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歌剧史(1920-2000)(套装共2册)》所叙述的是我国的歌剧从上世纪初(1920年前后)至世纪末(2000年)的八十年间发展的简史。中国歌剧是怎样产生的?又经过了何等艰难曲折的历程?留下了多少足迹?在每个大的历史阶段,特别是波澜壮阔的革命战争年代,它又是如何在血与火的斗争中成长壮大起来的?在世界歌剧历史中,它与欧、美各国的歌剧相比较,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哪些不同的特点?在它成长的一路风雨中,又经历了哪些兴衰、给后人留下了哪些经验教训?……所有这些,都是本书试图探讨和回答的问题。本书由中国歌剧史编委会编。
《宝塚歌剧团研究》是率先研究日本剧团的专题性研究,即戏剧组织结构研究。全书分析了宝塚歌剧团的历史沿革、组织构成方式、演出模式和商业开发战略,阐述它和社会文化变迁之间的共生关系,并将它与日本四季剧团、杰尼斯事务所和的艺霞歌舞团进行横向比较,以期在比较和归纳中得出宝塚歌剧团的组织特点、艺术风格及其在商业上的成功原因。本书把剧团与文化、演员与作品、组织与营销纳入研究视野内,极大地拓宽了戏剧研究的内涵,从单纯作家作品的研究、导演表演的研究、舞台剧场研究,向着更宽厚的领域进展,由此,戏剧研究的空间获得了新的观察维度,经济学的、管理学的、营销学的、文化学的、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的进入,将使我们获得全新看待戏剧的视角。
本书是一本研究中国歌剧发展艺术的专著。本书不仅对中国歌剧的历史脉络进行梳理,从其起源、发展、成熟到创新,全面展现中国歌剧的辉煌历程,同时也深入剖析中国歌剧的艺术特色,包括其音乐、剧本、表演、舞美等各个方面的特点,以揭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此外,本书还关注中国歌剧的文化内涵。作为一种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中国歌剧不仅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通过对中国歌剧的文化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感受中民族的精神力量。
乔治 弗里德里希 亨德尔(George Friedrich Handel,1685年-1759年),出生于德国哈雷,巴洛克时期英籍德国作曲家。《阿波罗和达芙妮》HWV 122)是乔治 弗里德里克 亨德尔于 1709-10 年创作的世俗康塔塔。亨德尔于 1709 年在威尼斯开始创作这部作品,并在 1710 年抵达汉诺威后完成了这部作品,他被任命为选帝侯(即后来的大不列颠国王乔治一世)的常任指挥 。这部作品是亨德尔最雄心勃勃的康塔塔之一,预示着他未来 30 年的辉煌歌剧生涯。
没有典型的女性形象,很难成为伟大的歌剧作品。纵览西方歌剧发展史,作曲家用音乐对女性的性格特征、情感纠葛、心理层面等方面进行了刻画与描写,塑造出众多令人印象深刻的艺术形象。19世纪的西方歌剧便是充分、有力的证明。歌剧中女性的悲剧结局大多与 救赎 观念密切关联,其核心思想体现的是女性的 奉献 ,即以个体生命的代价来实现某种拯救的意味。作曲家 不约而同 地选择 女性救赎 主题进行创作,不仅强调女性 救赎 的行为,更凸显了女性形象和行为背后的意义。 本书共分九章,对六部经典歌剧进行深入分析,依次是贝多芬的歌剧《费德里奥》、韦伯的《魔弹射手》、古诺的《浮士德》、贝利尼的《诺尔玛》、威尔第的《茶花女》以及瓦格纳的《漂泊的荷兰人》。通过对歌剧剧本写作、场景建构、戏剧动作、调性布局、音乐主题与动机、核心咏
音乐自学速成 丛书引进自朔特出版社,是一套在德国被广泛使用的自学教程。全套丛书包括乐理、音乐史和指挥等,是适合音乐爱好者以及音乐学习者的一套有效的自学教材。全书以简明扼要的文字结合简单直观的谱例呈现,每一个章节均配有视频教学指导,德文原声、中文字幕,让读者随时随地都能轻松自学音乐知识。
瓦格纳的三幕歌剧《漂泊的荷兰人》,作于1841年,1843年首演于德累斯顿。由瓦格纳自己根据德国诗人海涅的《施纳贝莱沃斯基的回忆》第7章自撰脚本。剧情描述荷兰人乘红帆船在海上航行,魔鬼罚他终生漂泊,7年方可登陆一次。只有找到一个忠贞爱他的女子,方可得救。船长达兰德的女儿森塔从画中认识了荷兰人,对他产生思慕之情,渴望救他上岸。一天,荷兰人在海上漂泊又漫7年,上岸寻找就行,被船长约到家里,见到森塔。两人一见倾心,荷兰人为自己即将得救而暗自庆幸。此时恰逢森塔以前的恋人,猎人埃里克前来求婚,并提醒森塔不要忘记过去的誓言。荷兰人闻言大失所望,离开森塔,沮丧的奔回船去。森塔追到海边,见红帆船远去,悲不自胜,投海而死。红帆船此时亦沉入海中。剧终时,海中庄严的出现荷兰人和森塔的身影。
