的学术成果相互补充,交相辉映,共同推动了我国曲学、戏剧学的现代化的进程。
《顾曲麈谈》分原曲、制曲、度曲、谈曲四章,详细论述了包括散曲和剧曲在内的南北曲的宫调、音韵、作法、唱法诸问题,并对元明清部分作家作品作了评介。吴梅论曲重在声律和制作,虽有承袭明清人曲论之处,但也颇多他个人研究的创获。《中国戏曲概论》是吴梅*代表性的著作之一,记述了金元直至明清时期包括散曲、戏曲在内的中国曲学的发展史。此书内容全面,论述精当,影响深远,自问世以来,其重要价值得到诸多有识之士的肯定和推崇,是戏曲研究的之书。
我国戏曲具有悠久的历史,自宋代渐形成各具特色的戏剧形式,历经宋、元、明的发展,至清代 进八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不同剧种、流派形成百花争艳之势。繁荣发展的戏剧列清代宫中的文化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清代八主中原近百年,用于强化统治、安抚民心的策略已收到了实效。至康乾时期,社会安定,工商业发展,生产力提高,苏州、扬州、江宁、广州等地已成为城市经济繁华的都市,北京作为全国的统治中心,更是豪商云集、富甲天下。 商品经济的发展,为戏曲活动提供了物质保证。目康熙朝以来,民间的戏剧创作和演出非常繁荣,戏剧创作形成了“南洪北孔”戏坛双峰的局面。南洪即指钱塘人洪升,北孔即指曲阜人孔尚任,他们二人在清代剧坛的地位不亚于唐代诗坛的李白和杜南。洪升创作的《长生殿》被王公富绅争相借抄,竟
尚小云是四大名旦之一,他所创建的尚派艺术,风格刚健妩媚,别具一格。尚小云的嗓子天赋很好,音色高进圆亮,演唱大段唱腔,铿锵遒劲,一气呵成,听起来十分解气。他一生创编的新戏较多,不少著名唱段久已脍炙人口。本集选辑了尚小云演出的二十三出代表剧目中的近四十段唱腔,包括游戏皮、二簧、昆曲各种唱段,较全面地体现了尚派唱腔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