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自2009年出版以来,陆续收到过许多中肯的批评和建议,也不乏衷心的赞美之辞。有一点没有想到,一本小小的唱本居然引来无数专家、学者、京剧表演艺术家、票友和广大读者的热情关注。毋庸置疑,这是京剧艺术的魅力。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随着京剧艺术的不断自我完善和不断普及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喜爱京剧,越来越多的经典名段被人传唱。从读者来信中我们注意到,人们对京剧艺术的认同形同对故宫的认同。置身于故宫,除了震撼别无选择。而身为国粹的京剧,以 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 的综合运用,通过 生、旦、净、丑、末 不同的人物形象,讲述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历史故事,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几位喜爱唱戏的朋友说,从唱本中学唱了新的经典名段,真是过足了瘾,那感觉就像是点到了穴位;一位爱好京胡的朋友
这是一本介绍京剧文化的书,以 一戏一文一图 的形式,从说戏、说角、杂说、戏词等几个角度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地介绍了一百出经典京剧曲目。同时附带了 京剧大事年表 京剧舞台掠影 一台戏词 (《霸王别姬》),以全面展示京剧的历史发展脉络、艺术形式缩影和叙事特色,希望读者通过阅读这本书,真正地走进剧场 看戏 ,感受京剧的魅力。 在书籍结构设计上,希望读者打开这本书时,像是拉开一道通往京剧艺术的大幕。 给读者的一封信 就是一次邀约,读者借由一张 戏票 ,走进 剧场 开始 看戏 。目录设计成京剧舞台的幕布,大幕拉开戏目显现,幕布后面,生、旦、净、丑几大行当角色的人物渐次出场。 书籍设色按京剧舞台枣红色大幕、浅绿色二道幕、浅黄色三道幕来设计,借此烘托出舞台的氛围。每折戏相对独立,阅读从戏目、戏名、戏种、说
本书是迄今为止本专业介绍盔头制作的书。作者为京剧盔头、彩塑脸谱两项传统技艺的传承人。全书从工具选择、材料取舍讲起,配有大量彩色图片,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盔头、彩塑脸谱的制作工艺及流程。另外,书中特别精选了作者的百余件作品。
《京剧丛谈百年录(增订本)》是王元化先生生前手定的后一部书稿,由翁思再先生担任主编。收录了20世纪初至21世纪初有关京剧的方方面面的文章,从中可以了解京剧百年来发生的变化及其前因后果。全书分为五四时代的京剧观、学人对京剧的散论、探索与争鸣、艺术家自述、菊坛札记漫录六编,并附录海外对京剧的反应、样板戏资料及其他两部分。本书是1999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初版本的增订本,一方面对初版的部分文章进行了修订,另一方面又增加了不少新内容。
《简明京剧词典》是一本以通俗易懂方式向京剧初学者、京剧爱好者以及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介绍京剧知识的简明词典,词典的编写工作依托于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科研项目。全书分为京剧行当、京剧流派、京剧脸谱、京剧服装、 京剧音乐、京剧剧目六个部分。此外,书中还配有大量图片来解释相关词条,以便于读者理解。
全书通过近300百张不可多得的独家照片,配合十几篇文字记述,记录了一段历史,也从戏剧艺术的一招一式、一声一韵、一颦一笑中,详细解析讲述一代一代戏剧名家高超的艺术造诣,以及他们艺术生命的起伏和延续。这些内容既有梨园掌故轶闻,也有人物特写、艺术分析,同时蕴含着时代演变的历史信息,兼具雅俗共赏的可读性及历史价值。
本文集所涉人物无论亲朋或师友,均与作者有共同的戏剧爱好。作者把本职工作融合平生兴趣,以其新闻记者的观察之力和文化学者的深厚学养,描绘先贤生动形象,摄录斑斑雪泥鸿爪,笔端凝聚对艺术、对故人的真情实感。本书载已刊稿52篇,结集时多有所修改和润色。另有未刊稿6篇,凡58篇。书中对于有关文化的梳理和阐发,道人所未道,散发思想火花。
《周信芳全集》是次对周信芳艺术成就和麒派京剧艺术进行精心梳理和全方位总结,其中部分内容属首次公开面世,填补了此前周信芳个人和海派京剧在史料留存方面的空白,为研究周信芳的艺术成就乃至海派京剧和海派文化的滥觞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手资料。 《周信芳全集》共24卷,包括演出剧本、艺术文论、唱腔曲谱、影像资料、演出史料、日记书信六个部分。收集了周信芳一生的文化遗存,把他留在当代的所有资料尽量囊括其中。其中演出剧本共12卷,包括周信芳编剧或经其改编后演出的剧目,其中单本32部,整本17部,连台本戏6部。剧本卷七收入连台本《封神榜》。
《周信芳全集》共24卷,包括演出剧本、艺术文论、唱腔曲谱、影像资料、演出史料、日记书信六个部分。收集了周信芳一生的文化遗存,把他留在当代的所有资料尽量囊括其中。其中演出剧本共12卷,包括周信芳编剧或经其改编后演出的剧目,其中单本32部,整本17部,连台本戏6部。剧本卷四收入整本《血泪英雄》《苏秦合纵》《满清三百年》《董小宛》《冷于冰》《铁尚书自食耳鼻羹 方孝孺碧血十族恨》。
