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音乐教授精挑细选经典歌剧的版本,让歌剧小白轻松找到入门捷径; 2.锁线裸脊装订,无瑕疵展现跨页剧照,翻开书就如同坐在剧院位置,欣赏歌剧经典段落; 3.各年代大幅海报,及众多相关人物绘画与照片,多角度揭示歌剧广泛持久的影响力。 在歌剧盛行的年代,歌剧既不是“古典乐”,也算不上正统艺术,而是一出出让人喜闻乐见的“狗血肥皂剧”。如今,很多歌剧名作被重新编排上演,其中既没有人们期待的豪华演出服饰和舞台背景,也没有美貌的王子和公主的恋情,有的只是晦涩、难懂的先锋派作品。本书将为你揭开歌剧戴着的假面,展现它的娱乐本质,从另一个层面发现剧院经典作品更深的内涵。
《艺术评论》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综合类艺术核心刊物,月刊。该杂志《关注》栏目的设置,旨在关注当下最值得关注的艺术家创作的作品,对主创进行访谈,深度探讨艺术家的创作。本书即是该栏目一年来共访谈的十二位当代重要艺术家的访谈集结,被访谈者艺术门类涵盖话剧、戏曲、歌剧、舞剧、电影、电视等,包括大陆、台湾和国际上的艺术家
本书是《京剧大家绝艺录·武生篇》的姊妹篇,延续了“武生篇”的统一风格,汇集了十六位目前在世的老一辈旦行名家,主要请他们讲述诸位名师的独特之处。如年逾九旬的于玉蘅(北京)老师示范了当年王瑶卿先生说戏设腔讲究的规范和京白、韵白的规矩;年已八十六岁高龄的王君青(西安)老师将在尚小云先生身边所学的尚派演唱风格,其吐字、发音、气口、韵味做了系统地总结;七十岁开外的钟荣(南京)老师把从新艳秋、王吟秋等前辈继承来的程派表演真谛倾囊而授…… “京剧大家绝艺录”系列是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开展的京剧艺术资料抢救工作,着力从众多京剧艺术大家们那里搜集整理艺术结晶,把一批批特色鲜明的精湛技艺汇总成册成图成像,通过学子们严谨规范的学习继承,使之薪火相传,绵延不断。该丛书是对各个京剧流派、行当的艺术
《戏剧形态发生论》是戏剧知识的普及性读物。作者从戏剧的形式和状态切入,深入浅出,展示了戏剧形态发生和发展的诸多特色,论述了戏剧形态的构成要素;其中一些观点和史料在尚属首次提出。本书注重知识传授和思想分析,内容充实,章节安排合理,叙述流畅,案例分析精到,具有较强的教学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全书还辑录了相关图片数百幅,展现了戏剧形态发生过程中的特色和趣味。
山西阳高县北部三镇庙宇及庙会,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依旧艰难的村民生活中,于情理之中迅速复兴。在村民的需求之中,在民间信仰的扩布之中,在村民的意识及行为之中,它们于涅柴之后的再生是有选择和多功能的,并具有自身恢复与适应调节能力。这使停止或处于暗流状态的民间乐班复又大张旗鼓地出现于该场合之中。 阴阳与鼓匠,是当地对于分别以笙管与唢呐为主奏乐器的民间仪式音乐班社成员的不同指称。原本具有不同民族特征的乐器,笙管与唢呐,在曾经是多民族交相融合的区域之中相遇,同时被村民接受与使用。在数百年的变迁中,唢呐与笙管相谐与和鸣。 社会身份首先是普通村民的阴阳与鼓匠,亦因其吟诵经文、乐器演奏等相关技艺而成为与普通村民相异的仪式执行人。阴阳与鼓匠乐班并非纯粹的音乐组织,而是活跃在当地庙会及丧葬礼仪
《谈史说戏》选录了一些京剧剧目,从剧情和史实两方面进行介绍,包括:伐子都、孟姜女、赵氏孤儿、苏武牧羊、千里走单骑等。
中国话剧发展的尴尬境地和话剧史研究的种“隆相”,促使我们反思:中国话剧沦落于此种境地,与那些所谓的“优良传统”有没有必然的关系? 中国现代话剧史果真就是那种经历了政治、革命话语几番纯净后的状态,恰如当今一般话剧史教科书上所写的那样? 中国话剧史除了这些“优良传统”之外,还有没有另外一个传统存在? 如果说这些“优良传统”在当时是中国话剧界不得不做出的选择那么在当前这个多元化的时代,这些“优良传统”还有没有实际的意义和价值? 解答这些问题,势必就要对中国话剧史做一些正本清源的工作。
