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龙须沟》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由老舍先生原著,焦菊隐先生改编并导演的*部歌颂共产党建设新北京、得民心、顺民意的优秀剧作。此剧奠定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充满京味儿的新现实主义艺术风格,展现了中国话剧的独特魅力,上演之初即受到*、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至今70年长演不衰,已经成为中国话剧的不朽经典。为了迎接建党100周年,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整理了1951年《龙须沟》原始舞台本,与焦菊隐先生关于创作导演这部剧作的构思体会、人物分析,同工作人员的通信等文章以及曾参与该剧首演的郑榕、李滨等老艺术家和现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任鸣的纪念文章结集出版,不仅是对北京沧桑巨变的回顾,更对共产党的光辉历程和丰功伟绩的礼赞。 由老舍先生原著,经焦菊隐先生改编的1951年《龙须沟》原始舞台本遗失了几十年,
上海的戏剧观众的审美取向又与海派文化之间有着内在的关联。何以话剧职业化在上海获得了空前的成功?话剧这一自身蕴含现代性的戏剧样式和上海现代文化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内在的关联?上海孤岛这种繁盛的演剧局面出现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一个特殊的历史地域中,是正常还是反常?它的出现,是戏剧发展的必然,还是偶然?它与历史上其他表面类似的话剧现象相比较,其内在又有很大的不同,那么,造成这些不同的根源何在?和其他剧种的同时期演出相比,这种状态又是不是真正的繁盛?…… 当面对当代戏剧发展中出现的通俗化、市场化的戏剧现象时,重回戏剧史中,对当年那段曾被忽略的类似的发展阶段进行重新整理和研究,非常有必要。
《幽灵出没的舞台》是戏剧理论的经典作品,是对戏剧理论家赫伯特?布劳和约瑟夫?罗奇提出的将戏剧作为记忆机制的“幽灵”的理论的发展。作者马文?卡尔森认为,戏剧作为一种文化活动,与记忆、重述密切相关。纵观整个戏剧史,舞台创作中的几乎每一个元素都存在被循环使用的情况,任何一个经常在剧院观看演出的观众也都曾有“这是一场熟悉的演出”的体验,这种体验会让人联想到之前他们接触到的艺术作品。这种戏剧作为记忆机制的现象,在卡尔森看来就是“幽灵出没的”(haunted,ghosted)。卡尔森认为,戏剧从从古至今在本质上都是“幽灵出没的”,其作为一种文化活动与记忆、重述密切相关,它总是在相同的情景、相同的空间中,与相同的身体(舞台和观众席位)、相同的物质材料一起形成“幽灵出没”的效果。本书曾获由纽约大学颁发的
《中国话剧研究》(第十四辑)涵盖多个研究主题,包括戏剧与仪式、五四话剧与新文化100周年、《新青年》与中国话剧、纪念南开新剧团110周年、曹禺研究、国立剧专研究、新中国话剧 研究等。作者阵容包括丁罗男、胡志毅、宋宝珍、吴卫民、汤逸佩、李锡龙、卡莉娜。斯蒂芬诺娃、饭冢容等多位颇有分量的专家学者。本辑还特别收录了悼念本研究丛刊创始人、中国话剧研究界泰斗人物田本相、董健两位先生的文章。此外还有新鲜出炉的戏剧剧评、专著书评等。
《中国话剧研究》(第十四辑)涵盖多个研究主题,包括戏剧与仪式、五四话剧与新文化100周年、《新青年》与中国话剧、纪念南开新剧团110周年、曹禺研究、国立剧专研究、新中国话剧 研究等。作者阵容包括丁罗男、胡志毅、宋宝珍、吴卫民、汤逸佩、李锡龙、卡莉娜。斯蒂芬诺娃、饭冢容等多位颇有分量的专家学者。本辑还特别收录了悼念本研究丛刊创始人、中国话剧研究界泰斗人物田本相、董健两位先生的文章。此外还有新鲜出炉的戏剧剧评、专著书评等。
。。。
《中国话剧研究》(第十四辑)涵盖多个研究主题,包括戏剧与仪式、五四话剧与新文化100周年、《新青年》与中国话剧、纪念南开新剧团110周年、曹禺研究、国立剧专研究、新中国话剧 研究等。作者阵容包括丁罗男、胡志毅、宋宝珍、吴卫民、汤逸佩、李锡龙、卡莉娜。斯蒂芬诺娃、饭冢容等多位颇有分量的专家学者。本辑还特别收录了悼念本研究丛刊创始人、中国话剧研究界泰斗人物田本相、董健两位先生的文章。此外还有新鲜出炉的戏剧剧评、专著书评等。
。。。
《中国话剧研究》(第十四辑)涵盖多个研究主题,包括戏剧与仪式、五四话剧与新文化100周年、《新青年》与中国话剧、纪念南开新剧团110周年、曹禺研究、国立剧专研究、新中国话剧 研究等。作者阵容包括丁罗男、胡志毅、宋宝珍、吴卫民、汤逸佩、李锡龙、卡莉娜。斯蒂芬诺娃、饭冢容等多位颇有分量的专家学者。本辑还特别收录了悼念本研究丛刊创始人、中国话剧研究界泰斗人物田本相、董健两位先生的文章。此外还有新鲜出炉的戏剧剧评、专著书评等。
本书在系统梳理2012-2013年度上海话剧艺术在艺术创作,理论与评论工作的推进,以及国际交流等方面所取得进展与成绩的同时,也针对剧场的新建与改造,资本运作对话剧的影响以及实验戏剧等我市话剧的新动向进行探讨。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本书也对上海话剧艺术的一些突出问题和不足做了对比案例研究,并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
《当代中国话剧思考/中国国家话剧院艺术丛书》是一部关于当代中国话剧研讨会的多人论文集,根据《纪念中国话剧诞生110周年主题论坛》上专家学者们的发言和研究成果,集结成稿,并作为相关项目上报文化部。全书收录了当代我国话剧界多位专家学者和评论家的论文著述,对当代中国话剧艺术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加强话剧创作的人民性,进一步提升中国话剧的原创能力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本书收录了《俄狄浦斯王》《第十二夜》《哈姆莱特》《伪君子》《艾那尼》《钦差大臣》等西方经典话剧剧本,做了简明扼要的注释,剧本前的导读介绍其创作的时代背景,分析剧目的思想、艺术成就和美学特征。
陈坚、盘剑著的这本《20世纪中国话剧的文化阐释》是编者们在研讨现代话剧史中转换视角的一次尝试。旨在以社会文化学为视角,对20世纪中国话剧的文化结构及其历史进程进行梳理,对那些具有代表性的戏剧思潮流派、剧作家及其作品作一初步探询。
。。。
陈坚、盘剑著的这本《20世纪中国话剧的文化阐释》是编者们在研讨现代话剧史中转换视角的一次尝试。旨在以社会文化学为视角,对20世纪中国话剧的文化结构及其历史进程进行梳理,对那些具有代表性的戏剧思潮流派、剧作家及其作品作一初步探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