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盛戎:京剧表演艺术家,净角演员,裘派艺术的创始人。原名裘振芳,北京人,生于1915年,病逝于1971年,岁未过花甲。1952年获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演员一等奖。擅演剧目有《姚期》、《将相和》、《杜鹃山》等。《群英会》、《铡美案》已拍成影片。本书收录的就是裘盛戎的亲朋好友们对他的表演艺术的评论文以及对他的怀念文,分六部分编辑。
中国的音乐剧并不只是简单地追逐世界音乐剧的大潮,中国需要音乐剧,音乐剧的发展也需要中国。这有经济的、物质的缘由,更有文化精神的缘由。音乐剧如虹气势的根源,仍然可从文化成分的层面去寻找,我们基本赞同《爱乐》主笔贾晓伟对音乐剧的诠释:“我个人觉得音乐剧是欧洲古典歌剧的现代变种,是古典音乐与流行文化嫁接出来的果实,果核仍是欧洲文化的底子。也可以说,音乐剧的大获成功是变形的欧洲文化在现代浪潮中的一次突围。这种音乐形式集歌唱、舞蹈、舞美于一身,大显奢华。”就是说音乐剧具有浓厚的西方古典音乐的底蕴,又有应变外部条件的开放特质。既可保留传统的优雅,又可吸纳新生的音乐、舞蹈、舞美的元素,还可以包装得非常秀(show),做得非常官能。所以,我们几乎可以预见,假以时日,音乐剧将在中国尤其是京、沪、穗
毫无疑问,音乐剧是20世纪最重要且发展最快的文化成果之一。音乐剧经历整整一个世纪的演变和发展,渐趋成熟,目前已经成为活力、最为兴旺的娱乐和文化产业。 音乐剧在我国还是处于探索和初创的阶段。我们对西方音乐剧的了解和认识还仅仅是些皮毛。虽然有关的论著和参考书也出版过一些,但舞台演出的实录(VCD或DVD)我们却见得很少。至于,作为音乐剧的灵魂——音乐,我们这方面的出版物几乎为零。有鉴于此,我们编译了这本《欧美音乐剧名曲选萃》,从27部经典名剧中精选出40首经典唱段,并且译配成中文,同时还对每部音乐剧的作者、创作过程、剧情以及获奖情况等做了简要的文字介绍。这本《选萃》既可供音乐剧工作者借鉴和参考,也可供歌唱者用原文或用中文演唱,更有助于广大音乐爱好者对音乐剧的理解和欣赏。
音乐剧是朝阳艺术,这是大家都认可的事实。自从20世纪80年代初音乐剧这轮旭日在我们这个东方古国地平线上喷薄而出、冉冉升起,至今已经20多个年头了。中国音乐剧艺术从无到有,音乐剧从业者队伍从小到大,音乐剧场由冷转热,使业内同行与广大观众渐渐感受到它的温暖、热情和微型机勃勃的朝阳气息。 收入本集中的文字,相当一部分剧目评论,主要是创作评论,大多是观看某部剧目首场演出之后报刊编辑部之约而写的急就章,也有一些是根据参加剧组召开剧目创演座谈会的发言而写的。 本文集,在程度上记录了作者为音乐剧疯狂的心中历程。
这本书就如何展开音乐剧制作的全过程,提供了“按步就班”的指导意见。重点关注如何有效地组织与精心计划,并辅助配有一系列图表介绍。作者马修·怀特讲述了制作一部音乐剧需要的所有要素,包括:选择合适的剧目、预算和日期、面试选角、排练与演出。他还另辟章节,介绍了布景设计、服装设计、灯光设计,以及宣传和营销。
李渔原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徒,后改名渔,字笠鸿,又号笠翁。祖籍浙江兰溪,生长于江苏如皋,出身于药商家庭。明末几次应乡试均落第后,曾经隐居。清初移居杭州,与当时名流俊彦来往密切,后来又自主戏班,足迹遍及大江南北,成为广有资财的戏班老板。迁居金陵(今江苏南京)后,还开了书铺,刊行了不少著作。 李渔是一个别具特色的人物,他是文学家、艺术家、发明家、美食家,也是剧团老板兼艺术总监,还是建筑师、园艺师、出版社老板。那时候的文人多自矜身份,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但是李渔不一样,他尝试了多种职业,可以说是按照自己的愿望度过了一生,这种敢想敢做的生活方式,与我们现代人很相似。 《闲情偶寄》是李渔最为著名的作品。这部作品包括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八部,论及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昆曲的形成与发展;昆曲文学;昆剧的舞台艺术;昆曲文化;昆剧理论、文献与昆曲研究;昆曲大事记(1349-2009)。
