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系统地掌握上口字、尖团字的专业知识,对于京剧演唱、创腔作曲、京胡伴奏、文学研究,乃至音乐界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京剧上口字尖团字实用手册》从上口字、尖团字入手,系统概述京剧字音的构成原理和使用方法。 本书精选76段具有代表性的京剧唱词(按十三辙名称顺序排列)标注 上口字、尖团字 ,使读者便于在作品中掌握具体用法。 同时,本书配套20个经典视频。 本书作为一本上口字、尖团字词典类工具书,对于京剧唱念的实践活动,具有参考价值。
本书系作者整理的梅(兰芳)派京剧失传剧目之一梅派经典《太真外传》的剧本。该剧目故事见白居易《长恨歌》,形成于1925 926年,根据《长生殿》传奇改编为京剧,原为四本,共十余折,分四天演完,蔚为大观。该剧目无论唱腔设计、音乐、舞蹈、服装、舞台美术,均为梅(兰芳)派京剧之集大成者。因篇幅过于宏伟,梅大师本人中年后便不再演出。五十年代梅派传人言慧珠女士曾演出此剧,四本分别在四座城市演出。近代,梅大师哲嗣梅葆玖先生负排了部分场次,梅门弟子魏海敏、李胜素也截取其中重要场次,将全剧浓缩为一台演出。但全部京剧《太真外传》,尤其其中 力士选妃 西阁妒蘋 深宫忧国 等场次业已失传。作者参照恩师梅葆玖先生,以及言慧珠、魏海敏、李胜素等梅派传人演出本,整合整理出这本全部《太真外传》剧本,旨在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字音、板腔、技巧是构成京剧唱腔的三大要素。无论对于艺术院校的本科生、研究生教学,还是京剧院团的演唱、演奏、创作、研究,或各界京剧爱好者,都是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 本书论述了字音知识、板腔关系、流派唱腔、演唱技巧、伴奏手段,并对传承性的京剧经典唱段进行分析。绘制了详细的 上口字、尖团字查询总表 ;系统讲授了京剧行当、唱腔、流派的关系,并对京剧老唱片数据展开了研究。 需要说明的是,京剧的上口字、尖字在唱念中采用特殊的读音。在第二章中,重点标明了普通话的标准读音和上口字、尖字的特殊读音,供读者比对。为便于读者更好地了解相关知识,作者特地选取了一些音频和视频。音频、视频有京剧的传统曲牌、不同流派的唱腔,也有伴奏以及新创作的京歌。
为了宣传新生的人民共和国,采取了人民大众在当时都比较喜闻乐见的艺术表演形式 革命现代京剧。本书较为详细地介绍革命现代京剧唱片的诞生和兴衰。全书共分八大部分,主要介绍革命现代京剧唱片包括概述、每个剧的剧情介绍、剧本和主要唱段、总谱、主旋律乐谱、唱片的主要分类和每套唱片出版的简介,唱片的收藏、使用与保养,常见的几种唱机。
本书以由舒乙先生担任文学顾问、剧作家钟文农改编的京剧剧本为基础进行了阐释和翻译。讲述了旧中国北平城里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命运三部曲,即他的三起三落,由精进向上到不甘失败再到自甘堕落的悲剧故事。不仅使老舍笔下倾泻的原著思想得以体现,又得到了另一番戏剧化的张扬。本书说明文字流畅,译文精到,史料丰富,具有一定的知识性、学术性、故事性、普及性、可读性,让人感受独到见解, 获得丰富启迪,适合对中国近现代京剧感兴趣的外国学生、研究人员和英语学习者阅读。
《轻松学 京剧唱段108首》是“轻松学音乐”系列的“戏曲丛书”中的一本,作者选取了很有代表性的108首京剧,如“劝千岁杀字休出口”(乔玄唱段)、“我正在城楼观山景”(诸葛亮唱段)、“海岛冰轮初转腾”(杨玉环唱段) 等很好京剧唱段。
《修竹庐剧话》最早散见于民国年间《戏杂志》《罗宾汉》《三四剧艺日日刊》《半月剧刊》诸报刊,是作者朱瘦竹先生对上海京剧舞台上的眼见耳闻。朱瘦竹编著的《修竹庐剧话(精)》以“伶的谈荟”“戏的谈荟”“伶戏综谈”“盔头、行头丛谈”为类,生动再现了诸多京剧艺术家的奇闻轶事,舞美服饰以及对当时名伶、名剧的品评。文章较为详细地反映并保留了南派京剧的一些特色与资料,不仅为我们展现了民国时期人们赏京剧、品唱腔的世俗文化风情,更为我国现代戏曲艺术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价值。
在中国戏曲艺术宝库中,京剧艺术独领风骚,一直受到我国人民的喜爱,广大戏迷遍布大江南北、神州内外。正因为文化的同根才使很多中国人重新认识了京剧,增强了民族自豪感,也增加了市场经济建设的凝聚力。欣赏京剧需要一定的相关知识,它是打开艺术宝库的钥匙。社会上有一些介绍京剧知识的书籍,但同时能从教育角度针对戏迷的系列丛书不多。湖南文艺出版社审时度势,与中国戏曲学院的有关专家进行反复论证和研究,进行全方位的支持和协调,调研了社会上的一些出版资料,对本丛书做了精心的安排,并派专人专门多次往来于京湘之间,为本丛书的顺利出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京剧:花旦》为该丛书之一,内容包括:花旦行当综述、花旦的表演特色及学习方法与原则、经典唱段赏析、学习花旦常见艺病等。
