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作为中国话剧艺术的殿堂,在2022年迎来了建院70周年。70年来,北京人艺走过了一条守正创新、开拓进取的艺术道路,留下了一大批优秀的戏剧剧目,创造了独树一帜的北京人艺演剧学派,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编剧、导演、表演艺术家与舞美艺术家,形成了北京人艺鲜明的特色和宝贵的艺术传统。在北京人艺建院70周年之际。推出本书,既表达对献身话剧艺术家的崇高敬意,也为戏剧表演者及从事表演的爱好者提供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更为话剧表演艺术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 该书记录了16位表演艺术家的访谈,他们有老一辈的艺术家,如于是之,英若诚,蓝天野等,也有当红艺术家,如濮存昕,冯远征,徐帆等,通过他们多年的演艺生涯及人生感悟,向读者展示了北京人艺70年的辉煌和灿烂。
话剧《龙须沟》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由老舍先生原著,焦菊隐先生改编并导演的*部歌颂共产党建设新北京、得民心、顺民意的优秀剧作。此剧奠定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充满京味儿的新现实主义艺术风格,展现了中国话剧的独特魅力,上演之初即受到*、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至今70年长演不衰,已经成为中国话剧的不朽经典。为了迎接建党100周年,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整理了1951年《龙须沟》原始舞台本,与焦菊隐先生关于创作导演这部剧作的构思体会、人物分析,同工作人员的通信等文章以及曾参与该剧首演的郑榕、李滨等老艺术家和现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任鸣的纪念文章结集出版,不仅是对北京沧桑巨变的回顾,更对共产党的光辉历程和丰功伟绩的礼赞。 由老舍先生原著,经焦菊隐先生改编的1951年《龙须沟》原始舞台本遗失了几十年,
从延安鲁艺的源起,到新世纪的腾飞:从轰轰烈烈的抗日文艺宣传,到百老汇经典音乐剧的华丽演绎:七十多年的办学历程,几代人的薪火相传,铸就了今天的中央戏剧学院 中国戏剧影视艺术人才的摇篮、中国戏剧艺术的学术带领者和世界戏剧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一员。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作为教育管理者,我们在构建学科建设机制、推进学术研究的同时,时刻在思考着如何根据时代赋予的使命和学科自身的发展规律,将学术前瞻性体现在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储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引导他们运用全新的视角思考与实践。近年来,在国际化办学思路的指引下,学院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搭建起多层次的学术研究平台,有效带动了一批科研成果的涌现。这就要求我们在全面总结教育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加强教学理论的创新,将成熟的学
摄影不仅仅是使用相机去记录身边的点点滴滴,更多的时候则是要使用相机去发现和记录我们身边那些“看不见”的影像。本书作者李少白先生恰恰是善于发现和捕捉这种“看不见”的影像的摄影家。本书在讲解过程中采用新颖的问答形式和通俗易懂的文字介绍了枯燥的摄影基本技术,全面细致地解答了广大摄影爱好者在拍摄中可能遇到的诸多问题。在讲解一些基本的拍摄技法,如构图、用光以及各类主题应怎样拍摄等基本要素的同时,对摄影过程中应该如何观察和思考,如何以摄影家的眼光判断摄影作品成功与否等方面阐述了独到的见解。全文从始至终贯穿了李少白先生多年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创作之道,通过摄影家对各种问题的分析,使读者对摄影的认识从只是简单的记录升华到艺术创作的阶段,并在作品中详细描述了如何将其他的艺术形式与摄影相结合的方法
