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士乐宝典》一书由美国著名爵士钢琴家马克 列文编写, 他从70年代开始就已活跃于美国主流音乐界,与多位爵士乐坛大师级乐手同台演出,拥有极为丰富的演出和教学经验,这也成为他写作本书的深厚基础。 本书从爵士乐*基本的乐理讲起,逐渐涉及到和声、编曲等程度较高的内容。本书写作风格简洁而朴实,以浅显的语言为读者介绍相对专业的内容。同时全书配以近千个选自爵士乐唱片片断的谱例,向读者展示如何将纸面上的理论运用于实际的演奏。 图书不仅介绍了体系完整的乐理理论,还包括大量具体的练习方法。同时,书中完整例举了爵士乐手应该学习掌握的数百首乐曲曲名,以及上百张应该学习的爵士乐唱片。书中还见缝插针介绍了爵士乐的一些历史和轶事趣闻。全书洋洋洒洒近500页的篇幅,因此真可以算作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 爵士乐宝典 。 本书90
内容简介: 本书选取了明代《琴书大全》中关于古琴制作的相关章节,以及北宋琴家石汝砺和崔遵度撰写的琴材斫制文献,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注译了石汝砺撰写的《碧落子斫琴法》,包括定材尺寸、琴身尺寸、削面法、调声法、较古琴大小法、琴色样法、斫匠秘诀等内容。其中不仅有较为详尽的宋代古琴琴面、琴背以及槽腹中各部位的相关尺寸,还保存有唐代斫琴名家雷震、张越之琴的实际尺寸记录,及其与宋代斫琴尺寸的比对性文献。 第二部分注译了崔遵度撰写的《琴笺》,阐述和探索了琴面上的十三个徽位的用法,并突破性地提出了十三个徽位不同声音的出现是事物客观规律的看法,否定了汉、唐以来将琴的音律附会为节气月令的唯心主义。 第三部分为《琴书大全》节选注译。《琴书大全》为现存收录古代琴学文献最多的一部类书,全书共二十二卷,
《新学堂歌》是谷建芬老师晚年用自己的真情和心血,为孩子们创造出的有传统文化底蕴的儿歌系列,以唐诗为主、结合汉乐府、三国、明清时代的作品,迄今已创作50首。将50首优秀的古诗歌谱成音符,易于孩子在优游的唱歌中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乐感。该系列儿歌备受儿童喜爱。不少歌曲已经在全国各地的幼儿园和小学生中广为传唱。
混音的质量可以决定一个录音作品的成败。对于不够出名的艺术家和家庭录音人员来说,混音制作是让他们的录音作品出彩的基本的催化剂;对于专业录音师而言,出众的混音技巧可以让他们节省大量的预算,并满足高端制作的需求。为了提升混音技巧,你需要具备有关混音的艺术和技术两方面的能力。 本书提供了你所必需的、能够用于实际操作的混音知识,从而帮助你提高混音水平。书中的内容从基本的概念延伸到高级的技术,还包括大量的小技巧和小窍门。 罗伊 伊扎吉(Roey Izhaki)告诉你混音观念的重要性,教给你如何完成混音工作并评估你的混音作品,并且使你的混音质量更上一个台阶。他介绍了混音中用到的各种理论和设备,以及将这些知识用于实践的方法。 本书带有大量的照片、图示、图表和音频样本,对于想要在混音领域取得成功的人士来说是一
伦纳德 伯恩斯坦享有 桂冠指挥家 的美誉,他对于人类艺术的贡献不仅仅在于作曲、演奏、指挥领域,他曾通过一系列电视节目将古典乐普及于大众,影响深远。1973年,伯恩斯坦登上哈佛诺顿讲坛,天才的智识与表达力碰撞出六讲启示录般的珍贵课堂,洞见深刻,借由电视媒介的传播力,收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后结集出版,流传至今成为经典,让一代又一代人从中受益。 这是六堂精彩的音乐大师课,也是剑走偏峰的音乐启发课 身为音乐家,我感到一定要找到一种谈论音乐的方法,可以与有智识的非专业音乐爱好者进行交流。 伯恩斯坦秉持跨学科精神,六讲横纵交织,从语法学角度对音乐语言进行解析,也将音乐置于美学层面与诗歌进行比对,广泛选用各类音乐材料,从 音乐最小构成单位 探讨到 调性之争 。这位古典乐大师暗示了一种与生俱来的普适的音
《古典音乐:海顿、莫扎特与贝多芬的时代(原版引进)》系英美音乐学界的权QW*音乐断代史书,代表了西方学术界音乐史研究的*水平。覆盖了西方音乐史的六个重要断代。翻译出版后,相信将对中国进一步深入理解西方音乐文化并加强中国本土的音乐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上海音乐学院相关专业的教授学者组成译审委员会,负责具体翻译工作的安排、组织和质量把关。 ?