萧友梅(1884—1940),我国音乐教育家、作曲家、音乐理论家。我国近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奠基者、专业音乐创作的先行者和音乐理论的探索者。 萧友梅字思鹤,又字雪朋,广东香山人。幼年时随全家移居澳门,曾与孙中山先生为邻,受革命思想熏陶,又受邻近的葡萄牙传教士奏乐的影响,而对音乐产生了兴趣。1900年,中学入广州时敏学堂,攻读新学课程。1902年赴日本留学,人东京高等师范学校附中,并在东京帝国学校选习钢琴、声乐。1906年人东京帝国大学攻读教育学,继续在音乐学校学习钢琴,在这期间,他经孙中山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常掩护中山先生和廖仲恺等在日本的革命活动。1909年,萧友梅毕业回国,先后被任命为清政府奏派学部视学官、民国临时政府总统府秘书、广东省教育司学校科科长。
在迎接中国共产党八十华诞之际,我们决定将歌剧《江姐》的总谱整理结集出版,以献给共和国英勇献身的先烈们,献给参加歌剧《江姐》历次创作和排演的同志们,献给一切关心和喜爱歌剧艺术的朋友们。 歌剧《江姐》,阎肃编剧,羊鸣、姜春阳、金砂作曲,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歌剧团(即今空政歌舞团)1964年首演于北京。全剧音乐以四川民歌音调素材为主要基调,并广泛吸取川剧、婺剧、越剧、杭滩、洋琴、四川清音、京剧等戏曲、说唱音乐的因素加以创造性的融合和戏剧性的发展。 歌剧《江姐》是中国当代歌剧领域值得骄傲的作品,在中国歌剧史上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继秧歌剧运动和《白毛女》之后,中国歌剧经过十余年的探索、积累和酝酿,终于迎来了第二次歌剧高潮。《洪湖赤卫队》是这个高潮的潮头……至《江姐》终于达到这个高
萧友梅(1884—1940),我国音乐教育家、作曲家、音乐理论家。我国近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奠基者、专业音乐创作的先行者和音乐理论的探索者。 萧友梅字思鹤,又字雪朋,广东香山人。幼年时随全家移居澳门,曾与孙中山先生为邻,受革命思想熏陶,又受邻近的葡萄牙传教士奏乐的影响,而对音乐产生了兴趣。1900年,中学入广州时敏学堂,攻读新学课程。1902年赴日本留学,人东京高等师范学校附中,并在东京帝国学校选习钢琴、声乐。1906年人东京帝国大学攻读教育学,继续在音乐学校学习钢琴,在这期间,他经孙中山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常掩护中山先生和廖仲恺等在日本的革命活动。1909年,萧友梅毕业回国,先后被任命为清政府奏派学部视学官、民国临时政府总统府秘书、广东省教育司学校科科长。
首先,美好的事物不一定非要成双结对,举例说吧:世界上*的钻石 希望之心 ,她就是独一无二的! 每月记账。林黛玉大概是不记账的,所以很快连燕窝也吃不起了,宝钗则一定会记,最后成功当上了二奶奶。你看,财富观即人生观。 自己开车。车子比男人好的地方是:它不会自己跑掉 当然它可能被偷,但你可以买保险,甚至连航天飞机都可以买保险了,但男人并不能买保险。 办公室备一件厚外套,一柄伞 一白素贞若当初自备雨伞,之后就不必永镇雷峰塔了。 只要你还在犹豫是否要和那个人结婚,那么,先别结。 不要爱上老男人,除非 他已经非常非常老了。 随时享受生活等于延长生命 周末即使一个人也要炖一锅好汤。 骑驴找马特别耽误找马 骑自行车吧。
本书基于美式经典商业花艺设计系统编写。针对零基础的和初级的花艺从业者编写,切实系统的指导开花店所需的花艺技术。?主要内容包括花艺基础知识(工具的使用、花材的保养、色彩搭配知识);花束的设计与制作(螺旋花束、平行花束);12个花艺技巧;26个基础花型与其变化型。
音乐,包括歌剧是十分奇妙的东西。它本身就是人类创造的奇迹。我们对它的认识,倘若仅处于酷爱其故事情节,像崇拜文学那样地寻觅英雄人物的踪迹,或是企望从中听到一、两段脍炙人口的歌曲而赏心悦耳,甚至以五光十色的华丽场景为满足,那么,歌剧对我们说来,依然是十分陌生的,我们便难以与她交谈。诗人海涅认为:“它像一个偶然的中介物而处于精神与物质之间;与二者都有密切关系,但又与二者有所区别:它是精神,但这是一种需要时间加以衡量的精神;它是物质,但却是能够不要空间的物质。”(《论法国戏剧》)音乐的通性也许为此,歌剧尽管展示了舞台形象,人们实质上是在领悟音乐。倘若说,诗歌是“悬在半空的意识形态”(恩格斯语)。那么,音乐更是如此。它既有人间烟火味,又能插翅膀往蓝天,不为物质所缚,不作无知遐想,可以
本丛书以近百年来我国歌剧音乐剧不同体裁和风格的数百部剧目为研究重心,对剧本和音乐创作、理论与思潮表导演艺术和演出出历史、专业院团历史沿革和体制机制改革的现状和问题等做了系统梳理、深入分析和全面总结,并精选其中剧目的的精彩唱段和场面编入唱段精粹和场面精粹,由此构成《中国歌剧音乐剧通史》4部学术专著、1部咨询报告书,3本乐谱和3张光碟的宏大结构与规模。
本套教材是参照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的教学大纲,并结合美术专业函授、大专自学考试大纲编写的。这套丛书是报考美术院校的高考生、美术自学考试者、社会助学单位、高校美术专业、公共美术教育单位和美术爱好者珍贵的学习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