《话剧的足迹--读剧札记》是我国*名戏剧 作家和文学评论家胡可的读剧札记,作者从抗日战争 时期开始即在延安和根据地从事戏剧创作和戏剧作品 的评论工作,从1940年一直持续到1966年 文革 开 始。很多作品被改编为同名电影,受到广大观众和戏 剧界同仁的好评。改革开放后,作者曾任解放军总政 治部文化部副部长、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和中国戏剧 家协会副主席等职,多年以来始终笔耕不辍。本书稿 从其戏剧评论中精选出几十篇读剧杂记,读者从中可 以领会到老一辈戏剧家深厚的戏剧理论造诣。
本书稿记录了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二级教授王延松在该校导演话剧《弥留之际》的舞台创作和排练教学的全过程,其全方位戏剧教学理念、排练全景和教学反馈贯穿全书。本书稿重点在于阐述这次排演与传统课堂教学的不同,即,整个排演带有很强的学术性和实验性;王延松导演有计划地针对当下戏剧教育与教学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地探索和实验;并通过实现剧组的功能,使剧组的每位师生都在激活的状态中,释放能量,完成了全方位立体化教学实验。同时,该剧以中国戏剧家曹禺弥留之际的灵魂独白探问了现代中国人的灵魂,同时与当下时代与人心深度对话。
21世纪以来的10余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话剧发展的好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开放和进步,对外交流日益频繁,具有百年历史经验的中国话剧已进入一个真正多样化的时期。 本书约50万字,剧照50余幅,分年度概括了2001至2012年中国话剧的概况,包括社会环境变迁,话剧创作、话剧生产述评,话剧展演(包括主流话剧院团、民间商业话剧团体的演出活动等,如集中展示的城市演出季、长年不断的全国巡回演出、蓬勃发展的大学生戏剧节、充满活力的民间剧社活动、日益频繁的对外话剧交流等),并对重要作家(如选择“*风格”的王晓鹰、倾心动作艺术的宋国锋、擅长宏大叙事的孟冰、张扬现代感的黄定山、“善用流动画笔的灯光诗人”周正平,等等)、年度重要作品(如《孔乙己正传》、《赵氏孤儿》、《迷宫》、《到现在还没想好》、《
《中国百年话剧史述》叙述了中国话剧的诞生、演变、发展的历程。从16世纪中国人次目睹了西洋戏剧到20世纪初中西文化大碰撞催促了中国新剧的诞生,从1907年的部完整的中国话剧《黑奴吁天录》到新时期的话剧舞台,时间跨度逾300年。把中国话剧的历史作为一门综合艺术的发展历史加以研究和描述,即把话剧文学、话剧运动、舞台艺术、导演艺术和表演艺术纳入话剧历史的范围。把话剧作为综合艺术的整体发展的历史给予考察和评估。对中国话剧的历史发展理出了一些线索,揭示了一些有规律性的内涵。反映了中国话剧史学的研究的进展。对中国百年话剧发展作了一次历史的总结。
刘子凌*魏建主编的《话剧行动与话语实践--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话剧史片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主流学术新探书系》从原始史料出发,对三十年代中国话剧史上的重要作品、人物、现象、思潮予以新的阐释,全书分为四章,对上海艺术剧社、剧联的成立与活动,以及国民党时期的话剧演出进行了介绍和研究,详细论述了苏联话剧*名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在中国的传播与实践的历史脉络,重点探讨了袁牧之、 马彦祥、 曹禺和李健吾的话剧理论与创作实践。附录中收录了作者的3篇相关的话剧论文,对书稿内容进行了一个补充。 在学术上,本书采取史论方式,不求面面俱到,着力于话剧史研究中较为薄弱的部分,在历史语境中认识三十年代的中国话剧地形图;不仅关注剧本,而且关注时人的话剧观念和演出形态,侧重于话剧作为一种社会性存在的价值和历史意义。
