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情缘 白先勇的昆曲之旅》一书全面收录白先勇先生关于昆曲的随笔,以及与昆曲相关的精彩访问与对谈。自2004年起,白先勇策划制作的青春版《牡丹亭》开始巡演,至2012年共演出200场,成为这一阶段著名的文化现象,有力推动了昆曲在中国社会以及欧美的传播。在这一期间,白先勇形成并表述了其独有的昆曲理念,不仅在众多访谈中披露青春版《牡丹亭》的制作过程、深入的文化,还提出了 昆曲新美学 的概念。本书作为白先勇先生推广昆曲文化的集大成之作,全面展现了与昆曲的因缘与感想、收获与得失,以及制作青春版《牡丹亭》和新版《玉簪记》的心路历程
本书是中国傩戏学研究会成立30年来优秀论文萃编,共计48篇,60余万字,内容包括傩仪、傩戏、傩舞、傩俗、傩艺、傩技等的田野考察,以及傩与民俗、戏剧研究和中外比较研究,作者均为业界知名学者,如张庚、冯其庸、曲六乙、刘锡诚、薛若邻、周育德、王兆乾、周华斌、麻国钧、刘祯等,代表了目前国内傩戏研究的*水平。中国傩戏学研究会是于1988年经中国民政部批准,以研究中国古老、原始的傩文化为主要宗旨的全国性民间学术团体。研究内容包括傩仪、傩戏、傩舞、傩俗、傩艺、傩技等领域。学会成员遍及全国20余个省、区、直辖市,涉及民族学、民俗学、戏曲学、舞蹈学、人类文化学、民间文学学和神话学等领域近400名学者。中国傩戏学研究会20多年来与各地有关单位在10余个省、区举办了近20次国际考察与学术研讨会,并提倡与会学者在长期考察获得*
晋剧著名表演艺术家丁果仙,原名丁步云,艺名 果子红 。她创造的晋剧须生 丁派 唱腔,对晋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晋剧艺术的发展,故有 山西梆子大王 的称誉。本书是一部反映丁果仙全部人生的传记文学作品。书稿用9章、四十多万字全方位记述了晋剧坤伶须生开宗泰斗的一生。对其事业、爱情、生活、德行等方面都有详尽介绍,翔实、客观。尽显其历史价值、社会价值、认识价值和文化价值。
《长生殿》是产生于昆曲发展鼎盛时期的一部*之作,它的唱腔经过几百年的不断完善几乎达到了完美的程度。但是,由于其曲谱是古谱,所以深奥难解、不易流传而鲜为人知。而今,出身于昆剧世家并屡获国家大奖的著名作曲家周雪华,对工尺谱的研究有很高的造诣。她经过多年的努力,用现代记谱法对《长生殿》工尺谱加以翻译整理,并将原本清唱的谱本与文学剧本组合在一起,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长生殿》全集,成为有史以来*完备的经典版本。
《广东戏剧文库.优秀剧作选:客家山歌剧卷(1949-2019 套装全2册)》是 广东戏剧文库 优秀剧作选 丛书之一,《广东戏剧文库 优秀剧作选》精选1949至2019年广东地区的经典客家山歌剧剧作,从内容上看,既有经过加工提炼具有很高艺术水准的剧目,也有对传统剧目进行选择改变加工的经典保留目录,此外,还有新编的现代很好剧目。 《广东戏剧文库.优秀剧作选:客家山歌剧卷(1949-2019 套装全2册)》中的剧作立意高、唱词独具地方特色,是一套值得收藏的史料著作
《粤剧金曲精选》是从已公开发行的唱片、录音带、CD碟、VCD碟中精选出唱腔优美、流行广泛、群众喜欢的粤曲逐一进行记谱整理,分成若干辑出版的。每辑二十首,分平喉子喉对唱、平喉独唱和子喉独唱三个部分,展现了各种唱腔流派和各个名家的唱腔特色。这本书作为广西老干部活动中心粤剧团和南宁市老年大学的教材,对于广大粤曲爱好者依谱自行学唱粤曲也会有较大的帮助。 本书所选之粤曲,尽皆粤剧传统剧目中之金曲,而且配有乐谱。具有“一全、二精、三有谱”特色和优点。
一名古籍修复师历时七年,寻访了中国13个省、自治区的全国古法手工造纸地。她以亲身经历结合专业视角,考察了各地传统手工造纸技艺及传承现状,记录了 寻纸 过程中的点滴。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探寻手工造纸术孜孜不
《京族喃字民歌集(1)》收集了京族同胞的喃字民歌精华近百首,分为劳动歌、情歌、贺婚歌、友谊歌、感恩歌、散歌等几个部分,均为民间原创作品,表现了京族人民的劳动、生产、生活、爱情等内容。同时,用京语(喃字)、汉语、国际音标、英语、越南语互译,不仅为横向对比其语言特色,为更多的读者了解京族的文化,扩大其影响力提供了阅读的便利,更是在****提出 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推进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 的背景下,对京族民歌文化、对京族喃字这一濒危文字的一种整理、抢救与传承。