西方学界已有共识,查尔斯 罗森的《古典风格: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一书是近五十年以来公认的影响力、引用率方面 无有比肩者 的西方经典音乐论著 没有之一(至少在英语世界)。此书于1971年出版,翌年即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National Book Award],迄今没有第二本音乐书籍获得过此项殊荣,其在音乐书中的 塔尖 地位俨然不可撼动。 《古典风格》分为八个部分(中译本分 八卷 )的总体布局,前两卷是对18世纪音乐语言和古典风格的概貌总览,为后面更为具体的作品分析和批评提供背景和前提。中间五卷,分别对古典风格*有代表性的体裁和作品进行鞭辟入里的点评和剖析 海顿的弦乐四重奏、交响曲、钢琴三重奏,莫扎特的协奏曲、弦乐五重奏、喜歌剧,贝多芬的代表性钢琴作品和他*突出的风格语言特征,以及古典时期的其他音乐体裁如严肃歌剧和教堂音乐等
诺顿音乐断代史 丛书是美国诺顿出版公司于二十世纪后期策划的一套音乐史系列丛书,由六部专著组成,分别是《中世纪音乐》、《文艺复兴音乐》、《巴洛克音乐》、《古典音乐》、《浪漫音乐》、《二十世纪音乐》,由各个断代史领域的著名学者执笔,反映了当今音乐研究的新成果,堪称西方音乐断代史论的优秀文本。这本书对巴洛克时期西欧国家的音乐与音乐生活提供了广范而平衡的概述。作者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地举例说明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力量是如何促进了巴洛克音乐风格与常规的发展,通过对这个时期的音乐理论与分析、宫廷文化、宗教改革与对应宗教改革的讨论,提出了巴洛克音乐的风格、体裁与文化的意义。
《钢琴演奏之道(新版)/赵晓生学术著作系列》是 赵晓生学术著作系列 之一。近年来,赵晓生教授对于 钢琴演奏理论 的研究,始终未曾停止过,这次由上海音乐出版社推出的 新版 增加了近三分之一的内容。全书五十万字左右。新增的内容主要是:基础理论方面提出了 一音质 与 二音质 的概念;基础训练方面增添了 节奏训练 ,提出对听觉、和声问题的重视是钢琴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在作曲家与作品方面增添了大量新鲜的实质性言论,对 钢琴改编曲 另辟专节进行阐述,有很多创新。《钢琴演奏之道(新版)/赵晓生学术著作系列》应是钢琴师生的之书。
查尔斯 罗森可能是当今著作最丰富的文化评论家,书中的内容浩如烟海。作为一名出色的钢琴家和芝加哥大学的名誉音乐教授,他的主要切入点当然是音乐。然而一旦跳出来,阅读就会进入心理学、文学、科学、哲学、艺术 一切人文学科这个独特空间所酝酿的事物。在这本书里,罗森传递的力量将使你获得自由。 《自由与艺术:罗森谈音乐与文学》(Freedom and the Arts: Essays on Music and Literature)的原书出版于 2012 年,是罗森生前的最后一部著作。该书是一部文集,收入作者生前出版的 28 篇精彩文章(大部分写于 2000 年之后),内容包罗万象,很大程度上展现了罗森的渊博学识,几乎每一篇文论都会给读者带来阅读快乐与深刻启迪。同时,该书的主旨总与一个核心问题相关:作为现代人,面对不可跨越的时间阻隔,我们该如何领悟过去的艺术作品? 相关评论
