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古典音乐从启蒙、诞生、发展至今已经走过了三百多年的历史,为人类留下了不可估量的精神财富。那些经久不衰、脍炙人口的优美旋律,至今仍在世界各地流传,但是这些宝贵的音乐文化传入中国却不过百年。近年来,随着文化的繁荣,欧洲古典音乐逐步进入到中国市场。一方面.国内对于高雅艺术的普及做了大量工作,另一方面,人们所接触到的优秀音乐作品仍十分有限。鉴于没有充足的乐谱资料,使得大家没有办法接触到更多的作品,高雅音乐因此曲高和寡,不能普遍深入到广大音乐爱好者的心中。为此,我有志于将更多欧洲古典音乐的优秀作品介绍到中国,让国人真正了解欧洲古典音乐的精髓,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从1990年到奥地利维也纳音乐学院留学至今已二十多年,其间我搜集整理了大量的欧洲古典音乐作品,包括歌剧、交。
欧洲古典音乐从启蒙、诞生、发展至今已经走过了三百多年的历史,为人类留下了不可估量的精神财富。那些经久不衰、脍炙人口的优美旋律,至今仍在世界各地流传,但是这些宝贵的音乐文化传入中国却不过百年。近年来,随着文化的繁荣,欧洲古典音乐逐步进入到中国市场。一方面,国内对于高雅艺术的普及做了大量工作,另一方面,人们所接触到的优秀音乐作品仍十分有限。鉴于没有充足的乐谱资料,使得大家没有办法接触到更多的作品,高雅音乐因此曲高和寡,不能普遍深入到广大音乐爱好者的心中。为此,我有志于将更多欧洲古典音乐的优秀作品介绍到中国,让国人真正了解欧洲古典音乐的精髓,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从l990年到奥地利维也纳音乐学院留学至今已二十多年,其间我搜集整理了大量的欧洲古典音乐作品,包括歌剧、交响乐
钢琴简单弹 系列是从美国阿尔弗莱德出版公司引进、在北美地区热销的乐谱,分为电影音乐、爱的旋律、百老汇歌舞、乡村音乐、歌剧中的旋律、摇滚乐等分册。收入丛书的作品改编简单,深受各年龄层钢琴演奏者的欢迎,不仅是了解欧美流行音乐的*途径,也是自娱自乐休闲时分的*好伴侣。
学唱的人常为找谱子而大伤脑筋,国外的歌剧咏叹调集子版本很多,有的偏重收意大利作品,有的则偏重收法、德、奥、俄作品,即使你买到两三种版本,也未必能找到你所需要的曲目。尽可能地将各种版本中的常用曲目集中起来,译编一套适合我们自己需要的咏叹调集子,是我们多年来的梦想。如今,由于香港美新艺术协会和上海音乐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这梦想终于成为现实。 这一集以周枫在1956年译成的《西洋古典歌剧选曲(男高音用)》稿本为基础,根据近年来声乐教学、演出、比赛、创作和欣赏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对曲目作了一些调整,使之更具有实用性。中文歌词直接译自意、法、德、俄原文,并作了比较认真的推敲,使之尽量做到既符号原文的意思,又便于演唱。
萧友梅(1884—1940),我国著名音乐教育家、作曲家、音乐理论家。我国近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奠基者、专业音乐创作的先行者和音乐理论的探索者。 萧友梅字思鹤,又字雪朋,广东香山人。幼年时随全家移居澳门,曾与孙中山先生为邻,受革命思想熏陶,又受邻近的葡萄牙传教士奏乐的影响,而对音乐产生了兴趣。1900年,中学入广州时敏学堂,攻读新学课程。1902年赴日本留学,人东京高等师范学校附中,并在东京帝国学校选习钢琴、声乐。1906年人东京帝国大学攻读教育学,继续在音乐学校学习钢琴,在这期间,他经孙中山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常掩护中山先生和廖仲恺等在日本的革命活动。1909年,萧友梅毕业回国,先后被任命为清政府奏派学部视学官、民国临时政府总统府秘书、广东省教育司学校科科长。