本书共分为七个部分,主要介绍了山东梆子、莱芜梆子、柳子戏、五音戏、柳琴戏、吕剧等山东地区最具特色的曲艺形式。具体内容包括:徽戏进山东变梆子腔、民间小令演变成新剧种、十万班入山东枣梆、古老高腔剧种蓝关戏等。
《京剧入门与鉴赏》就是一本全面介绍京剧知识的入门书,从京剧发展史、京剧剧目、京剧行当、京剧音乐、京剧舞台美术、梨园佳话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我国的戏剧艺术源远流长,波涌浪翻,高潮迭起。其中,元杂剧的辉煌、明清传奇的鼎盛、以京剧为代表的花部地方戏的五彩缤纷,则分别代表着中国戏剧目前的三个黄金时期。京剧艺术博大精深,浩瀚无涯,令人叹为观止。京剧艺苑姹紫嫣红,辉煌灿烂,叫人眼花缭乱。
本书介绍了中国古代戏曲艺术,具体包括先秦时代、秦汉时代、宋金杂剧、宋元南戏、恢弘元曲、明代戏曲、清代戏曲等。
王国维不仅在古史地、古文字上是一代大师,在中国戏曲史研究上也卓有贡献,本书即是他这方面的代表作。中国戏剧艺术在元代达到了高度的繁荣,但却因以往学者的轻视而晦暗不显。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在这方面作了开创性的工作,它全面考察,追根溯源,回答了中国戏剧艺术的特征,中国戏剧的起源和形成、中国戏曲文学的成就等带根本性的问题,使元曲这一瑰宝重放异彩,并为今后的戏剧史研究指明了道路。
《皖江文化与中国现代化丛书》涵盖了文学、历史、哲学、艺术、宗教、经济、教育、文化、学术史等诸多学科门类,囊括了安庆历史文化的方方面面。它们既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教材,也是宣传安庆的一项文化工程。《安庆戏剧文化》(作者王平)是该系列之一,包括了安庆戏剧与民俗文化及民歌谣曲、扬州徽班与徽班进京等内容。
本书介绍了中国电影的起源和发展,内容包括:电影传入中国的初始形态、中国电影的初试啼声、欧美电影——学习的模板、初始的模仿与选择、国产电影运动、中国早期类型电影、中国电影明星制度的初步完备等。
本书介绍了京剧的始末根由、京剧的生旦净丑、京剧的华冠丽服、京剧的表演程式、京剧的舞台表演、京剧的淡妆浓抹、京剧的一代宗师等内容。
本书分为戏曲鼻祖——秦腔、三秦奇葩——碗碗腔、陕西曲子——眉户戏、戏苑拾英——地方戏剧共四部分,具体内容包括:秦腔发展逐渐趋于成熟、碗碗腔形成与发展历程、民间歌曲演变成眉户戏等。
本书主要内括:晏婴论乐、《乐记》世界部音乐理论、俗乐舞兴起、戏流行、豪门重乐·舞蹈成为独立表演艺术、琴的艺术成熟等。
本书分安顺地戏、布依戏、滇剧、傣剧、贵州侗戏等六个部分,内容包括:富含纳吉含义的祭祀、宗教色彩浓厚的脸子、博采众长形成的布依戏、丰富多彩的布依戏剧目等。
本书分昆曲、沪剧、滑稽戏、锡剧、苏剧等七个部分,内容包括:魏良辅改昆山腔为昆曲、明代昆曲名家名作迭出、清代昆曲登上艺术巅峰、上海花鼓戏改名为本滩等。
本书是一本普及黄梅戏特色艺术文化的实用图谱书籍。具体内容包括黄梅戏概况, 新中国建立前后黄梅戏教育教学图谱, 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改革开放伊始黄梅戏教育教学图谱, 改革开放至20世纪末黄梅戏教育教学图谱, 新世纪至今的黄梅戏教育教学图谱等。
本书分川剧、四川灯戏、地方戏剧三部分,内容包括:唐宋蜀戏演化为川杂剧、戏曲改良兴起时装戏、舞台绝活展现川剧神韵、巴蜀文化与川剧脸谱、极具特色的四川地方灯戏等。
本书分山东梆子、莱芜梆子、柳子戏、五音戏、柳琴戏、地方戏剧等七个部分,内容包括:山陕梆子流传到山东、徽戏进山东变梆子腔、自由变化的戏曲艺术、时殿元改革产生新剧等。
本书分粤剧、潮剧、正字戏、雷剧、白字戏等七个部分,内容包括:元末明初粤剧开始萌芽、八和会馆象征粤剧定型、群星争艳的粤剧大舞台、凤凰山对歌形成潮州唱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