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2017年7月由梅兰芳纪念馆主办的“另一个梅兰芳梅兰芳绘画与表演学术研讨会”所收录论文的结集,约16万字,图片50余幅,收录论文近30篇。该论文集所收录论文作者主要是靠前京剧、戏曲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如廖奔、安葵、周华斌、刘祯、梁燕、谷曙光等,以及中国国家画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单位书画、艺术领域的专家,如张晓凌、牛克诚、陈池瑜、顾春芳等,内容聚焦梅兰芳书画艺术成就,及其与梅兰芳表演艺术的关系,勾绘出作为京剧表演艺术家之外的另一个梅兰芳,为梅兰芳艺术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域,提供了新的视角。该书的出版对梅兰芳及京剧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戏剧是人类最古老而又最活跃的艺术样式之一,她几乎与人类同步产生,并伴随着时代的推移、社会生活的更新和人类生存方式、生存状态的变化,而不断衍变发展,日益成熟。我国不仅是一个诗的大国、散文的大国、小说的大国,而且是一个戏剧的大国。我国的戏剧艺术源远流长,波涌浪翻,高潮迭起。其中,元杂剧的辉煌、明清传奇的鼎盛、以京剧为代表的花部地方戏的五彩缤纷,则分别代表着中国戏剧史上的三个黄金时期。京剧艺术博大精深,浩瀚无涯,令人叹为观止。京剧艺苑姹紫嫣红,辉煌灿烂,叫人眼花缭乱。愿以此书将初学者领进京剧艺术之门,溯源索流,寻幽探胜,领略那“春色如许”!本书就是一本全面介绍京剧知识的入门书,从京剧的源流及形成讲起,将京剧的行当、流派的诞生和发展、四功五法、京剧的音乐、脸谱、京剧相关知识典故、艺
吕铭康是广东新会人,生于上海,在青岛生活长达58年。他长期从事教学工作,还是一位作家,曾创作许多散文、文艺评论儿童文学,个人出版过两本散文集,主编过全国性的《新世纪艺术散文选粹》等书;他主编的《2000青岛儿童文学选》曾获团中央“五个一工程”奖。吕铭康从小喜欢京剧,酷爱花脸艺术,经常一展歌喉,高唱《坐寨》、《姚期》、《铡美案》、《黑旋风李逵》等剧目的唱段。他从1993年始即在青岛广播电台主持京剧节目,历时`4年之久。如今他虽已65周岁,却是退而不休,为撰写此书而走遍天南海北,广泛搜集材料,多历艰辛而终有成果,委实不易。青岛拥有众多京剧戏迷和票友,吸引了许多京剧前贤来这个“大码头”演戏献艺。“四大名旦”、“四大须生”、周信芳、唐韵笙等京剧大师都多次来青岛演出,受到了极为热烈的欢迎。早在80多年前,
《中国戏曲脸谱(修订版)》中还专门阐述了戏曲脸谱的命运。“五四”运动以来,文艺界对中国戏曲的议论一直很多,但绝大部分都是贬词,而且持贬词的人中有相当多的是新文化运动中有名气、有地位的人物。例如:胡适认为脸谱是已经失去作用的“遗形物”,傅斯年说脸谱是“不近人情”的“下等把戏的遗传”,钱玄同干脆把脸谱诬蔑为“粪谱”。这类批评直到现在也没有完全停止,只是话已经说得不那么凶了。其实,这类批评的一个核心思想,是把写实话剧的模仿性化装当作艺术真实的标准。这是一种极其狭隘的戏剧观念。西方话剧从狭隘的写实主义胡同里走出来之后,有些戏剧家不但没有非难脸谱,甚至主张重新用面具来表演。
《戏曲音乐入门丛书:京剧唱腔赏析》共分五个部分,其内容包括京剧剧种简介、怎样欣赏京剧唱腔、熟悉京剧唱腔的乐谱、京剧唱段赏析、京剧唱腔的托腔艺术。书中系统地介绍了各种不同流派的京剧唱腔。
这本唱腔选中的剧目,不限于《智取威虎山》、《海港》、《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①和《龙江颂》、《红色娘子军》、《平原作战》、《杜鹃山》②九个“样板戏”,而是选编了从上世纪60年代初就产生的如《白毛女》及至1979年创演的《蝶恋花》等19个剧目中较为的唱段100首。将这些唱段乐谱汇编成册,真是丰富多彩,美不胜收。我们不仅可以对着学唱,还可反复鉴赏、研究。 为了便于读者查阅有关史料,在每个剧目前面均有剧情简介,并注明演出时间和单位,这样可让读者看到近半个世纪以来京剧现代戏唱腔音乐的延续性和变异性。戏曲音乐的延续和变异,是中国戏曲艺术发展的基本规律。
本书展现了京剧旦角化妆专业方面的技法与理论,对化装造型设计专业的教学建设与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戏曲人物造型专业的学术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教材的著者马静老师具有丰富的舞台实践经验与教学经验,在京剧化妆造型领域,特别是旦角化妆专业方面有突出的建树。教材也是马静老师多年艺术实践的全面总结,对京剧旦角化妆专业具有普遍的指导作用。本书介绍了较为常用的一些旦角发式及其梳挽步骤、技术技巧、注意事项,以及经常与之相配的女性角色的头饰,并配以实际图例,做了尽可能详细的操作说明,更具知识性和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