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系统地掌握上口字、尖团字的专业知识,对于京剧演唱、创腔作曲、京胡伴奏、文学研究,乃至音乐界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京剧上口字尖团字实用手册》从上口字、尖团字入手,系统概述京剧字音的构成原理和使用方法。 本书精选76段具有代表性的京剧唱词(按十三辙名称顺序排列)标注 上口字、尖团字 ,使读者便于在作品中掌握具体用法。 同时,本书配套20个经典视频。 本书作为一本上口字、尖团字词典类工具书,对于京剧唱念的实践活动,具有参考价值。
本书系作者整理的梅(兰芳)派京剧失传剧目之一梅派经典《太真外传》的剧本。该剧目故事见白居易《长恨歌》,形成于1925 926年,根据《长生殿》传奇改编为京剧,原为四本,共十余折,分四天演完,蔚为大观。该剧目无论唱腔设计、音乐、舞蹈、服装、舞台美术,均为梅(兰芳)派京剧之集大成者。因篇幅过于宏伟,梅大师本人中年后便不再演出。五十年代梅派传人言慧珠女士曾演出此剧,四本分别在四座城市演出。近代,梅大师哲嗣梅葆玖先生负排了部分场次,梅门弟子魏海敏、李胜素也截取其中重要场次,将全剧浓缩为一台演出。但全部京剧《太真外传》,尤其其中 力士选妃 西阁妒蘋 深宫忧国 等场次业已失传。作者参照恩师梅葆玖先生,以及言慧珠、魏海敏、李胜素等梅派传人演出本,整合整理出这本全部《太真外传》剧本,旨在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字音、板腔、技巧是构成京剧唱腔的三大要素。无论对于艺术院校的本科生、研究生教学,还是京剧院团的演唱、演奏、创作、研究,或各界京剧爱好者,都是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 本书论述了字音知识、板腔关系、流派唱腔、演唱技巧、伴奏手段,并对传承性的京剧经典唱段进行分析。绘制了详细的 上口字、尖团字查询总表 ;系统讲授了京剧行当、唱腔、流派的关系,并对京剧老唱片数据展开了研究。 需要说明的是,京剧的上口字、尖字在唱念中采用特殊的读音。在第二章中,重点标明了普通话的标准读音和上口字、尖字的特殊读音,供读者比对。为便于读者更好地了解相关知识,作者特地选取了一些音频和视频。音频、视频有京剧的传统曲牌、不同流派的唱腔,也有伴奏以及新创作的京歌。
为了宣传新生的人民共和国,采取了人民大众在当时都比较喜闻乐见的艺术表演形式 革命现代京剧。本书较为详细地介绍革命现代京剧唱片的诞生和兴衰。全书共分八大部分,主要介绍革命现代京剧唱片包括概述、每个剧的剧情介绍、剧本和主要唱段、总谱、主旋律乐谱、唱片的主要分类和每套唱片出版的简介,唱片的收藏、使用与保养,常见的几种唱机。
本书以由舒乙先生担任文学顾问、剧作家钟文农改编的京剧剧本为基础进行了阐释和翻译。讲述了旧中国北平城里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命运三部曲,即他的三起三落,由精进向上到不甘失败再到自甘堕落的悲剧故事。不仅使老舍笔下倾泻的原著思想得以体现,又得到了另一番戏剧化的张扬。本书说明文字流畅,译文精到,史料丰富,具有一定的知识性、学术性、故事性、普及性、可读性,让人感受独到见解, 获得丰富启迪,适合对中国近现代京剧感兴趣的外国学生、研究人员和英语学习者阅读。
《程砚秋戏剧艺术三十讲》主要内容有程派艺术的本源、从陈德霖、王瑶卿到四大名旦、攻玉之旅(一):砚秋先生赴欧考察戏曲音乐之缘起、攻玉之旅(二):砚秋先生在欧考察戏曲音乐综述、攻玉之旅(三):戏曲改进基本思路的形成、攻玉之旅(四):常被京剧界忽视的一部重要论著、攻玉之旅(五):“程式”恪守与突破的辩证、攻玉之旅(六):建造“新屋”与修葺“旧屋”的辩证、攻玉之旅(七):《(清代燕都梨园史料)序》给我们的启示、抗战前后砚秋先生对正确戏剧理念的践行等。