傩戏作为一个曾经遍及各地、至今仍活跃在许多地方的宗教与艺术的现象,对于认识民族的过去尤其是底层社会的生活状态,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窗口;而它的剧本――包容着民族、宗教、经济、宗法、语言、历史、风俗、伦理、医学等丰富信息的物质存在,其巨大的学术价值则是毋庸置疑的,并将与时俱增。 李新吾、田彦、龙选君、吴定坤编校,朱恒夫主编的《上梅山傩戏(1)(精)/中国傩戏剧本集成》收录了 上梅山傩戏概述 娄底市新化县 娄底市冷水江市 等章节,这些剧本资料将为学术界提供一份原始戏剧的资料,为我国的文化宝藏增添一份新的独特的藏品。
沪剧发源于黄浦江两岸的田头山歌和民间俚曲,音乐唱腔具有浓郁的江南丝竹韵味,据1796年的史料记载,从早的花鼓戏到当代沪剧,大致经历了两百多年时间。沪剧从发源之初起,就形成了反映现实生活的传统。早期对子戏、同场戏以说新闻、唱新闻的形式描绘了清末市郊乡镇的世俗风情。进入市区后又演出了大量的时装剧,从不同的侧面相当完整而生动地表现了上海十里洋场的都市生活风貌。在全国三百多个戏曲剧种中,沪剧独树一帜,走出了一条以现代剧作为主要演出样式的艺术道路,成为具有全国影响的重要剧种。沪剧反映的是城市生活,演绎的大多是大城市的生活戏。 岁月流逝,一代又一代的沪剧人以坚忍不拔的努力,使沪剧艺术在上海这个大都市生存发展,不断登上新的台阶,走向新的繁荣。呈现在您眼前的这本书,记载了沪剧艺术两个多世纪来的
中国戏曲之祖昆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而《纳书楹曲谱》是昆曲*古老、完整、经典的一个传本,传本中的昆曲汤显祖“临川四梦”全集更是中国昆曲这一皇冠上的为璀璨的明珠。现有出身昆曲世家并屡获国家大奖的中国昆曲界著名作曲家周雪华,在大师周传瑛、俞振飞生前精心指点下,“十年磨一剑”,终于将这一昆曲的“奠基之作”——汤显祖《临川四梦》(谱、文)全集翻译整理出来,奉献给广大读者。 此丛书由名家译谱,曲谱与文字剧本浑然一体;版面设计古朴典雅;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意义重大。
在中国戏剧的大家庭中,傩戏是极其重要的成员。不仅历史悠久、种类繁夥、分布较广、观众众多,还因其所具有的强大的宗教功能,与人们的生活甚至生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一般的戏剧,只有审美与教育的作用,无关人们的生活与生命,故而可演可不演,而傩戏则不是这样,任何一种傩戏自它形成之日起,就成了一种民俗事象,在规定的时间内,或在与神灵 商约 的时间内,不但必须演出,而且必须观看,甚至组织者或观众也要在一定程度上参与 表演 。
傩戏是一种从原始傩祭活动中蜕变而成的戏剧形式,是原始宗教文化与戏剧文化相结合的孪生子。它既有祭祀的功能,又有审美的功能;它和世俗的戏剧演出不同,能将一个或数个村庄当成表演的场地,而在这地域中的乡民往往既是表演者,又是观众。 《中国傩戏剧本集成》蕴藏着大量的民间艺术、原始宗教、伦理、宗法制度、民俗等信息,是我们透视原始戏剧、了解中国乡村社会与草根阶层文化的一个重要渠道。它至少有着四个方面的价值: 一是它们为戏剧的 活化石 ,通过它们,能把握戏剧发生时的形态和形成戏剧的要素。因此它们是研究戏剧发生学的极其宝贵的资料。 二是它表现了下层民众的宗教观、伦理观、政治观、历史观,融入了底层百姓对人生、社会、天地的观念,表现了他们对生活的态度,以及在叙述故事时对民俗画面所作的丰富生动的描述,
明末阶级突出,吏治腐烂,百姓涂炭,农民起义,狼烟不熄,天翻地覆。这是一段痛苦的岁月,同时,继春秋战国、六朝战乱之后,五四之前,又孕育了一次没有出路的思想启蒙运动。昆曲歌颂生者可死、死者可生的爱情,是对包办婚姻不自觉的反抗。这些艺术家恨天地太狭窄,束带狂叫,又不知自由为何物。戏曲的繁荣是时代的必然产物,如奸相严崇生前就鸣凤记上演,讽刺………… 昆曲上承宋元传统,下开徽、汉、京剧先河。经过明末戏剧家们的辛勤耕耘,吸收南北戏曲、民谣之长,不断改革,名剧林立。后来发展为“家家莫提起,户户不提防”的状态,真正活在大众心上,丰富了人民的思维,塑造了无数圆雕式人物,起到了教科书的作用。 本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精神,浙江省文化厅高瞻远瞩,指导并信赖海宁市文化体育局,根据笔者人