本书是一本以古琴传世古曲为学习和研究对象的古琴专著。全书共五章,第一章 琴学入门 介绍古琴入门知识和基本技巧,对古琴的形制,对古琴减字谱用法,对于古琴的三种音色、古琴常用调式、古琴调弦法,然后结合图片对古琴弹奏的左右手指法和技法进行讲解,首先对右手基本指法进行要领示范,并辅以挑、勾指法、右手八法练习以及左手指法(按音、泛音)的按音、泛音和撮指等指法练习。第二章 琴曲初阶 ,通过《梅花三弄》《黄莺吟》《酒狂》等11首曲目进行系统的基础练习。从题解、指法讲解具体曲目的弹奏,为增加学生兴趣,由简入繁,循序渐进,并将重点练习段落谱例截取列出,再附以整首曲谱。
本书是 诺顿音乐断代史 系列之一,亦属于美国研究生中世纪音乐课程的必修教材之列。大多数关于中世纪音乐的教材内容都颇为乏味,但此书的内容却妙趣横生。著作*章是对从罗马帝国结束至公元1000年的一段充满趣味的历史导论,第二章则是关于同时期基督教礼拜仪式的描述。后续章节包括对宗教音乐和世俗音乐的详细论述。该书是一部既适于学术研究又适于扩展阅读的学术专著。原作者理查德霍平,这部专著长期以来是西方音乐学界(尤其是英语世界)有关欧洲中世纪音乐的标准论著,资料丰富、条理清晰、叙述详赡,基本上概括了这一研究领域的全貌。
本书深入探讨了适用于小学阶段的世界音乐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重点分析了如何使世界音乐教学法更好地契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与发展需求。在这一关键阶段,儿童的思维逐渐向广阔的世界敞开,这为培养他们深刻的多元文化理解力以及终身受益的音乐素养提供了宝贵的契机。 本书不仅包含丰富的教学案例,更为小学阶段的世界音乐教学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框架与实践指南。在世界音乐教学法的整体视野下,课堂情境、教学过程与学习体验得到了生动呈现。同时,本书对民族音乐学中的核心议题 如音乐的真实性、呈现方式与文化语境等 进行了深入阐释,这些探讨有力地支撑着本书的核心宗旨:引导儿童通过音乐这一独特媒介,深入理解和感知世界。
《琴门徘徊录》是一部以古琴为中心的文化随笔集,内容涉及古琴的历史、人物、制作以及相关文化,有札记、随笔、掌故等诸多体裁,有一定学术含量,而不采用学术的形式,兼顾学术性与趣味性。全书分古代、近现代两部分,配以一百张以上的重要图片,书中文章部分刊于《文汇报 笔会》《万象》《读书》等,还有相当一部分是首次面世。作者严晓星为著名古琴学史学者,著作丰富,广受欢迎,本书为他的最新古琴学史文章合集。
作为记录、承载、传播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媒介,工尺谱在传统音乐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中国古谱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中国传统乐律学、乐学以及众多的音乐体裁形式赖以生存的重要依托。 本书以现存的、使用工尺谱或俗字谱的乐种为研究对象,采用实地考察为基础结合文献考据的研究方法,探讨工尺谱和俗字谱的谱式特征,以及由此反映出的中国传统音乐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包括昆曲工尺谱、琵琶工尺谱、西安鼓乐俗字谱、智化寺京音乐工尺谱、河北音乐会工尺谱以及福建南音工尺谱,基本涵盖了国内主要的传统音乐体裁形式和乐种,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和广泛的适用性。