周枫先生长期以业始终以饱满的热情、认真负责的精神致力于西洋歌剧、歌剧中的咏叹调以及艺术歌曲等唱词的条配工作,对我国声乐教育和演唱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十分有益的作用,他和朱小强译编的五本《外国歌剧选曲集》,已成为声乐师生们案头琴上常见甚至是的乐谱,其影响极为深广。 近,周枫先生又在这一套用于独唱的《外国歌剧选曲集》广获好评的基础上,再接再厉地将西洋经典歌剧中的约五十首重唱曲也翻译了出来,并精心地使译词与音乐旋律相适应,做到可以上口演唱。 在他的歌剧选曲集付梓问世时,我就曾说过“这实在是歌剧演员、声乐师生的一个福音!”今天,当我们同他的《外国歌剧重唱经典》(共分三集,女高音与男高音二重唱一集;不同声部组合的二重唱一集;包括三重唱、四重唱、五重唱、六重唱、女高唱在内的多声部唱曲一集
为了唱好歌曲,应充分理解歌词,这是不言而喻的。 本书收集了250首西洋歌剧咏叹调的原文歌词(对 1985年中央音乐学院教材科印发的字对字译词作了增 补)并把它们译成中文。为演唱西洋歌剧咏叹调但对意、 德、法语又甚精通的专业和业余歌唱者,在掌握和理解 歌词内容方面提供了方便。 由于汉语语法与外语语法相去甚远,了解了每 个字的意思常常也不能弄懂全句词意,因此译文部分采 用两行的方式进行解释:行是每个外语单字的意 思,第二行括号内的句子才是整句歌词的内容。这样便 于歌唱者在歌唱时既了解每个单字的意思,又理解了全 句歌词的内容。 方括号[-]是表示外语中常用而汉语中应略去的 冠词、代词、连接词、加强语气词等。 目录的排列方法是:项:作曲家姓氏的首 字字母。 第二项:歌剧名的首字字母(不计首字冠词)。
欧洲古典音乐从启蒙、诞生、发展至今已经走过了三百多年的历史,为人类留下了不可估量的精神财富。那些经久不衰、脍炙人口的优美旋律,至今仍在世界各地流传,但是这些宝贵的音乐文化传入中国却不过百年。近年来,随着文化的繁荣,欧洲古典音乐逐步进入到中国市场。一方面,国内对于高雅艺术的普及做了大量工作,另一方面,人们所接触到的优秀音乐作品仍十分有限。鉴于没有充足的乐谱资料,使得大家没有办法接触到更多的作品,高雅音乐因此曲高和寡,不能普遍深入到广大音乐爱好者的心中。为此,我有志于将更多欧洲古典音乐的优秀作品介绍到中国,让国人真正了解欧洲古典音乐的精髓,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从l990年到奥地利维也纳音乐学院留学至今已二十多年,其间我搜集整理了大量的欧洲古典音乐作品,包括歌剧、交响乐
亨德尔是18世纪著名的英籍德国作曲家,1685年2月23日出生在德国的哈勒,1726年加入英国籍,1759年4月14日在伦敦去世。他一生共创作了46部歌剧(其中有些是历史剧,还有一些是神话题材的作品),30余部清唱剧(26部英语清唱剧,2部意大利清唱剧,2部受难清唱剧),约40首奏鸣曲(一半是独奏奏鸣曲,一半是三重奏奏鸣曲),36首协奏曲(18首键盘协奏曲,12首大协奏曲,6首木管与弦乐队的协奏曲)和100余首康塔塔(大部分是世俗题材)以及一些管弦乐作品及乐队组曲(如《皇家水上音乐》、《皇家焰火音乐》)。 亨德尔是巴洛克时期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也是这一时期英国古典音乐的代表人物,他的戏剧音乐创作对海顿、贝多芬、门德尔松等人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同时,他是一位伟大的戏剧音乐作曲家,是巴洛克时期意大利歌剧的作曲大师,也是清唱剧
本书以西洋歌剧史为线索,介绍歌剧经典版本,具有工具书性质。内容包括唱片封套、剧照、演出海报、歌剧院建筑及音乐家介绍等。 本书收录的100部歌剧远远不能涵盖西方歌剧史的全部,它只是一鳞半爪地向大家展示了西方歌剧漫长的400年中的一些主要的部分,也就是为人熟知的那些经过历史冲刷后得以留下的经典歌剧,当然绝不止这100部。而西方舞台曾经上演过数以万计的歌剧,现在经常上演的也不过只有区区的几十部而已,而在国内则更是少而又少。 对于歌剧的各种版本来说,也是这样,只有*你的版本。而所谓的权威版本也是相对的,音乐是随着每个人的不同的理解而显示它的意义。但为了便于刚接触歌剧的音乐爱好者在选购时的方便,在书中尽量挑选了一些得到公认的优秀的录音版本,仅供参考选择。
周枫先生长期以业始终以饱满的热情、认真负责的精神致力于西洋歌剧、歌剧中的咏叹调以及艺术歌曲等唱词的条配工作,对我国声乐教育和演唱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十分分有益的作用,他和朱小强译编的五本《外国歌剧选曲集》,已成为声乐师生们案头琴上常见甚至是的乐谱,其影响极为深广。 近,周枫先生又在这一套用于独唱的《外国歌剧选曲集》广获好评的基础上,再接再励地将西洋经典歌剧中的约五十首重唱曲也翻译了出来,并精心地使译词与音乐旋律相适应,做到可以上口的演唱。