昆曲有着六百余年历史,于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首批世界“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是全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昆曲在上海地区的活动业已延绵了五百余年。在昆曲发展史上,上海地区为昆曲的流播与传承做出了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贡献。为此,特编写《水磨传馨——海上昆曲文物述珍》。 《水磨传馨——海上昆曲文物述珍》收入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等机构所藏文物文献,以二百余幅图片予以展示。分“云间流芳”、“红氍歌吹”、“昆乱相争”、“淞滨度曲”、“报章戏谭”、“雅声传继”、“兰苑粲英”、“艺林出岫”等八个部分,次第介绍昆曲在上海传播、与老上海文化的融合发展等历程。
傩戏是一种从原始傩祭活动中蜕变而成的戏剧形式,是原始宗教文化与戏剧文化相结合的孪生子。它既有祭祀的功能,又有审美的功能;它和世俗的戏剧演出不同,能将一个或数个村庄当成表演的场地,而在这地域中的乡民往往既是表演者,又是观众。 《中国傩戏剧本集成》蕴藏着大量的民间艺术、原始宗教、伦理、宗法制度、民俗等信息,是我们透视原始戏剧、了解中国乡村社会与草根阶层文化的一个重要渠道。它至少有着四个方面的价值: 一是它们为戏剧的 活化石 ,通过它们,能把握戏剧发生时的形态和形成戏剧的要素。因此它们是研究戏剧发生学的极其宝贵的资料。 二是它表现了下层民众的宗教观、伦理观、政治观、历史观,融入了底层百姓对人生、社会、天地的观念,表现了他们对生活的态度,以及在叙述故事时对民俗画面所作的丰富生动的描述,
二百余万 纪实文字 真实展现六百年盛衰起伏的昆曲命脉 八百余 幅珍贵图片 极致呈现 光影间昆曲世界的至雅至美 百位昆曲人口述心史 人品艺品薪火相传 十年采访路寂寞艰辛 抢救史料功在千秋
本书根据多位潮剧知名老艺人的口述学艺和从艺经历整理而成,包含童伶出身演员、戏校培养演员、舞台一线转幕后人员等各种身份之老艺人的经历与见解,涉及潮剧的表演、编导、作曲、舞美、艺术研究等各方面,图文并茂地展现潮剧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发展轨迹,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与研究价值。潮剧老艺人是潮剧历史的见证者和主要参与者,对潮剧的传统、特色、发展等有较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其口述文字为潮剧研究重要的一手文献资料,对潮剧传承和发展工作意义深远。
《三国戏曲集成》从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太原、河南等省市及高校图书馆、戏曲院团搜集历代创作的三国戏587种,其中完整剧本471种,残曲、存目116种,分编为《元代卷》、《明代卷》、《清代杂剧传奇卷》(上下)、《清代花部卷》、《晚清昆曲京剧卷》、《现代京剧卷》(上中下)、《山西地方戏卷》、《当代卷》(上下),共8卷12册。这些剧本将三国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主要人物都搬上舞台,是当今汇集三国戏*多、*全、*完备的一部文献价值极高的书。 我国古代长篇小说四大名著,都据以编演了许多戏,《水浒戏曲集》《西游记戏曲集》《红楼梦戏曲集》早已出版问世,唯独编演、存本*多的三国戏阙如。本书校理者辛勤拓荒,笔耕六载,填补了这一空白。本书从众多刊本、抄本中遴选*好版本,校勘细心谨慎,订讹求正,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