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剧是我国北方地区梆子腔剧种中颇具特色的代表,在其两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诸多流派,本书着重对以丁果仙、牛桂英、郭凤英、冀美莲为代表的 丁、牛、郭、冀 四大晋剧流派进行研究。 书中将四大流派精要概括为 须生巅峰的丁派、云遮月般的牛派、绝活频出的郭派、婉转流畅的冀派 ,以此为基点,既介绍了各流派代表人物的艺术生涯和艺术风格的形成,又结合实例,突出介绍了各流派独具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同时不忘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创新,对各流派在当下的传承也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并结合现实,对晋剧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总结和展望。 本书弥补了晋剧研究方面关于流派综合研究方面的空白,对晋剧的传承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本书是研究粤剧 排场 的专著。 排场 作为一个戏剧术语,有多种不同的解释,一般包括戏剧场面、身份、演出场次安排、舞台调度等;粤剧排场指由演出各要素综合而成的戏剧段落,是可以在不同地方重复借鉴的程式套路的组合体。本书介绍了粤剧排场的概念、形态、表演特征、成因、教学传承、兴盛与衰落的历史,以及其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本书根据闽剧老生行当专业不同年级的教学纲要,选取16首闽剧老生名家经典唱段,13出深受专家、观众认可的经典折子戏,3出荣获全国大奖、传承价值极高的经典大戏作为范例编入教材,要求学生在掌握专业理论和技能的基础上,能够运用所学内容塑造角色并进行角色创作,在继承的同时有所发展。教材由易入深,随着年级的增长逐步提高教学难度,编写时将基本功训练和剧目排演相结合,力求以学促演、以演代学。每首唱段都配有音频资料,每出折子戏与大戏都配有剧本、曲谱、剧照、视频以及相应的剧情简介、人物分析和艺术指导,能够让学生听得懂、看得懂、学得快,为继承和发展闽剧老生表演艺术打下扎实的基础。
川剧是中国戏曲与巴蜀文化融合发展的产物,其三百年多年发展过程中的几起几落,无不与巴蜀民风、民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本书是国内从民俗学视域来研究川剧艺术发展与社会民俗关系的专著。作者从民俗学和戏曲学的不同维度入手,探讨了巴蜀民俗与川剧的共生发展、相互依存的紧密关系。 本书研究视角独特,资料翔实,并配有数十幅珍贵资料照片,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是戏曲学、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研究者的重要参考图书,也是广大戏曲爱好者了解川剧的一本绝佳读本。
粤剧与中国大多数地区剧种一样,根源于乡土社会的祭祀戏剧或仪式戏剧,随后进入城市,成为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发展。晚清民国时期,是粤剧实现城市化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承先启后,是新与旧、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等话语并存,且相互碰撞、交融和异变的关键时期。广州是中国近代开风气之先的城市之一,粤剧自诞生之日起就与广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晚清民国时期甚至是广州城市文化的艺术折射和重要象征。因此,本书将晚清民国时期广州地区的粤剧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梳理演出形态、传播途径、演出功能、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变化,挖掘城市演剧的内在生成机制和发展演变规律,拓展戏剧研究的理论视野,为传统戏剧在当代城市的传承发展提供借鉴蓝本。
本书对福建省*批入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歌仔戏 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整理、加工、分析、归纳、提升等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书中的 概述 部分,主要简介该音乐形式的历史沿革、唱腔风格、音乐类型、流行地域、乐器形式、曲牌模式、传承人物等等,让读者对该音乐形式有个整体且简要的了解。 唱腔 部分,按照歌仔戏的曲牌 七字仔 杂碎仔 卖药仔 台杂仔 哭调 调仔 共收了427个谱例。是本书重点部分。 器乐 部分,主要收录了各种不同代表作的各种曲牌,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主要包括 串仔 和 锣鼓介 ,共收入146条谱例和锣鼓介。 传承人物 部分,选录了对该音乐形式做出较大贡献的音乐人,主要介绍他们生平、贡献与传承成果。
