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黄梅戏权威专家选编,从六十部黄梅戏剧目中精选出100段经典唱段汇辑成册,分为“传统曲目”和“现代曲目”两大版块,是黄梅戏曲爱好者的大全宝典、戏剧票友的收藏珍版,又是专业人士教材,兼有实用性、欣赏性和保留价值。
《风雨人生样板戏》由红灯记、沙家浜、红色娘子军、智取威虎山等几部京剧样板式。做了十几年的电视,但是我却一直很敬重书,因为,那些留下来的白纸黑字是要经得起时间推敲的,今天我们的纪录片片《风雨样板戏》变成了白纸黑字的《风雨人生样板戏》,我真的是小心翼翼地去翻开,好像瞬间,我自己没有了任何的知觉,希望把这些文字交给读者,但是内心又很忐忑。
以再现、记实、动画等影像手段勾勒高雅经典的昆曲与沧海桑田的昆曲史,还原其历史与现实的真实处境。在昆曲的前世今生里,探寻民族艺术形成、发展、生存的土壤,在昆曲的大美至美中,重拾中华民族传统美学,重树中华民族传统自信。
艺术世界是美妙的,它给人一种情感上的满足,之后使人的心灵得以净化和提升。21世纪是信息、科学高速发展,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艺术教育必须融入新世纪时代的激流,满足人们对艺术及艺术教育的需要与渴求。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推进,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实施全面素质教育,艺术教育日益受到社会的重视。人们认识到,艺术教育不仅对人的自身发展、提高人的自身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还可以通过艺术经验更大地丰富人生和焕发出人性中的激情。从古到今,在人类的历史进程中艺术始终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给人以希望和力量,人的才智得以充分地发挥和展现,心灵得以充分地交流与沟通。艺术对人的成长有着特殊的意义。艺术不仅能够表达人的情感,展现人的创造性的才能,而且还能够在创造性的活动中培养
于万海和王决编著的《笑谈相声》是百花文艺出版社《中国曲艺文库》丛书之一种。本书曾为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专题讲座的整理稿,是王决、于万海两位专家利用广播的形式举办的一个关于相声的系列讲座,其角度是横向的相声的形式与结构以及组织包袱的手法,而非纵向的相声的发展与演变,也就是对相声进行的一次解剖式研究。
徐建雄编著的《京剧与上海都市社会(1867-1949)》选择了以京剧文化来透视近代上海都市社会,从社会文化视角研究京剧与上海都市社会,不仅拓宽京剧研究领域,也加深了对上海文化的研究和理解。作者在梳理、总结前人对上海城市化研究以及京剧史研究成果基础上,从文化生态视角分析了近代上海京剧生长的社会文化生态环境,论述了京剧在上海发展历史脉络,揭示了上海对京剧发展的影响,还对京剧在上海发展形成的流派——海派京剧进行全面剖析,揭示其文化内涵。作者研究重点是试图多方面、多视角展现京剧是如何影响上海都市社会,从中寻找艺术与城市民众生活二者之间的互动,这也是难点,如有所突破,必是创新之点。
戏剧是人类最古老而又最活跃的艺术样式之一,她几乎与人类同步产生,并伴随着时代的推移、社会生活的更新和人类生存方式、生存状态的变化,而不断衍变发展,日益成熟。我国不仅是一个诗的大国、散文的大国、小说的大国,而且是一个戏剧的大国。我国的戏剧艺术源远流长,波涌浪翻,高潮迭起。其中,元杂剧的辉煌、明清传奇的鼎盛、以京剧为代表的花部地方戏的五彩缤纷,则分别代表着中国戏剧史上的三个黄金时期。京剧艺术博大精深,浩瀚无涯,令人叹为观止。京剧艺苑姹紫嫣红,辉煌灿烂,叫人眼花缭乱。愿以此书将初学者领进京剧艺术之门,溯源索流,寻幽探胜,领略那“春色如许”! 本书就是一本全面介绍京剧知识的入门书,从京剧的源流及形成讲起,将京剧的行当、流派的诞生和发展、四功五法、京剧的音乐、脸谱、京剧相关知识
这是一本并不晦涩的摇滚乐理论读物,它涉及到早期摇滚乐的社会文化意义,研究了一些至今没有得到深入探讨的问题,由于涉及音乐、社会、学术背景较深,所以妨碍了十年前那批读者的理解,但看来它正适合今天的读者。
作者曾为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专业在读博士生开设“中国当代舞剧创作专题讲座”,《中国当代舞剧创作综论/博导文丛·中国艺术学文库》即为此系列讲座的结集。 这部“综论”共二十个单元可以分成四个版块:版块由单元至第四单元构成,从舞种的视角选择了近七十年来堪称“佳作”的舞剧四十部。需要说明的是,在所列舞种作品的选择中或许有“遗珠”之憾,但已选的作品却无“鱼目”之虞。第二版块由第五单元至第十单元构成,是着眼于著名舞剧编导系列作品的选择。在所选编导中,李仲林、李承祥、舒巧和门文元四位,其作品及作品的影响力,足以支撑中国当代舞剧的“半壁江山”。第三版块由第十一单元至第十六单元构成,这一版块前四个单元写的是中国当代舞界巨擘吴晓邦、盛婕、彭松和资华筠。这一版块的写法是基于作者对诸位恩师的切身感受
为了唱好歌曲,应充分理解歌词,这是不言而喻的。 《高等院校声乐教学参考丛书:西洋歌剧咏叹调250首字对字译词》收集了250首西洋歌剧咏叹调的原文歌词(对1985年中央音乐学院教材科印发的字对字译词作了增补)并把它们译成中文。为演唱西洋歌剧咏叹调但对意、德、法语又甚精通的专业和业余歌唱者,在掌握和理解歌词内容方面提供了方便。
秦腔以其特有的地域风格和“古调独弹”的艺术魅力,卓立于中华民族文化之林,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秦腔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盛行于明’,广播于清,几经衍变,蔚为大观”。(王绍猷《秦腔记闻》)从地域上讲,秦腔发源、形成于陕甘(古秦地)一带,生长在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的广大地区。秦腔的“娘家”在古长安。太史公日:“长安,故咸阳也。”(《水经注》)正因为陕西西安(古长安)曾是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都城所在地,并且中国戏曲之完备得力于唐代“梨园”的兴盛,所以,以秦腔艺术为代表的陕西戏曲又具有全国的意义。
《相声那些事》是追忆前辈关于相声艺术的著述,有些只言片语,珍贵细节,都是前辈多年舞台实践的积累,极可宝贵的经验。作者许秀林出于对相声艺术的热爱与坚持,引用前辈论点,列举艺术范例,在探索寻求中学习,在演出实践中体验感受,归纳整理了相声的艺术特性及表演技法,对于将相声作为传统艺术的从业者,具有参考价值。
《黄梅戏艺术概论》系安庆黄梅戏艺术学院教师集体编写的介绍黄梅戏艺术基础知识的普及性。书稿针对高职艺术类学生学习和就业特点,简要讲述黄梅戏剧种的理论知识和艺术实践,包括黄梅戏的形成、发展、今天的成就,基本特征和表现形式,代表剧目和表演艺术家的风格特征,与其他剧种艺术特色的比较等,对黄梅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价值和面临的新挑战作了深入探索。
《明跟大师学国学:明清戏曲史读曲小识》是有意接续王国维《宋元戏曲史》而作的,书中的许多观点至今仍有参考价值。《读曲小识》著录戏曲钞本40种,每种先作总的版本介绍,然后分别介绍各出的牌调、脚色及内容概要等。其中著录的许多剧本都毁于战火,因此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