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大观 名家访谈:杭州 温州 郴州》为杭州、温州、郴州三地昆曲名家访谈录,采访对象涵盖汪世瑜、沈世华 、龚世葵、张世铮 、王奉梅、雷子文等二十多位昆曲名家、曲家、学者, 其中大部分是70岁以上的昆曲艺术家,大体按照生旦净末丑的顺序排列,采访内容涉及访谈者从艺经历、对昆曲的感想、昆曲的前尘往事,该书口述历史,如同昆曲活化石。
本书以通俗有趣又不乏专业性的语言讲述宁波戏曲的前世今生。 绪论 概述宁波地方戏曲之于宁波地域文化的意义。后分为四个部分: 戏史记忆 从戏曲发展的角度展示宁波戏曲的历史面貌; 戏种概述 畅谈越剧、甬剧、姚剧、宁海平调四个现存剧种之古往今来; 戏目杂谈 选取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剧目,用讲故事的方式叙写; 码头 戏事 回顾了一些戏曲名家和旧闻轶事,讲述宁波城这个 戏码头 里的故事。本书既有对宁波戏曲历史发展的宏观叙说,又有对戏种戏目戏事的微观解读,反映了宁波地方戏曲的艺术魅力和艺术价值。
川剧是中国戏曲与巴蜀文化融合发展的产物,其三百年多年发展过程中的几起几落,无不与巴蜀民风、民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本书是国内从民俗学视域来研究川剧艺术发展与社会民俗关系的专著。作者从民俗学和戏曲学的不同维度入手,探讨了巴蜀民俗与川剧的共生发展、相互依存的紧密关系。 本书研究视角独特,资料翔实,并配有数十幅珍贵资料照片,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是戏曲学、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研究者的重要参考图书,也是广大戏曲爱好者了解川剧的一本绝佳读本。
粤剧与中国大多数地区剧种一样,根源于乡土社会的祭祀戏剧或仪式戏剧,随后进入城市,成为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发展。晚清民国时期,是粤剧实现城市化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承先启后,是新与旧、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等话语并存,且相互碰撞、交融和异变的关键时期。广州是中国近代开风气之先的城市之一,粤剧自诞生之日起就与广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晚清民国时期甚至是广州城市文化的艺术折射和重要象征。因此,本书将晚清民国时期广州地区的粤剧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梳理演出形态、传播途径、演出功能、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变化,挖掘城市演剧的内在生成机制和发展演变规律,拓展戏剧研究的理论视野,为传统戏剧在当代城市的传承发展提供借鉴蓝本。
该选集是从时白林先生创作的黄梅戏舞台剧、电影、电视剧、广播剧中整理编辑而成的。时间跨度约50年,共40个剧目,145个唱段,有独唱、对唱、重唱、齐唱、帮腔、合唱等。影响较大、流传较广的有《天仙配》《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孟姜女》《江姐》等剧中的一些唱段。其中《天仙配》《女驸马》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时被中宣部、文化部等六部门评为 经典作品 。
丛书内容简介 上海音像资料馆口述历史工作室团队自2006年起,即致力于以 口述历史 的方式采集资料,用影像记录上海城市的发展,传承文化,力争建立全面、真实、生动的有关上海文化历史发展各方面的口述档案。多年来,形成了SMG特有的 口述历史 品牌,在国内享有盛誉,并2次获得 国际电视资料联合会(FIAT) 媒资保存类大奖提名。项目团队先后获得 上海市非物质文化保护先进集体 等荣誉称号。 此次推出的 老艺术家口述历史 丛书,就是以该团队十余年来从事口述历史采访工作所形成的大量口述素材为基础整理而成,*可能地保留了老艺术家们口述过程中的原汁原味,力争通过文字的形式生动再现老艺术家们的成长、成才以及从艺经历,与读者分享老艺术家们数十年舞台积累背后的体会及感悟。 《我的京昆生涯》:由16位京昆老艺术家口述采访音频编辑