紧密围绕意大利歌剧和美声唱法之主题,全方位、多视角地探讨和诠释歌剧起源之人文历史背景、主要发展阶段,以及歌剧与美声的关系、对美声教学的影响。以科学求实的态度和精神,创新发展的眼光和思维,通过理论建设促进艺术实践,使声乐教学更加贴近现今社会之需求,迎合国际声乐艺术发展之潮流。
这本集子里收有61首咏叹调,其内容多姿多彩,各有特色。其中《梅菲斯特费勒》中浮士德的终场独白《死亡将来临》和《穿过田野》在国内尚属首次出版。此为钢琴伴奏谱。
我们借鉴了国外较实用的同类图书的一些做法,这主要是指在本书编写过程中,国外才出版的英文版《新企鹅歌剧指南》,本书编选剧目的原则、范围大体与其相同。容量也相仿。更有必要说明一下王沛纶的《歌剧辞典》实际上是本书的先行者,我们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继承该书宗旨,希图为中国读者提供一部相对比较权威的歌剧工具书。因为,只有如此,才可能有利于从具象出发来完整回答“歌剧到底是什么”这个根本问题。因此,它既是普及读物,也是可供专业人员深入了解事物本质的媒介。中国歌剧事业要走自己的健康发展道路,避免“唯西方样式”,似乎从理论到实践都应该完整把握好这个问题。 至于这样的宗旨、意图果真能否实现,凭靠编者单薄之力碍难完成,还望以此为基础或契机,大家一起努力,使这样的劳作成果能在日后臻于完善,成为一
本系列由四位意大利音乐家、教育家独创的视频互动教学方式创作,随书所配DVD内容为书中歌剧选段的指挥视频,并在宣叙调、自由速度等难以掌握速度的段落,指挥家均会通过指挥从而让演唱者准确控制节奏速度,在大段停止音乐后依然能准确配合乐队演唱。选曲均来自名家名作,它不但是新式的教学手段,更是对当今国内音乐院校中歌剧教学方式的革新。 本套丛书从意大利卡莱西出版社引进,内容为马西莫 斯卡品、阿尔曼 阿兹蒙、伊赛娜尔塔 德 那波利和亚历山德罗 凡蒂尼四人共同研发的 我的私家指挥 教学体系。该体系由视频指挥家指挥演唱,同时制作了同步动态乐谱与字幕,从而使歌剧中*难把握的自由节奏段落和宣叙调段落具备了可控性,演唱者可以根据指挥的指挥动作和演唱提示准确进入伴奏,实现精确的歌剧演唱。
本书是西方歌剧研究中一部极其重要的经典名著。作者结合运用戏剧批评、历史研究和音乐分析等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不但触及歌剧的深层美学理论,而且涉及非常具体的戏剧与音乐课题。书中所论及的剧目,均是西方歌剧史中*代表性的 重头戏 作品。作者通过自己锋利的笔触,对这些经典歌剧进行多方位的解剖和多向度的解释,从而扩展了读者的历史视野,引导读者以全新视角重新认识熟悉的艺术作品,并启发读者思考歌剧这种特殊艺术品种的精髓真谛。此书1956年在美国初版发行,随即被学术界、音乐界公认是歌剧研究中的一部里程碑著作,多年来在西方国家畅销不衰,迄今已被译成法、意、葡、日等多种文字,成为歌剧研究文献中被征引次数*多的论著之一。
18世纪意大利正歌剧咏叹调旋律优美、动人,既适于初学者声音训练,又适于歌唱家展示其优美的音色、绝妙的气息控制力以及深厚的音乐素养,因此既是每位声乐学生的必修曲目,也是许多歌唱家喜爱的音乐会保留曲目。但是由于歌剧史上一直的偏见——一些理论家和作曲家认为这个时期的歌剧仅仅是歌唱家炫技工具,是歌剧*黑暗的时代——而对这个时期的歌剧及咏叹调研究甚少,这种状况不仅对于歌剧本身及歌剧史的认识有失公允,而且对演唱者的学习和表演极为不利。笔者希望这部著作能够为改善这种状况尽绵薄之力。 18世纪的意大利正歌剧是在社会政治、文化生活的要求下,在新古典主义文学思潮和阿卡狄亚学会的推动下,在音乐人才和文学人才聚集的作用下兴盛起来的。在这些条件中成长起来的正歌剧具有严肃的情节、高贵的历史题材和以咏叹调为中心
《中国歌剧音乐剧通史(中国歌剧音乐剧唱段精粹通俗唱法卷)》为安徽文艺出版社国家出版基金重点项目“中国歌剧音乐剧通史”之一种,作者以优中选优、精益求精的原则,在《芳草心》《山野里的游戏》《未来组合》《中国蝴蝶》《白莲》《玉鸟兵站》《香格里拉》《五姑娘》《再别康桥》《小河淌水》等剧的精彩唱段中选取音乐性和艺术性高超、可听性强、在群众中流传广泛的经典唱段,编成此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