主要围绕布莱希特的陌生化理论,深入考察了西方戏剧理论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并依此对中国传统戏曲无论是传统舞台的型制、大小、营造法式和功能、服装道具、幕布背景、“检场人”设置、“自报家门”和剧情提示,还是演员的唱、念、做、舞、打、身段、台步、脸谱,以及“导演”的可有可无、“故事”的可断可续、“情节”的可松可紧、“排练”的可细可粗等进行了细微独到的分析阐述。作者认为中国戏曲艺术当是世界上少有的、具有成熟丰富的审美表现力的戏剧,每一个演员都是以自己扎实的童子功练就的独绝的技艺来表现自己的。与西方戏剧艺术不同,中国戏曲艺术重在以“表现”作为“表演”的核心,重在与角色相区分的“表演行当”,具审美意味的就是“行当”的程式丰富性。 作者还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中国戏曲理论
《京剧曲谱精选》是为广大的京剧业余爱好者而编写,在唱段选择上选用在群众中流传且较典型的各流派唱段,并在演奏谱的记谱上作了较多的说明。朋友都知道,记谱再详细也不可能尽善尽美,需要在长期的磨炼中及多方观摩中方能体会到、摸索到。谱记得详细,只是给学习者以较多的方便,在大的框架方面不至于走弯路。《京剧曲谱精选》如能在这方面为您提供帮助,正是我们的愿望。 《京剧曲谱精选》的谱例,有些是参考或部分的采用了前辈们的编记的乐谱;而大部分则是编者重新反复听记有关音响资料并根据我们多年教学和实践的体会作了必要的调整和补充,以帮助广大业余爱好者能更顺利地步入京剧音乐之门。
《安徽剧作选》凭心而论,当今戏剧艺术是够让人心烦的。观众已经被多元审美形态分流,单一审美方式的长期重复早已产生 审美疲劳 了,但却不停地有人要求戏剧去占领市场,垄断观众;演出已经很少有人看、甚至很少有人关心了,但却总是有人指使戏剧去拿奖夺牌,创造政绩;剧坛已经被多数聪明的大脑和有为青年敬而远之了,却不断有人逼迫戏剧要多出大家、多出名家
这是一部就戏说戏的书。作者在五十年间对梅派京剧经典剧目几遍几遍地观摩,反反复复地推敲,从而把梅兰芳艺术说得非常到位。其“观众”角度,“票友”心态,细腻笔触,淳朴风格,让人对_位传奇性的“大师”有了真切的了解。
本书收录三百四十一个角色脸谱条目,而每一个角色又有不同图谱,所收图谱总数达一千七百余幅,而究其史源有梅氏缀玉轩藏明清昆弋谱、清宫戏画四种、张笑侠氏著《脸谱大全》、刘曾复氏所著三种以及旧戏刊、剧照、民间流传出版物等五方面,取材广泛。至于各派演员所绘图谱之保存,不囿门户,广搜博采,尤为难得。 全书以图为主,解说自当简要。本书文字解说共有四类:一为概说,为介绍整脸演变系统与其他脸谱系列二篇;二为谱式说明,以谱式产生先后为序,介绍各谱式相互间的演进关系及起源与演变;三为图注,于谱式下注明时代、剧种、流派与绘者;四为简评,评不同时期演变、流派、传承以及舞台应用和审美方面。
本书以中国京剧为主,同时兼顾地方戏曲剧种。按生旦净丑四个行当分类,构图上兼顾演员特写和演出场面。突出老演员和已故的名演员,和一些名演员、名剧目的演出背景介绍,以及照片背后感人的故事。 全书以作者特有的摄影艺术表现手法,把舞台上的表演升华,再现到摄影作品之中。作品动静结合,表现演员的情绪和表演力度、速度。
《中国的昆曲艺术》是我国部系统论述昆曲与民俗文化之间的关系的学术著作。其丰富的资料、通畅的论述对我们进一步研究昆曲历史、昆曲理论,进一步了解昆曲的品性、思考昆曲的现状和前景均有裨益。
中国戏曲理论的萌芽可追溯至先秦时期,此时的文艺观对后世戏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汉唐及两宋是戏曲兴盛前的酝酿时期,也是我国古代戏曲理论发展的初级阶段。元代,杂剧全面兴起,戏曲理论亦得到了质的飞跃,出现了以曲学为主体的一批著作。元末明初南戏兴起,至嘉靖、隆庆年间,戏曲理论在争鸣声中得到了全面发展。明万历以后,传奇的创作与理论均达到高峰,出现了一大批的作家与批评家。清初理论家们对前人的理论进一步总结与完善。清中叶以后,花部兴起,戏曲理论出现新的内容,花部与舞台表演成为研究重点。至近代,传统曲论进一步发展,新的理论与研究方法也开始出现。这本《中国戏曲理论批评简史》以戏曲发展史为基础,对我国古代戏曲理论的上述各个阶段进行梳理与研究,以突出戏曲理论的发展脉络和理论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