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来北平戏剧史材》的内容可以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记录光绪八年(1882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间演出情况的“戏簿”,收录了这二十九年间京城各戏班的部分节目单,虽然编排略嫌杂乱,但却是当时的第一手资料。第二部分是周明泰自辑的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至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间各戏园演出的戏单,以演出时间排序,并注明演员姓名,较前一部分记录更有条理。这两部分合起来,可视为一部贯穿五十年的京剧演出史,是戏曲史研究者所急需的一手史料。更为重要的是,《五十年来北平戏剧史材》的内容虽以记录当时的演出剧目为主,但从这些记录中,能够看出当时戏班的结构、组织演出的方式、戏园的强弱盛衰、演员受市场欢迎的程度、名角和二路的搭配等等。辅以编者自制的统计表和索引,对于研究晚清民国时期北京梨园的演出情况,具
本书共收录有谣曲16篇,采用中日对照的形式。其中既有申非译本中已有收录的曲目,如《高砂》《熊野》《隅田川》《砧》《道成寺》,也有对从未在中国译介过的谣曲的尝试;既有《东方朔》《杨贵妃》等中国读者可能更感兴趣的唐事能(中国题材的能),也有《砧》这样、主人公虽非唐人、其背后却隐藏着《汉书》中的苏武故事和捣衣的汉诗素材的能,更多的还是讲述日本本土故事的曲目。六名译者在秉承“接近原文原作”的统一原则的前提下,在译法和文风上又各有千秋。对读者来说,无论是对同一谣曲的前后两个版本的对照、还是在不同译者间的比较,或是对谣曲本身的单纯鉴赏与了解,本书都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素材。
这部“综论”共二十个单元可以分成四个版块:第一版块由第一单元至第四单元构成,从舞种的视角选择了近七十年来堪称“佳作”的舞剧四十部。需要说明的是,在所列舞种作品的选择中或许有“遗珠”之憾,但已选的作品却
本书收录了《谈历史剧创作》《周长赋的创作视野》《锲而不舍的周长赋》《新时期以来福建戏曲创作研究》《武夷剧作社剧作家群研究》《周长赋的艺术心跳》等文章。
北京是京剧的龙兴之地。本书经专家学者多次论证,最终确定以徽剧、汉剧、昆曲、秦腔、蒲州梆子为代表剧种。
本书是学界关于“新潮演剧”的研究成果的展示,从话剧发展史的角度关照“新潮演剧”的特征与实效(包括时效)。“新潮演剧”对于反映时事很好迫切,时效性不错,这是其积极的方面。然而,出之操切便难以从容准备;过于执着“事件的真实”,便容易忽略“艺术的真实”。总而言之,此类作品报道时事、传播理念的成分高于艺术创作。但在中国话剧发展目前,“新潮演剧”的出现有其必然性,而且对当下话剧发展方向产生了很大影响。
作为一种文化传播形式,京剧唱片的社会化功能,自始至终都是与舞台、与所处时代媒体之间的互为建构关系中得以体现的。本书在泛文本层面,将那些老唱片的灌制过程纳入到社会文化背景之中,去考察和分析一些有代表性的老唱片的“诞生”过程中,作为变量的、唱片之外的各种因素,如何影响了声音的最终形成。这其中既包括声音的内容、剧目的选择、演唱者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风格流变,以及唱片公司基于受众的消费定位,等等,是一部基于唱片的近代京剧声音史。
《纸上戏声:山西省话剧院节目单集(1949-2017)》收录了自解放以来山西省话剧院出品的130余部原创话剧说明书,是一本内容丰富而又十分珍贵的剧院史料。 剧目说明书作为剧院对外宣传的“窗口”,通过其画面艺术形象以及文字介绍生动地反映了剧目的故事情节,以其精美的画面,艺术的语言,对观众的思想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其作用和效果不言而喻。有许多说明书画面设计达到了完美、和谐、生动、感人的高度,记录着剧院历代演职人员的心血。
《青阳腔研究》旨在从戏曲学与民俗学的角度,全面论述明代青阳腔的发生、发展与流变过程,就青阳腔研究史、青阳腔滚调唱腔、青阳腔与其他同代声腔的关系、青阳腔源与流、青阳腔在当代的“非遗”情况等问题展开全面的研究。
本书是一部图文书, 整部作品分门别类地介绍了京剧脸谱的形成、京剧脸谱的勾画顺序及勾画技巧、京剧脸谱的格式、京剧脸谱的民族特色、京剧脸谱的色彩、京剧脸谱的扇面艺术等内容, 全面地介绍了京剧脸谱的艺术特色和发展历程, 图文并茂, 对于喜欢京剧艺术的读者来说, 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入门读物。
昆曲的诞生是中华文化目前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自明中后期登上历史舞台,昆曲就成为中国人艺术生活与精神投射的重要载体,并为后来不断涌现的各种地方戏曲,包括国粹京剧提供了参照、描摹的范本,被称为“百戏之母”,影响力一直绵延至今,成就了在世界历目前都极其罕见的璀璨、恢弘的文化景观! 电影文学剧本《玉园梦》是一幅展现昆曲诞生过程的长卷。描述了平民曲家魏良辅几乎凭借一己之力、耗费毕生心力创制出昆曲的全过程。
《戏曲丛谭 曲艺论丛》收入的华连圃著的《戏曲丛谭》系统讲解戏曲产生发展的源流,对汉乐府、南北朝百戏、唐大曲的繁盛、宋杂剧、金弹词等逐一展开论述,对元以后戏曲成熟之后的体制、声律、宫调、脚色等做了条分缕析的阐释,南北曲的发展、基本作法和度曲法及曲家和流派。《曲艺论丛》是傅惜华先生的曲艺研究论文集。
本选集共选录了我学习昆曲音乐以及与昆曲音乐有关的其他曲牌音乐学术性论文16篇,内容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昆曲音乐研究。这是我近8年学习、研究昆曲音乐的前期性阶段成果。 第二部分:它类曲牌音乐研究。
本书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周先生最有代表性的两部戏剧史专著,也最能代表他的戏剧观。主要内容包括;中国戏剧的胚胎、中国戏剧的形成、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代传奇、清代戏剧的转变、皮黄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