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娇:单雯说剧谈情》是单雯解读昆曲《牡丹亭》 《幽闺记》 《桃花扇》 《南柯记》 《长生殿》 《玉簪记》 《狮吼记》 《奇双会》 《雷锋塔》 《浮生六记》 《烂柯山》及《蝴蝶梦》等经典曲目中女性人物形象的随笔集,分故事介绍和人物解说两部分,角色涵盖了杜丽娘、王瑞兰、李香君、瑶芳公主、杨玉环、陈妙常、柳氏、李桂枝、白素贞、芸娘及崔氏、田氏。作者从自身舞台表演经历出发,叙述自己对昆曲传统经典剧目中女性人物的性格、处境、命运的独到理解,文字细腻流畅,富有表现力,全书图文结合,相得益彰。
长期以来,学界对于明代散曲的研究,多重视“未有昆曲以前,北曲为盛”的明中叶散曲,而认为昆腔兴起之后的明后期散曲价值不高。进入21世纪之后,这种现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改观,但仍有学者认为在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至天启五年(1625)的这七十年时间内,散曲创作基本都囿于梁辰鱼、沈璨两派,直到施绍莘的出现,才 打破“香奁文学”的一统局面。 本书以如何确定“晚明”散曲的时间下限为切入点,在尽可能还原这七十年内散曲曲坛真实情况的前提下,从散曲这一文体本身的发展、演变出发,并结合“晚明”词曲互化现象的具体表现及形成原因,从理论层面辨析“词曲同源”与“正变异流”观的实际内涵,借助“词曲一体”观重新定义了散曲史角度的“晚明”概念。
本书是作者近15年来曲艺评论文章的结集。本书分为五辑, 辑“为相声脱‘贫’献计”,讨论的主要是相声的有关议题;第二辑“下一个百年,还只有《剑阁闻铃》?”,则涉及相声以外的其他曲种;第三辑“笑声中的雅俗之辨”,是有关曲艺艺术的传播与传承方面的思考;第四辑“当舞台剧加入曲艺‘酵母’”,侧重探讨的是曲艺元素在当下舞台剧创演中的作用和影响;第五辑“曲艺,仍在边缘”,是近年来撰写的有关曲艺发展现状的综述类文章。
本书是一本涵盖昆剧创作史(1949-2021)和昆剧创作理论的专著,分为“当代昆剧创作总论”“传统剧目新创作:旧剧目与新时代”“新编古代戏:旧题材与新观念”“现代戏与实验作品:旧形式与新内容”和“昆剧舞台创作专论:旧传统与新美学”五个章节。 本书从整体上对当代昆剧创作进行理论概括,从学理上阐述了“昆剧传统”的概念及其部分组成;并论述了戏曲导演制并非昆剧发展的历史必然,也不是当代昆剧创作的 方式,不能以“导演排戏” 取代“艺人捏戏”的创作方式,应该保持二者共存; 提出了“后昆曲剧场艺术”的概念,对其产生渊源、发展脉络、艺术特征与创作宗旨进行全面分析和论述。
《步步娇:单雯说剧谈情》是单雯解读昆曲《牡丹亭》 《幽闺记》 《桃花扇》 《南柯记》 《长生殿》 《玉簪记》 《狮吼记》 《奇双会》 《雷锋塔》 《浮生六记》 《烂柯山》及《蝴蝶梦》等经典曲目中女性人物形象的随笔集,分故事介绍和人物解说两部分,角色涵盖了杜丽娘、王瑞兰、李香君、瑶芳公主、杨玉环、陈妙常、柳氏、李桂枝、白素贞、芸娘及崔氏、田氏。作者从自身舞台表演经历出发,叙述自己对昆曲传统经典剧目中女性人物的性格、处境、命运的独到理解,文字细腻流畅,富有表现力,全书图文结合,相得益彰。
长期以来,学界对于明代散曲的研究,多重视“未有昆曲以前,北曲为盛”的明中叶散曲,而认为昆腔兴起之后的明后期散曲价值不高。进入21世纪之后,这种现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改观,但仍有学者认为在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至天启五年(1625)的这七十年时间内,散曲创作基本都囿于梁辰鱼、沈璨两派,直到施绍莘的出现,才 打破“香奁文学”的一统局面。 本书以如何确定“晚明”散曲的时间下限为切入点,在尽可能还原这七十年内散曲曲坛真实情况的前提下,从散曲这一文体本身的发展、演变出发,并结合“晚明”词曲互化现象的具体表现及形成原因,从理论层面辨析“词曲同源”与“正变异流”观的实际内涵,借助“词曲一体”观重新定义了散曲史角度的“晚明”概念。
......