梁淑安编著的《话剧史话》讲述了: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急遮的变化,中国文学进入了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型期,戏剧也不例外。清王朝长久闭锁的国门被列强以武力强行打开以后,东西方的交往日益频繁。当“泰西新声共太平洋澎湃而来”的时候,中国的传统戏剧舞台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强烈冲击。从此一种新式的、能够更好地表现现代民众生活的戏剧形式出现在了中国的戏剧舞台上,并逐渐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话剧史话》不仅展现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辉煌,展现了先民的智慧与创造精神,而且展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与抗争精神。
依文学史与戏剧史成例,《话剧与社会--20世纪30年代中国话剧文献史料辑》在“三十年代”名下所选资料,时间范围为1928年至1937年(截至抗战爆发),个别资料的时间稍有下延。 按照丛书统一要求,本书所选资料分原始史料与重要文献两部分,每部分资料以话题的相近性归类编排;同类资料,以发表或出版的时问先后为序。本书由刘子凌编。
20世纪初,话剧艺术主要通过两条渠道传入中国,一是由春柳社从日本移植到上海,二是由南开新剧团从欧美移植到天津。两条渠道,汇合成中国早期的话剧艺术。但在相当一段时间,天津这条渠道被忽略,周恩来总理生前指出,写话剧史不能“重南轻北”。 2009年是南开话剧活动一百周年。为了纪念这个日子,张伯苓教育思想研究会主持编纂了《中国话剧先行者张伯苓张彭春》。本书试图站在时代的高度,通过选辑专家学者的文章和研究成果,还原中国话剧史的本来面目,探讨话剧活动在南开教育理念中的功能与位置,呼唤践行素质教育,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加紧培育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全书观点鲜明,资料翔实,融激情关注与理性思考于一体,让读者感受到研究张伯苓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具有温故促新的传播效应。
中国话剧百年的五大成就 话剧,本来是西方的剧种。它伴随着近代世界文化交流的潮流,以及中国人民追求民主科学、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传入中国。百年来,中国话剧走过了曲折而艰难的历程,尽管当前的话剧处于一个转折的时期,低迷徘徊;但是,当我们回顾百年中国话剧之际,我们依然感到骄傲,为它取得的辉煌成就而自豪。 我把中国话剧的成就归纳为五点,称之为 五大成就 : (一)话剧作为舶来品,中国人把它吸纳过来,经过创造性地转化,不但使之成为中国的民族的话剧,而且发展成为全国的一大剧种,在中国建构了一个遍布全国的话剧体系。无疑,这充分表现出中国人的诗性智慧和文化开放的精神。 (二)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和民族革命的浪潮中,中国话剧界的先辈,*初是把话剧作为救国救民、启迪民智、唤醒民众的工具引
本书收录荀慧生剧目19个,包括《绣襦记》《扬州梦》《婚姻魔障》《钗头凤》《回龙床》《荆钗记》《勇节图》《代夫媒》《元宵谜》《妒妇诀》《柳如是》《护花铃》《平儿》《晴雯》《痴情妇》《西湖主》《双妻鉴》《慎鸾交》《埋香幻》等。这些剧本基本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新编剧目,选自荀慧生家人捐赠给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的手抄剧本,挑选原则是专门为荀慧生创作、演出的未出版过的完整剧本。其中《钗头凤》《元宵谜》《绣襦记》《晴雯》等4种与已经出版剧本重复,但是较之已经出版的剧本,这些剧本版本更早,关目、曲白均有较大不同,对于研究荀慧生剧目改编发展有一定的文献意义。 本书所收录剧目是荀派剧目经典遗存,填补了出版空白,为研究荀派艺术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此外,这些剧目的出版亦有现实意义,对于荀派剧目的复排、传
本书是关于研究“中国戏剧史”的专著,书中具体包括了:上海时事京戏与时装新戏、中国早期话剧正式登场、上海通鉴学校及春阳社、现代话剧观念在实践中确立、张彭春及其导演艺术、20世纪20年代的作家作品、剧场艺术等内容。 这部教材《中国话剧艺术舞台演出史纲》倒正是让人期盼一读的书。 其一,凡是写“演出史”的人大都把戏剧演出当成戏剧的完整成果,而写“戏剧文学史”的作者常常有意无意地把完整的脚本当成了戏剧的完整成果,这种看法当然不那么准确。 其二,本书确实涉及了话剧演出内部诸多门类,甚至包括了对话剧教育的阐述,话剧理论概貌的介绍,知识的信息量比较大,当然给学生阅读就更好。 其三,编排体例十分有趣多彩。每章后面附有“阅读参考”,在这里可以看到许多我们平常看不到的剧本和论文片段,还附有