《程砚秋戏剧艺术三十讲》主要内容有程派艺术的本源、从陈德霖、王瑶卿到四大名旦、攻玉之旅(一):砚秋先生赴欧考察戏曲音乐之缘起、攻玉之旅(二):砚秋先生在欧考察戏曲音乐综述、攻玉之旅(三):戏曲改进基本思路的形成、攻玉之旅(四):常被京剧界忽视的一部重要论著、攻玉之旅(五):“程式”恪守与突破的辩证、攻玉之旅(六):建造“新屋”与修葺“旧屋”的辩证、攻玉之旅(七):《(清代燕都梨园史料)序》给我们的启示、抗战前后砚秋先生对正确戏剧理念的践行等。
京剧“现代戏”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它代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几十年的现代题材作品;而京剧“样板戏”则是特指《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滨》、《海港》、《龙江颂》、《红色娘子军》、《奇袭白虎团》、《平原作战》、《杜鹃山》、《磐石湾》等几出京剧现代戏。为避免概念的混淆,也是为了与已出版的《京剧“样板戏”音乐论纲》一书组成系列图书,所以,书名仍沿用了京剧”样板戏“的字样。同时,也反映作品的历史原貌,仍保留有唱词以供读者研究之用,在此特做说明。
本书是当代中国著名学者叶秀山先生的京剧论集。全书以叶先生的名著《京剧流派欣赏》和《吉中国的歌 京剧演唱艺术赏析》为主体,部分京剧论文和随笔也收录其中。书中或谈对京剧的品味和欣赏,或谈京剧的意义和趣味,或抒写京剧人物的精神境界,论域广阔。作者知识渊博,举重若轻,对深奥的京剧问题,能驾轻就熟,娓娓而谈,且文笔优美、深入浅出,令人耳目一新。叶先生选择京剧作为美学研究的 基地 ,对京剧美学的提炼和概括,彰显出哲学家的高远视界和不倦追求的艺术情怀。
流派,是艺术发展的一种必然产物。流派的多样化,是艺术繁荣昌盛的标志之一。无论在哪一门艺术中,流派的形成都需要有一定的创作基础和社会条件,京剧艺术自不例外。京剧形成之初,沿袭徽班体制侧重“剧本中心”,演员个人居于群体之中。后来开始向“表演为中心”转移,创立以主要演员为中心、其他演员围列的一种新的剧团经营体制——“名角挑班制”。“名角挑班制”成就了一批名角,这既是京剧表演艺术个性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又是形成演员个人表演艺术流派的重要条件。 本书是作者根据建国后三十年间的资料陆续编写而成的,全书共分4个章节,分别对流派的形成、流派的作用、流派的局限性以及生行、旦行、净行和丑行的知识作了介绍。该书可供广大京剧爱好者及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阅读使用。
《戏曲音乐入门丛书:京剧唱腔赏析》共分五个部分,其内容包括京剧剧种简介、怎样欣赏京剧唱腔、熟悉京剧唱腔的乐谱、京剧唱段赏析、京剧唱腔的托腔艺术。书中系统地介绍了各种不同流派的京剧唱腔。
在中国戏曲艺术宝库中,京剧艺术独领风骚,一直受到我国人民的喜爱,广大戏迷遍布大江南北、神州内外。正因为文化的同根才使很多中国人重新认识了京剧,增强了民族自豪感,也增加了市场经济建设的凝聚力。欣赏京剧需要一定的相关知识,它是打开艺术宝库的钥匙。社会上有一些介绍京剧知识的书籍,但同时能从教育角度针对戏迷的系列丛书不多。湖南文艺出版社审时度势,与中国戏曲学院的有关专家进行反复论证和研究,进行全方位的支持和协调,调研了社会上的一些出版资料,对本丛书做了精心的安排,并派专人专门多次往来于京湘之间,为本丛书的顺利出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京剧宋(德珠)派艺术论集》是一本关于论述京剧四小名旦宋(德珠)派艺术的文集,既有宋德珠、宋丹菊父女的经验之谈,又有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和继承者的切身领悟。 《京剧宋(德珠)派艺术论集》持论公允,耐读好看,披卷细读,如同与一位良师益友促膝长谈,收益良多。诚然 开卷有益 ,信哉,开卷有 戏 。这确实是一本了解京剧、学习流派、知晓生活的好书。
《京剧常识》是一本专门为京剧爱好者编撰的京剧知识普及读本,尤其适合学生及音乐教师。内容包括两大部分,部分为所规定的15首京剧唱段及其相关剧目的介绍,以及剧目的来源、历史沿革和名词解释:第二部分为京剧常识,从源流、行当、人物、剧目、声韵和音乐、脸谱与行头、基本功与表演程式、演出习俗等8个方面进行具体讲解,细分为数百词条,并附有数百张图片,图文并茂,四色印刷,既赏心悦目,又非常实用,得到了北京一些试点学校教师的首肯。该书由北京戏剧家协会特别,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著名学者、京剧进课堂试点工作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欧阳中石先生为本书顾问,欧阳中石先生为本书题写书名并作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