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汇集了著名剧作家喻荣军的8个话剧作品《家客》《不可说》《孟小冬》《星期八》《你们怎么能打一个小女孩的脸》《大道》《美好的事情》《人世间》以及3篇创作感想。各剧聚焦社会热点,生活内容丰富,艺术功力饱满,尤其重视现代人的心灵观照,内涵深刻,发人深思,加上文字畅达,堪称佳作。不少作品都已搬上舞台,深受观众好评。该书被列为上海市剧本创作中心选编的 海上风`艺术文丛 系列,从一个方面呈现了作者在2014至2023年间在话剧创作方面的艺术水平与工作成果。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作为中国话剧艺术的殿堂,在2022年迎来了建院70周年。70年来,北京人艺走过了一条守正创新、开拓进取的艺术道路,留下了一大批优秀的戏剧剧目,创造了独树一帜的北京人艺演剧学派,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编剧、导演、表演艺术家与舞美艺术家,形成了北京人艺鲜明的特色和宝贵的艺术传统。在北京人艺建院70周年之际。推出本书,既表达对献身话剧艺术家的崇高敬意,也为戏剧表演者及从事表演的爱好者提供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更为话剧表演艺术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 该书记录了16位表演艺术家的访谈,他们有老一辈的艺术家,如于是之,英若诚,蓝天野等,也有当红艺术家,如濮存昕,冯远征,徐帆等,通过他们多年的演艺生涯及人生感悟,向读者展示了北京人艺70年的辉煌和灿烂。
从延安鲁艺的源起,到新世纪的腾飞:从轰轰烈烈的抗日文艺宣传,到百老汇经典音乐剧的华丽演绎:七十多年的办学历程,几代人的薪火相传,铸就了今天的中央戏剧学院 中国戏剧影视艺术人才的摇篮、中国戏剧艺术的学术带领者和世界戏剧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一员。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作为教育管理者,我们在构建学科建设机制、推进学术研究的同时,时刻在思考着如何根据时代赋予的使命和学科自身的发展规律,将学术前瞻性体现在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储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引导他们运用全新的视角思考与实践。近年来,在国际化办学思路的指引下,学院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搭建起多层次的学术研究平台,有效带动了一批科研成果的涌现。这就要求我们在全面总结教育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加强教学理论的创新,将成熟的学
艺术作品,最能鼓荡人心的是戏剧;现代戏剧的主流是话剧。话剧跟中国社会有什么关系?话剧跟普通人生有什么关系?话剧是如何植入中国本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它有什么不为人知的光鲜可爱、怪诞生猛之处,有什么秘而不宣的制作秘笈,使它能在过去对中国社会人生发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在现在能对知识精英阶层提供源原不断的创造灵感,对文化大众产生持久的艺术魅力。并使普通民众保持强烈的好奇心,一睹为快?作者带着这些疑问在中央戏剧学院修习多年,执教多年,自以为有所领悟、于是发而为文,写了此书。为使阅读赏心悦目,特意配图数百幅。读书少的看图,读书多的看字,读书不多不少的图文并茂看,不亦乐乎。 该书将重要事件、人物、代表性作品融为一体,全方位审视中国话剧史的发展进程,史论结合,图文并茂,表达了作者个性
这部《中国话剧表演史论》的一大特色是对中国话剧表演发展历史的总体把握和理解。作者探讨的是话剧表演,但不是泛论表演的一般规律,而是从中国话剧的实际出发,研究话剧表演迄今为止的每一个阶段的具体形态特色,然后从中归纳总结出一些带规律性的问题,深人进行思考。换言之,本书在结构上采用了以史为经、以论为纬相互交织的方法,历史与理论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既不作大量史料的堆积,又避免了空泛无谓的议论。这也显示了作者较为深厚扎实的史论功底。
腊月二十三的傍晚,在祭灶的欢歌和旗兵巡城乐曲声中,一个婴儿呱呱坠地了。筹办小孩“洗三”的喜庆氛围,依然难掩捉襟见肘的生活困苦和一众亲戚的闲散劲儿。大厦将倾的悲凉挽歌自此贯穿全剧始终。剧中,善良的老舍一家人,昏聩无能的大舅、大姐公公和大姐夫,专横糊涂的姑母、大姐婆婆,还有精明的福海表哥和刚正的多二爷,一一亮相。他们满口京片子,不仅再现1900年庚子年的历史风云,北京式的幽默语言,融入其间的“四板腔”、“流水板”、“农民乐”等唱腔歌舞则彰显了北京曲剧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