京剧“现代戏”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它代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几十年的现代题材作品;而京剧“样板戏”则是特指《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滨》、《海港》、《龙江颂》、《红色娘子军》、《奇袭白虎团》、《平原作战》、《杜鹃山》、《磐石湾》等几出京剧现代戏。为避免概念的混淆,也是为了与已出版的《京剧“样板戏”音乐论纲》一书组成系列图书,所以,书名仍沿用了京剧”样板戏“的字样。同时,也反映作品的历史原貌,仍保留有唱词以供读者研究之用,在此特做说明。
《京剧"样板戏"主要唱段集萃》反映作品的历史原貌,仍保留有唱词以供读者研究之用,在此特做说明。京剧“现代戏”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它代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几十年的现代题材作品;而京剧“样板戏”则是特指《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滨》、《海港》、《龙江颂》、《红色娘子军》、《奇袭白虎团》、《平原作战》、《杜鹃山》、《磐石湾》等几出京剧现代戏。为避免概念的混淆,也是为了与已出版的《京剧“样板戏”音乐论纲》一书组成系列图书,所以,书名仍沿用了京剧”样板戏“的字样。
这是一本有关中国京剧艺术的知识普及读物。书中既有对京剧发展历程、剧目、流派、表演艺术、舞台艺术等常识介绍;又有作者充分调动其心理学专业的知识,对戏曲界名家、名剧展开的深入、贴切、独到的分析,是一本透过京剧了解传统文化的入门读物。
京剧之有今世,尚须借问前世。《京剧之变迁》就是恰到好处的这等艺术顾问、文化导游。 返观茫茫旷野上的戏班,走近星星村落里的行当。像漂流浩浩大河之时,捕获了小溪头跳跃来的浪花儿;是超脱煌煌戏院之间,琢磨出草台子缭绕着的野味儿。 《清代皮簧名脚简述》,或长或短,亦庄亦谐,不过是十个行当二百多位名脚儿的从艺评传,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能够予人以大写意的总感受。 “四脚”谭、陈、杨、余之《谈》,满目全然好风光,而个性禀赋,艺术绝响,则工笔高手,惟妙惟肖,非齐如山来不得。
《京剧常识》是一本专门为京剧爱好者编撰的京剧知识普及读本,尤其适合学生及音乐教师。内容包括两大部分,部分为所规定的15首京剧唱段及其相关剧目的介绍,以及剧目的来源、历史沿革和名词解释:第二部分为京剧常识,从源流、行当、人物、剧目、声韵和音乐、脸谱与行头、基本功与表演程式、演出习俗等8个方面进行具体讲解,细分为数百词条,并附有数百张图片,图文并茂,四色印刷,既赏心悦目,又非常实用,得到了北京一些试点学校教师的首肯。该书由北京戏剧家协会特别,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著名学者、京剧进课堂试点工作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欧阳中石先生为本书顾问,欧阳中石先生为本书题写书名并作序。
《京剧秦香莲》通过介绍“秦香莲”故事来源、主要人物及舞台表演,分析故事情节、人物塑造及舞台元素等,并紧紧围绕主人公秦香莲,讲述了离家、结婚、杀庙、铡美等主要情节。同时,本书介绍了京剧的发展历程,剧目种类、京剧派别及生旦净末等戏曲角色以及京剧的舞台艺术,有助于读者通过英语了解京剧及京剧《秦香莲》所蕴含的丰富文化意义。
《京剧名宿访谈续编》由封杰所著,此书收录了封杰同志四年来对京剧界硕果仅存的髦宿访谈文章,李砚秀、景荣庆、汪正华、黄云鹏、李金声、云燕铭、李金鸿、郭玉坤等人恰恰是完成了对梨园往事的诉说后驾鹤西去,含笑九泉的。宋宝罗、戴绮霞、王金璐、小王桂卿、班世超、张金梁、王则昭、汪正华、高一帆、李蔷华、汪新蓉、筱高雪樵等人的艺术生涯,封杰都进行了访谈,并梳理成文。 《京剧名宿访谈续编》是封杰先生继《京剧名宿访谈》之后的又一力作,是前书续篇。该书继承前书“谈史简、说艺细”的风格,采访了43位高龄老艺术家,抢救了一批珍贵历史文献资料。书中对每一位采访者均根据其自身的特点、成就、经历和不同的艺术风格有所侧重、有所不同。同时,这本书的出版是在和时间赛跑,如收录者*年龄96岁的王玉田亲身感受到“十