长期以来,学界对于明代散曲的研究,多重视“未有昆曲以前,北曲为盛”的明中叶散曲,而认为昆腔兴起之后的明后期散曲价值不高。进入21世纪之后,这种现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改观,但仍有学者认为在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至天启五年(1625)的这七十年时间内,散曲创作基本都囿于梁辰鱼、沈璨两派,直到施绍莘的出现,才 打破“香奁文学”的一统局面。本书以如何确定“晚明”散曲的时间下限为切入点,在尽可能还原这七十年内散曲曲坛真实情况的前提下,从散曲这一文体本身的发展、演变出发,并结合“晚明”词曲互化现象的具体表现及形成原因,从理论层面辨析“词曲同源”与“正变异流”观的实际内涵,借助“词曲一体”观重新定义了散曲史角度的“晚明”概念。
《曲艺老兵六十年:周安礼作品自选集》是周安礼六十年来创作的曲艺作品集。全书稿分为三个类别,包括曲唱类、语言类、理论类。曲唱类中,以长沙弹词、单人锣鼓说唱、湖北大鼓和丝弦演唱为主要表现形式。它写群众生活、党风建设、军民情,写湖南的特色小吃,写新时代新气象,唱腔表达独特,语言生动通俗;语言类中,单口相声和对口相声居多,达到上口顺耳、幽默风趣的效果,带有地方色彩的湖南味儿;理论类中,谈相声、评书的创作和建议。
本书是作者近15年来曲艺评论文章的结集。本书分为五辑, 辑“为相声脱‘贫’献计”,讨论的主要是相声的有关议题;第二辑“下一个百年,还只有《剑阁闻铃》?”,则涉及相声以外的其他曲种;第三辑“笑声中的雅俗之辨”,是有关曲艺艺术的传播与传承方面的思考;第四辑“当舞台剧加入曲艺‘酵母’”,侧重探讨的是曲艺元素在当下舞台剧创演中的作用和影响;第五辑“曲艺,仍在边缘”,是近年来撰写的有关曲艺发展现状的综述类文章。
本书是作者近15年来曲艺评论文章的结集。本书分为五辑, 辑“为相声脱‘贫’献计”,讨论的主要是相声的有关议题;第二辑“下一个百年,还只有《剑阁闻铃》?”,则涉及相声以外的其他曲种;第三辑“笑声中的雅俗之辨”,是有关曲艺艺术的传播与传承方面的思考;第四辑“当舞台剧加入曲艺‘酵母’”,侧重探讨的是曲艺元素在当下舞台剧创演中的作用和影响;第五辑“曲艺,仍在边缘”,是近年来撰写的有关曲艺发展现状的综述类文章。
本书是一部系统介绍戏曲鉴赏知识的专业论著,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比较系统地介绍了我国戏曲发展演变的整体脉络,以及各个时期的主要特点;下编分门别类地介绍了京剧、昆曲、豫剧、黄梅戏等代表性剧种的发展历程,并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该剧种的代表性人物及其表演特色。作者力图兼顾学术与通俗、戏曲与文化、历史与现状、民间与文人、专业与普及,深入浅出、雅俗共赏,旨在为 外读者提供一本全面反映中国戏曲文化的高质量图书。
中国民间戏曲是世界上 古老的戏剧之一,如今依然活跃在舞台上,传递着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中国的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艺术,同时涵盖了文学、音乐、美术、舞蹈、工艺、武术、杂技等多种艺术因素。介绍了中国民间戏曲的历史、演出习俗,以及民间戏曲的种类等内容,使人能从中感受到别样的中国民间戏曲文化。介绍中国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不但博大精深,而且极富中国特色。它们表现了特定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和中国文化特有的价值观、审美观,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以实用简明的图文形式,提供了一个令人愉悦的阅读空间,让四海宾朋走进中国文化的殿堂,品味中国文化之美。
韩世昌,北方昆曲的代表性人物,工旦角。北方昆曲剧院的首任院长。此书为陈古虞记录整理的韩世昌昆曲剧目的身段谱,包含《思凡》、《痴梦》、《贞娥刺虎》、《闺塾》、《刺梁》、《游园》(未完稿)五个半剧目。身段谱的记录起始于民国三十一年(1942),对韩世昌昆曲表演艺术研究乃至北方昆曲艺术研究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也为昆曲旦角表演艺术的研习传承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邕剧是以戏棚官话为主要搬演语言的皮黄剧种,流布区域以邕州(今南宁市周边)为核心。书稿紧扣文献整理与学术研究两个方面进行。在文献整理方面,对幸存于“黄皮书”中的八本邕剧进行了整理。在学术研方面,既考察了邕剧“十大本”与祁剧“十大本”、粤剧“十大本”的异同;又考察了邕剧“十大本”江湖搬演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所折射的风俗民情与社会历史的变化。书稿对邕剧“十大本”纵横发展的梳理,有利于濒临失传剧目的流传,有利于广西地方戏曲文化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