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指四大古典悲剧与喜剧。包括四大古典悲剧、四大古典喜剧,其中图文并茂,图解图注,形象直观,赏心悦目,彩色制作,丰富多彩,设计精美,格调高雅,非常适合广大读者阅读和珍藏,也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装备和陈列。
本书本着“从民众中来,到民众中去”的艺术思路,汇集了自2010年以来河南社区教育研究中心和周山村村民共同创作、共同编排、共同演绎的多部剧本、顺口溜、对口词,既展示了民众中蕴含的智慧和能力,也体现了周山村在消除性别歧视、修订村规民约等方面取得的成果,为助力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本书分山东梆子、莱芜梆子、柳子戏、五音戏、柳琴戏、地方戏剧等七个部分,内容包括:山陕梆子流传到山东、徽戏进山东变梆子腔、自由变化的戏曲艺术、时殿元改革产生新剧等。
《梨园百戏》的作者,都是在各领域卓有成就的知名学者,他们考证严密,史料丰富,内容通俗,文笔生动。可以说,这是一套极具文史性、文学性、知识性、故事性的读物。
《二人转戏俗研究》运用戏剧戏曲学与民俗学的理论和知识,以文献资料与田野调查互相印证的方法,以二人转的戏俗为研究对象,对二人转的戏俗进行了搜集、整理与研究。从行业习俗、演出习俗、民俗与演出三个方面整理考察了二人转的演出习俗与行业习俗,并在此基础上以二人转的戏俗为例探讨了戏曲的戏俗具有的特征、功能以及其对戏曲本体特征的影响,以期分析戏俗这种特殊民俗事项,从戏曲戏俗的视角上理解戏曲本体特征的形成以及民间戏曲保持自身活力的原因之所在。
本书从赵本山现象入手, 通过对赵本山现象变化发展的梳理和阐释, 探索现象背后的政治、经济、文化力量的多重交错, 由此观照一系列大众文化现象群, 在诸多现象群的对话和参照中审视中国当代社会的文化景观。
本书分昆曲、沪剧、滑稽戏、锡剧、苏剧等七个部分,内容包括:魏良辅改昆山腔为昆曲、明代昆曲名家名作迭出、清代昆曲登上艺术巅峰、上海花鼓戏改名为本滩等。
皮影戏以其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富于乡土风情的曲调和出神入化的表演而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不仅在我国的文化宝库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而且被公认为电影的始祖。
本书主要指中国戏曲历史与文化。包括宋元南戏(名剧《荆钗记》 《白兔记》 《拜月亭记》 《杀狗记》 《张协状元》 《定宦门孔子弟错立身》 《小孙屠》 《金钗记》 《赵氏孤儿》 《破窑记》 《牧羊记》 东窗记》 《黄孝子记》 《苏秦衣锦还乡记》 《冯京三元记》 《琵瑟记》) 元代杂剧[名剧(元杂剧)(四大悲剧故事: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四大爱情剧: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这套书写的都是当下京剧舞台上最知名的红角,还有那些最能代表他们艺术水平与成就的好戏。角是好角,戏是好戏,好角之所以成为好角,是因为他们演的好戏,打动了舞台下无数观众;好戏之所以成为好戏,很大程度,是由于好角的演绎。好角让好戏熠熠生辉,好戏激发出好角身体与心灵的潜力。于是,把好角和他们演的好戏融为一体,如此好角会在观众记忆中变得更加具象、鲜活、生动。写的是好角好戏,就想找个曲牌作为丛书的名称。这些好角都是他们所在行当中的翘楚,这套书的设计与文字又那么精巧可人,于是决定选用折桂令。
1990年,为了弘扬民族文化、振兴京剧艺术,文化部举行了纪念徽班进京二百周年盛大演出活动。各地京剧院团纷纷进京献艺,一时间你方唱罢我登场,首都戏曲舞台上可谓名角荟萃、流派纷呈、争奇斗艳、蔚为大观。值此之际,中国戏剧出版社也出版了一套“戏曲流派艺术研究丛书”,旨在对京剧流派表演艺术进行评价和总结。正如丛书的出版前言所说:“我国戏曲艺术的发展历史培育了艺 术流派,反之,艺术流派的竟芳争妍和春华秋实,又丰富和充实了戏曲艺术的宝库。因此,从各种各类艺术流派的研究入手,将会是继承戏曲的传统艺术经验,总结表演艺术体系,探索戏曲美学的有效途径之一。” 正基于以上宗旨,中国戏剧出版社推出了谭鑫培、杨小楼、马连良、余叔岩、周信芳、王瑶卿、梅兰芳、程砚秋、侯喜瑞、裘盛荣、萧长华等人的艺术评论集。
本书分川剧、四川灯戏、地方戏剧三部分,内容包括:唐宋蜀戏演化为川杂剧、戏曲改良兴起时装戏、舞台绝活展现川剧神韵、巴蜀文化与川剧脸谱、极具特色的四川地方灯戏等。
《余叔岩十八张半唱腔浅析》由舒同林编著,包含两部分:一为唱腔基础知识,包含板式、上口字、尖团字、回呼、辙口与归韵收音、擞音与嗽音、立音、脑后音、提溜音、垫字、耍板、回声与三级韵等。二为余氏唱腔浅析,含经典唱段十五个,附简谱,对唱腔特点和技巧作了全面的释读。
本书分粤剧、潮剧、正字戏、雷剧、白字戏等七个部分,内容包括:元末明初粤剧开始萌芽、八和会馆象征粤剧定型、群星争艳的粤剧大舞台、凤凰山对歌形成潮州唱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