《都市文化语境中的上海越剧:1917-1949》在对上海都市文化环境的宏观把握前提下,通过越剧史的再次梳理,对1917年 1949年间越剧在上海的经营模式、生产方式、舞台表现、审美趣味等方面的变化进行分析,探讨越剧都市化转型成功的原因及意义,越剧可以被看作是中国传统戏曲现代化转型的典范之一。
编辑出版《中国秦腔文化丛书》,实际上是一项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秦腔文化进一步发掘保护的有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文化奠基工程。选题方案提出后,先后经过太白文艺出版社、陕西出版集团、陕西省新闻出版局逐级遴选和论证,上报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省委宣传部经过专家评审,将其列入“2009年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项目”。 《中国秦腔文化丛书》计划在两年内出版《秦腔音乐》《秦腔剧作家》《秦腔传统经典剧目选》《秦腔流播》《秦腔百年》《百年易俗社》《秦腔学府——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戏曲表演美学》《秦腔表演艺术家》《中国西北“梅花奖”演员》《秦腔舞台美术》《秦腔习俗》《秦腔与传媒》《品评秦腔》《陕西地方剧种》《阿宫腔——后的玉兰花》《秦腔走进校园》《陕西戏剧60年》《京剧声腔源于陕西》《秦腔戏班》等20卷秦腔艺
《在时代震荡的缝隙中生长》是一部讲述上海越剧发展历史的书。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现代城市娱乐体系已高度成熟,源于浙东乡村的女子越剧于此时进入上海,并通过自身的文化转型逐渐融入这一现代化都市之中。本书在梳理3次越剧改革所发生的历史语境的基础上,通过对各时期剧团(戏班)的运作、经营模式及观众群体结构性变迁的梳理,对各时期的代表性文本及舞台演出特征性现象加以分析和解读,以期重构现代性因素在大量舞台实践中与传统戏曲的话语体系发生关联、接触、渗透,融合的过程,展现越剧如何在这次传统与现代的相遇与碰撞、冲突与磨合的历程中演变为具有浓厚现代戏剧色彩的新剧种。
杨守松编*的《昆曲大观(名家访谈北京美国)( 精)》为北京、美国昆曲名家访谈录,采访对象涵盖 丛兆桓、侯少奎、张毓雯、乔燕和、陈安娜、尹继芳 等二十多位昆曲名家、曲家、学者,其中大部分是70 岁以上的昆曲艺术家,大体按照生旦净末丑的顺序排 列,采访内容涉及访谈者从艺经历、对昆曲的感想、 昆曲的前尘往事,该书口述历史,如同昆曲活化石。
《西樵粤剧粤曲文化口述》这本书选取在西樵地区的粤剧粤曲文化作为研究对象,将西樵和粤剧粤曲之间那种千丝万缕的关系,还有背后的那些动人心弦的故事给我们娓娓道来。笔者行走在西樵的大街小巷,穿梭在小贩、工人、农民,老人和小孩之中进行采访,平实的对话和真诚的感悟给我们还原了真实的西樵,也展现了在现在西樵人生活中的粤剧粤曲文化的现状。 其中有连续反映考察经历的口述稿与采访记,也有分段呈现的思考分析的笔者小悟。书里既讲述了任剑辉、梁玉嵘、徐柳仙等大家们的故事,也展示了众多平凡而可爱的戏剧爱好者与粤剧粤曲的不解情缘。同时,笔者对采访中的各种现象留下了深刻的感悟,在提供参考的同时又留给读者广泛的思考回味的空间。这本书亲切而不失严谨,朴实而不失精美,让人读书如同和朋友闲聊,也像在台下看着一幕
本书是天津文史研究馆馆员著述系列丛书之一,全书由四个单元组成, 剧史摭拾 记述了百余年来戏剧艺术在天津的历史沿革、地域特色、继承与发展,某些掌故填补了天津戏剧研究的空白。 艺坛散论 是对戏剧现状展开说理论事之作,实事求是,史论结合,展开说理有的放矢。 考异探微 考证了前人著述中的某些讹误,虽从小处入手,但对天津戏剧史学研究却具有去伪存真、正本清源的意义。 钩沉忆往 为天津戏曲界珍闻逸事,内容新鲜有趣。本书在普及戏剧历史知识的同时传播天津地域文化,是一部史论结合、雅俗共赏的天津戏剧研究专辑。
