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由国家大剧院歌剧制作人写给大家的歌剧答案之书,是从文本到剧场,兼具学术与实践双重视野的难得之作。 本书面向可能走进歌剧院的每一个读者,以作者本人丰富的歌剧观演、制作经验为基础,以戏剧 情境 理论为依托,以瓦格纳的经典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为对象,解答 什么是歌剧 、 当我们观看歌剧时,我们看什么 、 瓦格纳的 乐剧 创举何如 等话题,力求从理论和经验两个层面越过屏障,为读者畅通欣赏歌剧、理解歌剧的路径,进而带我们领略这一综合性剧场艺术经久不衰的魅力。
本书考察了20世纪上半叶现代舞的发展历程。从*代现代舞者玛莎 格雷厄姆到50年代的阿尔文 艾利,作者清晰地展示了现代舞是如何诞生、发展以及确立其在现代艺术中的地位的。现代舞发端于20世纪初,*初的参与主体是白人女性(大部分为犹太人)、男同性恋者和非洲裔美国人,他们是20世纪初美国社会的边缘人群。正是这一因素决定了:从诞生之初,现代舞的艺术诉求和表达方式就与社会和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代舞者用身体发表着对于性别歧视、种族歧视以及各种社会偏见的强烈抗议 从 艺术为谁服务?艺术的社会功能是什么? 到 怎样通过舞蹈来表现美国和美国人?身为一名美国人意味着什么? 二战 之后,随着美国社会的繁荣发展,现代舞的政治诉求逐渐让位于纯粹的美学原则,并放下对抗性的姿态,与百老汇舞蹈和芭蕾舞等艺术类型进行了融合。
身体是一种文化,舞蹈身体更是升华的文化。中国当代舞蹈不仅承载着中国舞蹈文化的传承,也有着世界语境下的对话诉求。在这两方面,当代舞蹈在链接传统与未来,本土与他者的过程中,都有着与众不同的转化与创新。尤其是在国际语境下的交流中,各舞种的内涵和外延都有着明显的差异。如何解读中国当代舞蹈,如何突破固有观念下的理解,这对自身发展和对话都是有一定意义的。无论是中国当代审美需求中,还是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架下,中国当代舞蹈都更加凸显中国逻辑,体现出文化自信、理论自信,实现中华民族舞蹈文化的复兴,从而与中华民族文化伟大复兴共振。
《法国歌剧咏叹调选集(女高音)》分为上、下两册。本书为下册,这套谱子的特色是字对字的翻译,字对字的翻译对大家理解作品、学习作品、包括欣赏作品、演唱作品都有极大帮助。以往 出版的一些法国咏叹调集存在种种不够规范的地方,一个严重的就是单词的字节和音符以及节奏对应不准确。在法语单词和音符对应错误的时候,会带来很多问题, 影响学生的学习。作者挑选的版本都是 准确。本书是面向音乐院校专业学生、师范院校音乐专业以及艺术考生的声乐教材,所选曲目共有14首,选自18部法国歌剧,都是法国歌剧中高度艺术性、音乐会常用的歌剧咏叹调。
本书分为内外两编, 内编为“古典的晨钟: 李渔戏曲剧作舞台艺术研究”, 外编为“深远的回响: 李渔剧论百年研究检讨 (1901-2000) ”, 立足于戏剧学本体研究, 坚定和牢固地立足于剧本之上, 超越以往多单纯以戏曲唱词为主体进行研究的常例, 更加注重舞台呈现及剧作技巧的梳理, 进而拓展到李渔剧作中体现出的表导演艺术设计、舞台美术设计、剧场综合性建构等维度, 从中国古典戏剧作家作品的“舞台性”研究视阈, 进一步发掘李渔戏曲创作实践和理论的戏剧学和文学意义。
本书共收录10个剧本,由上海市剧本创作中心选编,这10个剧分别为《暖·光》《大江北望》《路遥的世界》《义勇军进行曲》《同舟》《好八连》《千里江山图(上)》《鹿鸣》《东海波臣》《假如我不是嵇康》。剧种涉及话剧、歌剧、沪剧、越剧、评弹、京剧和昆剧等多种样式。剧本顺应了上海文化建设中“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的主题与旋律,题材丰富,涉及古今中外、历史现实,它们是上海舞台艺术剧本创作的缩影,代表着上海剧本创作的新成果与新水平,也反映了近年来上海剧本创作的艺术水准和思想水准。
毫无疑问,音乐剧是20世纪最重要且发展最快的文化成果之一。音乐剧经历整整一个世纪的演变和发展,渐趋成熟,目前已经成为最具活力、最为兴旺的娱乐和文化产业。 音乐剧在我国还是处于探索和初创的阶段。我们对西方音乐剧的了解和认识还仅仅是些皮毛。虽然有关的论著和参考书也出版过一些,但舞台演出的实录(VCD或DVD)我们却见得很少。至于,作为音乐剧的灵魂——音乐,我们这方面的出版物几乎为零。有鉴于此,我们编译了这本《欧美音乐剧名曲选萃》,从27部经典名剧中精选出40首经典唱段,并且译配成中文,同时还对每部音乐剧的作者、创作过程、剧情以及获奖情况等做了简要的文字介绍。这本《选萃》既可供音乐剧工作者借鉴和参考,也可供歌唱者用原文或用中文演唱,更有助于广大音乐爱好者对音乐剧的理解和欣赏。
本书是研究西安易俗社从建立到发展的专著。易俗社是民国时期陕西地方知识分子的,由陕西军政、教育、文化等各界知识精英共同创建的秦腔改良剧社。西安易俗社在秦腔剧目创作、舞台表演、秦腔受众传播及社会影响等方面成绩斐然。与传统秦腔江湖班社相比,易俗社全新的办社理念和开创性的秦腔艺术生产模式,引领了西北地区秦腔艺术发展潮流,促进了秦腔现代性的确立。本书总结民国时期易俗社秦腔艺术生产经验,揭示易俗社秦腔艺术生产规律,对于当下的传统戏曲发展变革具有鲜明启示意义。本书具有很高的出版价值。
《龙凤呈祥》《红鬃烈马》……本书选取京剧中具有示范意义的戏曲故事,每个故事配以经典舞台剧照作为插图,两种不同语种呈现,翻译时尽量保留中国韵味,表述方式上也更加统一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