该书试图回答与其他戏曲或曲艺形式相比,二人转为什么具有巨大的艺术裹卷力和冲击力。因此,该书首先探讨二人转与原始仪式关系问题;接着探讨二人转与萨满的关系,之后探讨二人转与东北神话的传统,*后探讨二人转文化传统争论。得出结论认为,二人转之所以产生巨大的艺术裹卷力和冲击力,首先是来自二人转的意象,是二人转因为连着这部东北文化史,才使二人转连着它的源头。也正因为连着它的源头,二人转才获得了无穷的艺术魅力。
山东省的艺术文化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戏曲资源丰富。 数百年来,根植于民间沃土的山东地方戏种类繁多,富有浓郁的地方气息。抒情柔婉的吕剧、激越高亢的山东梆子、 胶东姊妹花 柳腔和茂腔、生动有趣的蛤蟆嗡等,这些山东地方戏曲,深受广大观众喜爱。 在齐鲁儒学文化熏染下的山东人,厚道、善良、仁义,有深厚的道德宗法观念。儒家正统文化对山东地方戏曲创作滋养和戏剧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山东地方戏剧题材,通过塑造戏曲人物形象的善与恶的角色类型,善恶分明的人物形象,用 劝善惩恶 的德行标准来教化世人。 山东地方戏曲教学是历代戏曲艺术家接力传承的舞台实践,戏曲前辈的创作和宝贵经验,是后学者借鉴和学习的规范化体系。
柳琴戏,俗称 拉魂腔 ,清朝乾隆年间发源于临沂的兰山、郯城一带,广泛流布于鲁、苏、豫、皖接壤地区,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锣鼓经是中国传统器乐及戏曲里面常用的打击乐记谱方法,也称为 锣经 ,主要是用鼓、板、大锣、小锣、铙钹、堂鼓等打击乐的声音组合成各种不同的节奏,以烘托舞台上肃穆、悠闲、抒情紧张、激烈、惊惶的不同的情绪及气氛。打击乐是中国戏曲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掌控着戏剧节奏的快慢以及力度的强弱变化,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各个剧种所不同的艺术风格和特色。本书从 柳琴戏锣鼓经应用简述 锣鼓经谱例和用途 常用曲牌谱例和用途 三个部分,对柳琴戏锣鼓经及曲牌的演奏方法、艺术特征及其在剧目中的实际应用等进行了较详细的记述和分析。该书的出版,填补了柳琴戏打击乐
本书收录了发表于《戏剧艺术》中文版的12篇戏剧研究的学术论文,涉及话剧研究、戏曲研究、外国戏剧研究、舞台美术研究、表导演研究等不同领域,包括 新世纪以来上海先锋戏剧生态刍议 五四以来婚姻爱情戏剧的八种模式 20世纪京剧走向与西方文化影响 康拉德 斯维纳尔斯基对布莱希特的接受研究 探索与纠偏:新月社排演《齐德拉》的戏剧史意义 等。本书为英译本,读者对象为国外戏剧学者。本书的目的是将国内戏剧学优秀学术成果介绍给英语世界的同行,以便于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戏剧研究学术成果。
本书选自二十三部剧目的七十段唱腔 当然,它们只是我所演剧目的一部分,按演出年份顺序排列。不知是不是巧合,1970年爱华沪剧团上演京剧版《红灯记》,让刚满二十岁的我担纲李铁梅,这是我艺术生涯中的*个女主角;2005年上海沪剧院复演 爱华 版的《红灯记》,时隔三十五年,我从当年的李铁梅 升格 为李奶奶,这是我塑造的*后一个舞台形象。就好像是一种天意,天衣无缝地圆满了我的艺术道路 从原点回到原点,那么圆顺,那么美好,我怎能不珍惜?所以,《马莉莉沪剧唱腔精选》始于《红灯记》,终于《红灯记》,暗合着我的自传《灯,总是亮着》。
《沪剧优秀唱腔选:万智卿专辑》按曲牌篇、簧腔篇、板腔篇、对唱篇、中心唱段篇和创新篇分类,收录了万老师精心设计的80段沪剧唱腔,比较完整地反映了万老师的创作成就、创作风格和创新精神。专业演员和研究者可以从中分析总结沪剧唱腔音乐的创作经验和创作规律,得到有益的启示;业余爱好者也能借此入门,学唱沪剧,使这些沪剧经典名段能够在更为广阔的天地里传播。相信《沪剧优秀唱腔选:万智卿专辑》的出版,对沪剧唱腔音乐的发展与创新,对沪剧事业的繁荣与兴旺,一定会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
上世纪70年代末,有 中国文化建设万里长城 之称的中国 十大文艺集成志书 编撰工作启动。贵州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原省艺术研宄室)积极参与此项工程,先后完成《中国戏曲志 贵州卷》《中国曲艺志 贵州卷》《中国戏曲音乐集成 贵州卷》《中国曲艺音乐集成 贵卅卷》《叶]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 贵卅卷》《中国民旗民间器乐曲集成 贵州卷》共六部文艺集成志书。在此过程中,贵州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积累了大量文献史料和田野调查资料,极具学术价值。然而受集成志书篇幅所限,相当部分都未能公开出版发行,影响了其学术价值的发挥。
《四川戏剧评论年度选编(2017)》是四川省文化厅剧目工作室组织编辑的一本四川戏剧评论文章的年度选集,以2017年度发表在《戏剧家》杂志《四川戏剧》杂志和《成都青年剧评团微信公众号》等期刊和网媒上的文章为主,内容集戏剧评论、艺术创作自述、戏剧业界普遍性命题、热点性论题的持续思考为一炉,分省内剧评篇、省外剧评篇、杂谈篇、理论篇四个板块,试图全面生动地展现当下四川戏剧评论工作者、戏剧评论爱好者对四川戏剧艺术的关注与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