本丛书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包含《锁麟囊》《穆桂英挂帅》《龙凤呈祥》《赵氏孤儿》。他们以介绍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马连良、裘盛戎、赵燕侠等京剧表演艺术家代表名剧为主线,全面展现诸京剧大师的人生经历、该剧剧本的编写及修改过程、剧本结构、人物形象、表演艺术、服饰道具、演出盛况,并深入分析剧目的唱腔艺术、思想文化、精神内涵及其在艺术形成过程中的代表性作用等。 本丛书还配有大量精美的演出剧照。比如,舞台摄影的照片,采用多机位、多角度的拍摄方式,记录与还原京剧舞台演出实况,用丰富的摄影语言展现京剧的优雅与美丽。而影棚摄影的照片,包括了每一剧目的主演、当红京剧名角,既展现京剧服饰之华美、化妆之精细、演员表演技艺之纯熟,也体现出摄影中光影的语言。
艺术作品,能鼓荡人心的是戏剧;现代戏剧的主流是话剧。话剧跟中国社会有什么关系?话剧跟普通人生有什么关系?话剧是如何植入中国本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它有什么不为人知的光鲜可爱、怪诞生猛之处,有什么秘而不宣的制作秘笈,使它能在过去对中国社会人生发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在现在能对知识精英阶层提供源原不断的创造灵感,对文化大众产生持久的艺术魅力。并使普通民众保持强烈的好奇心,一睹为快?作者带着这些疑问在中央戏剧学院修习多年,执教多年,自以为有所领悟、于是发而为文,写了此书。为使阅读赏心悦目,特意配图数百幅。读书少的看图,读书多的看字,读书不多不少的图文并茂看,不亦乐乎。 该书将重要事件、著名人物、代表性作品融为一体,全方位审视中国话剧史的发展进程,史论结合,图文并茂,表达了作者个
本教材是表演专业本科学生的高年级教程,本册是重庆大学出版社在2017年12月出版的《演员演剧指南.上》的后续教材,全套教材是表演专业本科学生的高年级教程,主要为了学习 塑造完整人物形象 的知识而编,通过全书的学习,可以指导演员如何将剧本由文本转化成舞台呈现。该书操作步骤很好详实,案例丰富,可操作性强。全书接续上册的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部分用一个具体的剧本《烟幕》为案例,实际指导演员完成一次完整的操作流程;第二部分,分析、批注《晚安啦,妈妈》等十余个剧本,从宏观上指导演员去探索人物塑造的实际操作。
朱双云1942年在重庆独立出版社出版的《初期职业话剧史料》,是我国*早的一本有关职业话剧团体演出的史料文献,出版至今,未曾再版过,是今天不可多得的珍贵的早期职业话剧史料。但由于时代的久远,原书破损严重,本次出版利用各图书馆的馆藏,对全书进行了刊误和史料的补订,重新予以校点,使全书完整的面貌得以保存。
中国话剧已经具有逾百年的历史,话剧本来是西方的戏剧品种,是在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亡,西方列强以武力攻破大清国门之后,伴随着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被中国人引进的西方艺术形式,这种艺术被中国人不断地吸收和改造,从而实现了创造性的转变。 《中国艺术学大系:中国话剧史》旨在对话剧艺术的百余年历史进行全面的研究和梳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国话剧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剧作家和剧作,有些剧作作为足以流传后世的经典,已经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乃至中国现代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艺术学大系:中国话剧史》既有对过往的戏剧历史如文明戏、爱美剧、无产阶级戏剧、抗战戏剧、建国后17年的戏剧的全新总结,也有对新时期以来话剧发展现状的考察与阐述。从话剧文本、导表演方法,到戏剧理论思潮、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