在中国戏曲艺术宝库中,京剧艺术独领风骚,一直受到我国人民的喜爱,广大戏迷遍布大江南北、神州内外。正因为文化的同根才使很多中国人重新认识了京剧,增强了民族自豪感,也增加了市场经济建设的凝聚力。欣赏京剧需要一定的相关知识,它是打开艺术宝库的钥匙。社会上有一些介绍京剧知识的书籍,但同时能从教育角度针对戏迷的系列丛书不多。湖南文艺出版社审时度势,与中国戏曲学院的有关专家进行反复论证和研究,进行全方位的支持和协调,调研了社会上的一些出版资料,对本丛书做了精心的安排,并派专人专门多次往来于京湘之间,为本丛书的顺利出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中国三百多种地方戏曲中,京剧堪称国粹经典。从1790年徽班进京开始,京剧,融合着楚调,借鉴 着昆曲,南北荟萃,木秀于林,终发展成为中国的国剧。三鼎甲、三大贤、四大名旦、三大名净……构 筑了京剧的一个个鼎盛年华。高潮迭起之后,是短暂的低谷。休养生息之后,我们期待着它的再次复兴。 《画说京剧》用简洁的笔墨勾勒出一幅神奇的京剧艺术画卷:那些湮没在历史中的人物,以及人物背 后的故事,妙趣横生;五彩缤纷、浓墨重彩的脸谱让你欲罢不能;优雅的唱腔,迷人的乐队,让你徜徉在 戏曲音乐的海洋中;长安大戏院的后台,服装、道具一应俱全,不可错过;千百年的故事,千百年的传说 ,化作一个个经典剧目,在京剧舞台上色彩斑斓地演绎着,生生不息,那些经典背后的秘密,全都细细地 藏在这本书里,请您慢慢找寻…… 《画说
《戏曲音乐入门丛书:京剧唱腔赏析》共分五个部分,其内容包括京剧剧种简介、怎样欣赏京剧唱腔、熟悉京剧唱腔的乐谱、京剧唱段赏析、京剧唱腔的托腔艺术。书中系统地介绍了各种不同流派的京剧唱腔。
《京剧小辞典》为配合*提出的“京剧进课堂”的教育试点工作而编写的专科辞典,共收条目2000余条,分为京剧一般知识、京剧剧目、京剧舞美、京剧音乐、京剧表演、京剧人物、京剧团体、京剧传媒八个大部分,涵盖京剧艺术的方方面面,资料丰富,内容深入浅出,语言晓畅通俗,适合学生阅读,也适合广大京剧爱好者查检,对弘扬传统文化、普及京剧有积极作用。本辞典由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先生题签并作序。书前有彩色插页,展现了京剧史的珍贵资料和名家的精美剧照,能使读者更直观地体会到京剧的魅力。
《京剧梅派唱腔艺术研究》选取京剧梅派唱腔艺术为研究对象,对其历史沿革、唱腔特点、传承方式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且得出:京剧梅派唱腔艺术是以梅兰芳为核心的综合性一元化创作机制的产物,而当今戏曲创作主体多元分化的状况不利于流派艺术的发展。 《京剧梅派唱腔艺术研究》由仲立斌编著。
曹植是曹操的第三个儿子,他才华出众,深为曹操所钟爱。曹操死后,曹丕继魏王位,后又称帝,在政治上对曹植频加迫害,使他过着不安定的生活,才干也无法施展。曹丕的妻子甄后,平素爱读曹植诗篇,同情曹植处境,加上自己日渐失宠,彼此同病相怜,无形中成为诗朋知己,因而也被卷入曹氏兄弟权力斗争之中。她忍辱负重,力求曹氏兄弟和好,继承曹操遗志,完成统一大业,却因此也受曹丕迫害,含恨死去。后来曹植路经洛水,怀念甄后,梦见洛神踏波来会,诵读曹植诗作,并赠明珰而别。曹植醒来,感慨万端,写《洛神赋》抒发情怀。
《轻松学 京剧唱段108首》是“轻松学音乐”系列的“戏曲丛书”中的一本,作者选取了很有代表性的108首京剧,如“劝千岁杀字休出口”(乔玄唱段)、“我正在城楼观山景”(诸葛亮唱段)、“海岛冰轮初转腾”(杨玉环唱段) 等很好京剧唱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