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系统地掌握上口字、尖团字的专业知识,对于京剧演唱、创腔作曲、京胡伴奏、文学研究,乃至音乐界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京剧上口字尖团字实用手册》从上口字、尖团字入手,系统概述京剧字音的构成原理和使用方法。 本书精选76段具有代表性的京剧唱词(按十三辙名称顺序排列)标注 上口字、尖团字 ,使读者便于在作品中掌握具体用法。 同时,本书配套20个经典视频。 本书作为一本上口字、尖团字词典类工具书,对于京剧唱念的实践活动,具有参考价值。
本书系作者整理的梅(兰芳)派京剧失传剧目之一梅派经典《太真外传》的剧本。该剧目故事见白居易《长恨歌》,形成于1925 926年,根据《长生殿》传奇改编为京剧,原为四本,共十余折,分四天演完,蔚为大观。该剧目无论唱腔设计、音乐、舞蹈、服装、舞台美术,均为梅(兰芳)派京剧之集大成者。因篇幅过于宏伟,梅大师本人中年后便不再演出。五十年代梅派传人言慧珠女士曾演出此剧,四本分别在四座城市演出。近代,梅大师哲嗣梅葆玖先生负排了部分场次,梅门弟子魏海敏、李胜素也截取其中重要场次,将全剧浓缩为一台演出。但全部京剧《太真外传》,尤其其中 力士选妃 西阁妒蘋 深宫忧国 等场次业已失传。作者参照恩师梅葆玖先生,以及言慧珠、魏海敏、李胜素等梅派传人演出本,整合整理出这本全部《太真外传》剧本,旨在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字音、板腔、技巧是构成京剧唱腔的三大要素。无论对于艺术院校的本科生、研究生教学,还是京剧院团的演唱、演奏、创作、研究,或各界京剧爱好者,都是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 本书论述了字音知识、板腔关系、流派唱腔、演唱技巧、伴奏手段,并对传承性的京剧经典唱段进行分析。绘制了详细的 上口字、尖团字查询总表 ;系统讲授了京剧行当、唱腔、流派的关系,并对京剧老唱片数据展开了研究。 需要说明的是,京剧的上口字、尖字在唱念中采用特殊的读音。在第二章中,重点标明了普通话的标准读音和上口字、尖字的特殊读音,供读者比对。为便于读者更好地了解相关知识,作者特地选取了一些音频和视频。音频、视频有京剧的传统曲牌、不同流派的唱腔,也有伴奏以及新创作的京歌。
京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 国宝 ,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集大成者,是中华大地戏曲中的佼佼者。它极具中华民族文化特色,流行于全国各地,并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京剧音乐的奥秘》一书共八章,详尽且系统地展现了京剧及其音乐的丰富多彩。书中不仅简要勾勒了京剧的起源与发展脉络,彰显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举足轻重地位,还深刻揭示了京剧音乐的基本特征与独特表现手法。同时,对京剧中的主要声腔 皮黄腔系的构成与发展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解析了板腔体在京剧音乐中的巧妙运用与展开手法。此外,书中还深入剖析了京剧音乐的内部结构逻辑,概述了伴奏乐器的种类及其在戏曲中的重要作用,并结合经典剧目,细致分析了京剧音乐在不同情境下的精湛运用与生动表现。 本书既适合京剧爱好者细细品味,也适宜音乐学者和戏曲研究者深入研究。相信通过阅
《京剧有故事》是一套专为孩子打造的、让孩子亲近京剧的故事书。目前出版8册,共有55个故事,囊括大部分经典的传统剧目,还融入了濒临失传极具特色又适合孩子的剧目,包括贵妃醉酒、穆桂英战洪州、三岔口等。语言风格充分保留京剧的语言特色及舞台特点,巧妙穿插京剧知识、舞台艺术及历史、名家故事等,深入浅出,娓娓道来。所有插图均为作者手绘,童趣中彰显京剧韵味,图文相得益彰,从阅读和视觉上给孩子新鲜、有趣的享受。阿拉伯文由阿文母语资深翻译家精心翻译审定,忠实于原文内涵,语言通俗地道,保留传统京剧唱词神韵,是儿童文学阿拉伯文翻译的代表性作品。《贵妃醉酒》包括了8个发生在宫廷里的故事,阐释了刚正不阿、坚持真理的主题,剧目要么极具经典性,要么为濒临失传极具特色又适合孩子的剧目。
本书本着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根本理念,从民族文化的角度,对中国京剧的发展历程、美学原理、艺术特征、剧目内涵、历代先贤以及行当、功法、音乐、化妆、服饰,对京剧所包含的各种艺术元素的由来和功用,进行了全面、具体而深入的介绍,努力弘扬京剧所承载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和的文化传统。 本书可以帮助读者较全面、具体地了解京剧,增长历史和艺术知识;可以帮助青年京剧专业工作者、广大京剧爱好者提高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水平。本书也是开设京剧课程很好的辅助读物。
《京剧艺术漫论》由孙以昭著
《轻松学%26nbsp;京剧唱段108首》是“轻松学音乐”系列的“戏曲丛书”中的一本,作者选取了很有代表性的108首京剧,如“劝千岁杀字休出口”(乔玄唱段)、“我正在城楼观山景”(诸葛亮唱段)、“
《中国抒情方式:京剧简识》是通俗地讲解京剧的种种知识以及欣赏要点的艺术普及读物。从京剧鉴赏知识着手,培养读者“听戏的耳朵”和“看戏的眼睛”。在描述京剧的来源、构成和流播之后,结合对古代诗歌、国画形式特
《京剧与胜迹》详尽地介绍了200出京剧剧情,以及与其有关的景点300处,珍贵照片100余幅。并对戏曲进行了扼要的评论。该文还引据史籍与戏文做了对照,已辨其虚实。《京剧与胜迹》可供戏剧工作者、京剧爱好者、旅游爱好者以及导游阅读参考。本书由杨雨行著。
《修竹庐剧话》最早散见于民国年间《戏杂志》《罗宾汉》《三四剧艺日日刊》《半月剧刊》诸报刊,是作者朱瘦竹先生对上海京剧舞台上的眼见耳闻。朱瘦竹编著的《修竹庐剧话(精)》以“伶的谈荟”“戏的谈荟”“伶戏综谈”“盔头、行头丛谈”为类,生动再现了诸多京剧艺术家的奇闻轶事,舞美服饰以及对当时名伶、名剧的品评。文章较为详细地反映并保留了南派京剧的一些特色与资料,不仅为我们展现了民国时期人们赏京剧、品唱腔的世俗文化风情,更为我国现代戏曲艺术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价值。
京剧花旦表演训练,是上海戏曲学院的本科教材,从京剧花旦行当源流开始,较为全面地介绍了该行当的发展和流变以及重要代表人物。并规划了系统的表演基本功、综合性延伸训练及其剧目片段训练,是一本切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的、符合京剧花旦行当教学实际的技能课程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