《戏人戏语——粤剧行话俚语》是资深粤剧编导蔡孝本老师,凭借在粤剧行内从业多年的亲身体验,对戏人在演出生活中形成的行话俚语,进行的总结和整理。这些生动的语言,记录了粤剧行业独特的生存状态,更以小见大,从片言只语间展现了粤剧生存发展的社会大环境,其变迁更迭。值得一提的是,文中收录了大量当下已甚少使用的粤语口语,对研究粤方言的流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戏人戏语——粤剧行话俚语》包括5部分的内容: 1.戏班背语:只凭借文字,或语言表达,行外之人完全无法了解清楚其真实含义的语言。它一般只在戏行内作交流使用。 2.舞台术语:有关粤剧舞台艺术的词语。 3.戏行行话:粤剧戏行内通用的话语,包括戏谚、行规、教条等。 4.戏行俗语:原是戏班中的流行语言,后来大多流传到社会,成为广府民间
沪剧是上海地区土生土长的地方戏曲剧种。它起源于农村,发展于都市,流传于江南,现已发展成为在全国也颇有影响的地方剧种之一。沪剧善于表现现实生活,贴近群众,很接地气。沪剧的唱腔是以抒情、柔美、儒雅、动听见长,并创造了多种不同风格的流派唱腔。 《轻松学音乐 沪剧唱段108首》所选曲目基本上是以广大沪剧戏迷们所熟悉、会唱的为主,包括沪剧各流派的代表作,以及一些流传甚广的(传统和近年来新创作的)经典唱段。但由于篇幅的局限,只能选其部分。
《 昆曲大观 名家访谈:南京 苏州 》 为南京、苏州昆曲名家访谈录,采访对象涵盖张继青、范继信、石小梅、胡锦芳、李鸿良 、吴新雷等二十多位昆曲名家、曲家、学者, 其中大部分是 70岁以上的昆曲艺术家,大体按照生旦净末丑的顺序排列,采访内容涉及访谈者从艺经历、对昆曲的感想、昆曲的前尘往事,该书口述历史,如同昆曲活化石。
在全国二三百个地方戏曲剧种中,潮剧因悠久的历史传统、鲜明的地方特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而独树一帜。然而和兄弟剧种比起来,潮剧的历史研究依然滞后,至今尚未有一书对其历史源流进行梳理,不得不令人扼腕。这也是两位八十上下的老学者挑起这副重担的意义所在。 上编论述潮剧从明代产生到新中国成立前的历史,包括潮剧之诞生论及源流“第五声腔”、明代的七种戏文、剧本的来龙去脉,从明朝到清朝的舞台、演出变化。以详实的论据提出全新的看法,即潮剧距今已有580年历史,而非原来普遍认为的400年。明本潮州戏文七种的出现,为明代潮州地区的社会生活、民情风俗、语言运用等提供了宝贵资料。 《潮剧史》除了勾勒其发展的历史, “辨其讹谈,论其疑似”也是文章的精彩所在,这是功力使然,也是作者“治学惟劬,持论惟谨”的学术态度使然。
晋剧著名表演艺术家丁果仙,原名丁步云,艺名 果子红 。她创造的晋剧须生 丁派 唱腔,对晋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她在近五十年的艺术生涯中,以她那精深的艺术造诣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创造了珍贵的艺术财富,把晋剧须生的表演艺术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品评卷是一本评论集。收入作品80余篇。
《闽台戏剧与当代》文章共编为三辑,实际上可分为七类,,是关于闽台戏剧的综合论述,体现为首篇《论闽南戏剧文化圈》;第二,是评述当代中国戏剧发展趋势的若干长短不一的文章,目的是衬托出闽台戏剧存在和发展的大背景;第三类,是对新时期以来福建省新剧目的评论,涉及梨园戏、歌仔戏、高甲戏、傀儡戏等不同剧种;第四类,是有关两岸歌仔戏交流和比较研究的文章;第五类,是有关木偶艺术的理论、书评和剧评;第六类,是评论梨园戏老前辈吴捷秋、庄长江先生著作的短文;第七类,是探索戏剧人类学的阶段性成果,共有五篇论文。全书的核心是闽台戏剧,而“当代”是指她所处的大环境和相关的理论问题。
本书选自二十三部剧目的七十段唱腔 当然,它们只是我所演剧目的一部分,按演出年份顺序排列。不知是不是巧合,1970年爱华沪剧团上演京剧版《红灯记》,让刚满二十岁的我担纲李铁梅,这是我艺术生涯中的*个女主角;2005年上海沪剧院复演 爱华 版的《红灯记》,时隔三十五年,我从当年的李铁梅 升格 为李奶奶,这是我塑造的*后一个舞台形象。就好像是一种天意,天衣无缝地圆满了我的艺术道路 从原点回到原点,那么圆顺,那么美好,我怎能不珍惜?所以,《马莉莉沪剧唱腔精选》始于《红灯记》,终于《红灯记》,暗合着我的自传《灯,总是亮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