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包括:“一曲琵琶词,百年《秦香莲》——谈京剧《秦香莲》”“浅谈京剧《秦香莲》的表演”“谈京剧《秦香莲》的服饰造型艺术”“京剧《秦香莲》的人文内涵”等。
本书考察了20世纪上半叶现代舞的发展历程。从*代现代舞者玛莎 格雷厄姆到50年代的阿尔文 艾利,作者清晰地展示了现代舞是如何诞生、发展以及确立其在现代艺术中的地位的。现代舞发端于20世纪初,*初的参与主体是白人女性(大部分为犹太人)、男同性恋者和非洲裔美国人,他们是20世纪初美国社会的边缘人群。正是这一因素决定了:从诞生之初,现代舞的艺术诉求和表达方式就与社会和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代舞者用身体发表着对于性别歧视、种族歧视以及各种社会偏见的强烈抗议 从 艺术为谁服务?艺术的社会功能是什么? 到 怎样通过舞蹈来表现美国和美国人?身为一名美国人意味着什么? 二战 之后,随着美国社会的繁荣发展,现代舞的政治诉求逐渐让位于纯粹的美学原则,并放下对抗性的姿态,与百老汇舞蹈和芭蕾舞等艺术类型进行了融合。
本书共收录有谣曲16篇,采用中日对照的形式。其中既有申非译本中已有收录的曲目,如《高砂》《熊野》《隅田川》《砧》《道成寺》,也有对从未在中国译介过的谣曲的尝试;既有《东方朔》《杨贵妃》等中国读者可能更感兴趣的唐事能(中国题材的能),也有《砧》这样、主人公虽非唐人、其背后却隐藏着《汉书》中的苏武故事和捣衣的汉诗素材的能,更多的还是讲述日本本土故事的曲目。六名译者在秉承“接近原文原作”的统一原则的前提下,在译法和文风上又各有千秋。对读者来说,无论是对同一谣曲的前后两个版本的对照、还是在不同译者间的比较,或是对谣曲本身的单纯鉴赏与了解,本书都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素材。
本书是一本以全新的视角解读儿童舞台化妆,以最完美的舞台效果呈现为目标,用简单易懂的方法结合各种自制模板的实用化妆造型教程。内容分为基础篇和演出篇两个部分。基础篇中详细介绍了儿童舞台演出中化妆常
本书是一本以全新的视角解读儿童舞台化妆,以最完美的舞台效果呈现为目标,用简单易懂的方法结合各种自制模板的实用化妆造型教程。内容分为基础篇和演出篇两个部分。基础篇中详细介绍了儿童舞台演出中化妆常
《中国皮影戏》共分为十章:第一章介绍了皮影戏的起源及其形成因素;第二章对皮影戏发展的一次高潮——宋代皮影戏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包括其发展的规模、水平等;第三章介绍了元代至明代的皮影戏,包括这一时期皮影戏的交融与流传;第四章对皮影戏发展的第二次高潮——清代皮影戏进行了介绍,同时对皮影戏在近代的兴衰进行了描述;第五章介绍了皮影戏在当代的发展,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皮影戏的改革、“文革”期间皮影戏的状况以及皮影戏的现状;第六章对皮影戏的道具和造型进行了阐述,包括皮影戏的道具类型、雕刻和造型等;第七章对皮影戏的表演进行了介绍,即皮影戏的表演场所、皮影戏的演出以及皮影戏的操纵等;第八章对中国各个地方的皮影戏进行了简单介绍,包括陕西、甘肃、山西、河北、北京以及东北等的皮影戏;第
《偶剧的“灵魂”(中国偶剧艺术研究)》作者系统总结了中外艺术家的实践经验,阅读了大量文献和书籍,广泛融汇了偶剧、戏剧、音乐剧、哑剧等艺术表演特点,为寻找偶剧演员表达真实的舞台情感进行探索。 《偶剧的“灵魂”(中国偶剧艺术研究)》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偶剧表演方法进行研究,以其独特的观点和拙见,为偶剧表演理论体系研究提供参考。
本书从艺术史、科技史、风俗史以及文化交流史的角度——从各个方面对马戏加以介绍和论述。内容包括:部落:野性的舞姿;宫苑:狞厉的盛宴;市井:妩媚的竞技;江湖:琐屑的角逐等。
《辽宁曲艺史》是一部具有填补国内曲艺学术研究空白的著作,对中国曲艺大省辽宁曲艺的历史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和梳理,同时对书中所涉及的大量曲种、曲艺人物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和研究。可以说,这不仅是一本辽宁曲艺史,同时也是一部曲艺考证著作,他集学者毕生曲艺研究的成果而著成,为中国当代的曲艺研究提供了范本,提供了源泉。
本书作者分享了他的成长历程、创作焦虑、不满足的自省, 以及自我挑战与突破。内容包括: 狂言与“身体” ; 狂言与“感觉” ; 狂言与“性质”。
全书分为结缘、师说、悟道、传承四个篇章。具体内容包括:细看戏中人;走进花鼓戏,爱上花鼓戏;初识不知花鼓意,再学方知花鼓美;学习花鼓戏的心得;《走进湖南花鼓戏》,一段特别的体验;意外的选择 非凡的收获等。
张庚先生1939年在延安提出“旧剧现代化”后,传统戏曲的现代化一直贯穿20世纪的戏曲理论与实践。 此文集中收入的文章有文献与历史研究论文,更多的是以评论的面目出现的理论文章。从研究角度上看,涉及导演、表演、文本、舞台美术等方面;从评述对象上看,京剧到各个地方戏剧种、话剧等都有;从表达上看,有些文章行文温和,有些则凌厉苛刻。 《传统戏曲的现代转化/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所收之文,貌似庞杂,实则专精,因为理论的建构和指向都集中于——传统戏曲现代化。
《华阴老腔》是一部报告文学。该书真实、具体地报告了这个古老而珍贵的地方剧种——老腔曲折起伏的命运,很好详实地叙写了陈忠实、党安华、林兆华等有识之士在巧妙地继承老腔传统艺术基础上改进、丰富和更新老腔,使老腔再展绚烂的过程。同时,也真切、生动地讲述了像张喜民、王白毛等老腔艺人与老腔的艺术生命牵连和命运起伏的故事,以及老腔在新的推进过程中的困惑、矛盾、艰难和趣事等,具有一定的可读性。该书还运用了当今优选的二维码视频互动手段,使读者在阅读的同时,能通过扫码进行视听,阅读方式新颖,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欣赏价值。
本书从”基础理论——技术方法——应用实践”的角度构建研究框架,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是对数字化技术的介绍,以展示数字技术与艺术之间的关系;第二章是对舞台空间的概述;第三章是对数字化中各种技术的具体介绍,以展示数字技术在舞台设计中的应用;第四章是对数字化环境下舞台空间设计特征的概括;第五章是对舞台艺术发展趋势的展望。
本论文集所收文章起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发表于《文学遗产》(增刊)的《谈杂剧的收场》,止于2006年发表于《戏剧艺术》杂志的《从〈钵中莲〉看花雅同本的演出》。所收文章大多曾公开发表,有的则属首次面世。其内容主要为胡忌先生平生涉猎的戏剧史、词曲史等领域,对当前的古典文学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