梅庵琴谱(一函一册) 王宾鲁 著 16开 线装 IBSN:9787514926224 中国书店出版社 《梅庵琴谱》由王宾鲁传谱,徐卓编述,邵森参校。王宾鲁生前曾著《龙吟观琴谱》,欲改造未果,临没以是为恨。其弟子徐卓、邵森等继承其遗愿,将其在 梅庵 传授的琴谱及琴学理论编为《梅庵琴谱》二卷,于1931年石印刊行于世。卷一包括琴论、指法等,卷二包括十四首琴曲,其中有《关山月》《秋风词》《凤求凰》《平沙落雁》等经典古琴曲目。其中三首有琴歌,其他十一首为纯琴曲。王宾鲁演奏流畅如歌,绮丽缠绵,多用轮指,风格别具一格,被当时琴界成为梅庵琴派。
歌剧是音乐与戏剧、文学、美术、舞蹈等相融合的一种综合艺术形式,尽管有不少戏剧体裁都配有音乐,但其中的音乐仅仅只起装饰作用,只有歌剧是以音乐为主要手段的戏剧。全剧贯穿音乐,音乐承载戏剧表现,阐明和强调作品的内容含义和人物情感,各部分有完整的形式。 然而歌剧在其初创、各个历史发展时期、不同的国家都有自己的特点。通过对歌剧历史的简略回顾,可以了解到歌剧观念的不断变化和多种风格并存发展的面貌。
关于音乐,我们读过太多被粉饰的记述。局外人与反叛者的努力被抹去,净化后的新形象站到台前。事实上,音乐中那些可耻的元素才是真正的力量之源,是人类音乐创作与革新的动力。 在本书中,美国屡受赞誉的音乐史学家特德 焦亚回溯了音乐四千年的发展历程,他从史前人类时代的自然声景写起,一直写到当今的真人秀、歌唱大赛和网红视频,通过广泛而细致的研究与深刻的思考,向我们展现了被掩盖的不屈真相。 这是一个关于音乐的真实故事。音乐是变革的媒介,分裂的根源,也是人类生活的魅力源泉。
所选的曲目,大部分是国内外交响音乐会上较常演奏的,全书共介绍德国、奥地利、法国、意大利、英国、美国、西班牙、瑞士、比利时、俄罗斯一苏联、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挪威和芬兰等十六个国家八十二位作曲家三百五十多部作品。每个国家的作曲家的先后次序是按出生年月编排的,这样可以使读者较有系统地通过具体的交响音乐作品,去了解一个国家的交响音乐发展过程,并可窥见关于传统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新编世界名曲欣赏(精)》附有大量乐曲主题,这对分析作品或欣赏音乐都有直接的帮助。
少儿竹笛集体课程
《龚一琴学文集》为 现代琴学丛刊 系列书中的一册,该丛书已入选 十三五 国家重点出版物规划项目。该书为龚一先生自1963年来关于琴学的文章合集,共计四十余篇。从琴曲认知到演奏技法,从琴曲历史到琴坛轶事,从琴学思想到审美情趣,从琴器沿革到记谱改良等等,涵盖广泛,见解独到。从龚一先生的诸多忆文中看到了前辈琴家的光辉典范,并从中获取深刻的启迪。本书内容上涵盖了古琴乐器的鉴赏、藏琴与传琴、唐诗中的古琴音乐、琴乐散论等。作者视野宏观广阔,几乎每一个课题,都有属于他自己的深入思考与独特见解。
8卷文字、60张 水浒叶子 插图、9幅精美古画。 《古乐之美》就是这样一部透过音乐、文学、历史、宗教、名物、绘画的材料,清简扼要的还原与复现60件音乐之美,思考在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语境中, 音乐 所承担的作用与扮演的角色,为读者提供一个切近中国人精神风貌和美感世界的契机。 全书设计是通过古人对天地宇宙五行的认知感悟来展开,以天地玄黄的用纸配色,独具匠心的乐器制图,乐与礼,文与质,人情天意、史迹物趣,尽皆融入流水文字,是为藏书上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