打击乐是戏曲舞台艺术*重要、*核心的专业技术之一。京剧打击乐的科学记录、整理,不仅是现代学术的内在要求,也是传统京剧传承及发展的有力助推。 本书是前辈戏曲音乐专家张宇慈、屠楚材等在继承前人经验基础上具有开创性意义的著作,它使向来只能通过口传心授的京剧打击乐,有了科学的记谱、整理规范,对于京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功莫大焉!该书初稿 屠楚材所著《京剧打击乐总谱》于1952年在由全国戏曲工作会议举办的戏曲展览上首次展出,深受嘉许,引起轰动。《京剧打击乐总谱及运用说明》于1958年由人民音乐出版社正式排印出版,定名为 京剧打击乐汇编 ,后重印多次,在国内外影响很大。 为彰显前辈的劳绩,传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虑及版本价值,学苑出版社特将《京剧打击乐总谱及运用说明》1955年4月23日的送审版正式
《群英会·借东风》京剧传统剧目。本剧剧情:三国时,孙、曹对峙于赤壁,孙、刘联合抗曹,刘派诸葛亮到吴营出谋划策。曹令蒋干过江劝降,吴大都督周瑜略施小计,借蒋之手盗去假书,使曹被骗杀死水军将领蔡瑁、张允。东吴缺箭,诸葛亮草船借箭。周用苦肉计责黄盖、黄诈降曹操。庞统又献连环计,使曹军自锁战船,以利火攻。最后导致曹军大败。本剧系生、净、丑角合作戏,历史上以马连良、谭富英、萧长华、叶盛兰等合作演出最为精采。
《中国京剧流派剧目集成》是“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囊括了京剧流派的代表性剧目,是建国以来收入流派广、剧目多、整理详备的京剧剧本集。其中许多剧目是此前从未出版过的。整理者主要是流派传人、后人,著名票友、京剧研究家,以及学校教学骨干,阵容强大。剧目整理采用全本的记录方式,剧本曲文、唱腔伴奏、锣鼓经、身段表演、服装扮相等一应俱全。本集收录了唐韵笙的代表性剧目,包括绝龙岭、驱车战将、好鹤失政、闹朝击犬、未央宫斩韩信、古城会、刀劈三关等剧。
《中国京剧流派剧目集成》是“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囊括了京剧流派的代表性剧目,是建国以来收入流派广、剧目多、整理详备的京剧剧本集。其中许多剧目是此前从未出版过的。整理者主要是流派传人、后人,著名票友、京剧研究家,以及学校教学骨干,阵容强大。剧目整理采用全本的记录方式,剧本曲文、唱腔伴奏、锣鼓经、身段表演、服装扮相等一应俱全。本集收录了余叔岩的代表性剧目,包括太平桥、洪羊洞、乌盆记、断臂说书,和汪笑侬的哭祖庙等剧。
本书以由舒乙先生担任文学顾问、剧作家钟文农改编的京剧剧本为基础进行了阐释和翻译。讲述了旧中国北平城里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命运三部曲,即他的三起三落,由精进向上到不甘失败再到自甘堕落的悲剧故事。不仅使老舍笔下倾泻的原著思想得以体现,又得到了另一番戏剧化的张扬。本书说明文字流畅,译文精到,史料丰富,具有一定的知识性、学术性、故事性、普及性、可读性,让人感受独到见解, 获得丰富启迪,适合对中国近现代京剧感兴趣的外国学生、研究人员和英语学习者阅读。
优秀的表演者和经典剧目,对于京剧的流传至关重要。本书图文并茂,以代表剧目和弟子传人的视角,论述京剧马(连良)派的剧目特色和传承现状。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剧目内容,选取能够代表马派风格和特点的20出核心剧目,分别从本事考述、演出情况、剧目特色三方面进行梳理。 本事考述 主要描述故事梗概、源流出处等, 演出情况 主要梳理马连良演出该戏的时间、地点、人员及当时的剧评, 剧目特色 主要从思想内涵、唱念做表等角度分析作品的艺术特点。下编为弟子传人情况,选取马派具有代表性的20位弟子传人,为每人写一篇艺术小传。其中,已去世的弟子,通过现有资料进行整理提炼,在世弟子当面进行采访。小传文章包括学艺经历、拜师及与师父的往事、流派传承及贡献三方面。 本书对当下戏曲流派的传承颇有参考价值
为纪念徽班进京230 周年,展望新世纪京剧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京剧研究的深入,2020 年10 月24 日 25 日,由梅兰芳纪念馆、中共北京市西城区委宣传部主办的 徽班进京与新世纪京剧发展学术研讨会 在北京外国专家大厦举行。 此次研讨会邀请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近50 位专家学者,围绕 徽班进京与京剧艺术的形成 清代宫廷演剧与京剧艺术 新时期文艺政策与北京京剧艺术的发展 京剧发展与首都文化中心构建 当代京剧传承与发展的历史经验、问题及其对策 21世纪京剧艺术的现状与未来 海内外京剧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梅兰芳表演艺术本体研究 梅兰芳与京剧艺术的跨文化传播 等议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 《梅兰芳学刊》(第六辑)以本次研讨会论文为主,共收录论文24篇,约32万字,图片约30幅。
京剧究竟好在哪儿,这事说清楚了吗?京剧到底是国粹还是国渣?京剧何以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我们对京剧的理解是不是一直受到西方观念的影响? 有关京剧,本书试图回答的就是这些看似简单、却始终未能获得清晰答案的问题,在通俗生动地阐释了京剧是一场 了不起的游戏 的背后,提供的是我们今天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学重新认识的新路径。 著名导演郭宝昌一生挚爱京剧,对京剧舞台、源流、掌故都深有研究,是著名票友;又因电影导演的专业熟读西方文艺理论,这让他对近百年来有关中国京剧含混不清的美学定义产生了质疑和思考。经过多年的沉淀,他和学者陶庆梅终写成了这部以全新视角透视京剧本质的著作。本书不仅从中国文化的内部梳理出了京剧独特的美学特征,摆脱以往用西方文艺理论和概念解读研究京剧的套路,更是深植于京剧艺术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