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K古典音乐百科(全彩)》内容简介:同洞穴绘画、壁画和文物古迹一样,音乐文明作为人类文化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从至少新石器时代开始就凸显于每一种文明。古典音乐是一种重要的音乐类型,它充满着丰富的情感,让伟大的作品经久不衰,使当代作曲家仍在努力挑战 。从莱奥南、亨德尔、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肖邦到詹妮弗?西格顿,本书带你了解伟大音乐家创作背后的精彩故事。从早期、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现代到当代,本书带你领略不同时期古典音乐的魅力,让你在聆听音乐时增添一份新的感悟。
《声音的言说:通往音乐理解的崭新之路》是奥地利 指挥家尼古劳斯·哈农库特的一本关于早期音乐理解和演奏的里程碑式著作,他探讨了如何理解和演奏早期音乐(特别是巴洛克和古典时期的音乐),也 新了我们对音乐的本质和价值的传统观念。哈农库特认为,音乐是“声音的语言”,它能够表达情感、描绘画面、讲述故事,甚至进行哲学思考。为了 好地理解和演奏早期音乐,我们需要深入了解音乐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不同时期的音乐语言和风格特点。同时,音乐家应该像学习外语一样学习不同时期的音乐语言,并努力将作品背后的意义表达出来。他还强调,音乐表演需要音乐家具备丰富的知识和想象力,以及对音乐的理解和热爱。只有真正理解音乐,才能将其魅力传达给听众。 本书不仅是一部关于音乐理论和演奏技巧的著作, 是一部关于音乐哲学和
“学校艺术教育研究丛书”包括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研究与外国学校音乐教育研究两个部分。其中,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研究部分是有史以来 次对我国自古代、近现代直至当代学校艺术教育的历史、成就及其经验进行系统化的、全面的收集和整理,力求以客观的阐述给我国艺术教育工作者以借鉴,同时为今后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提供一个比较可靠的基础。外国学校音乐教育研究部分主要介绍国外学校音乐教育的成就和经验,可作为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借鉴。书中选择了学校音乐教育有特色的几个 和几个在世界范围内有广泛影响的音乐教育学派为研究对象,即美国、德国、日本、苏联、匈牙利五个 ,达尔克罗兹、奥尔夫、柯达伊、卡巴列夫斯基四个学派,对他们的经验和成果做了一次系统的归纳和总结。 本书为其中一册。
本书是欧洲 汉学家钟鸣旦先生的又一部探讨礼仪之争的力著。作者的研究缘于欧洲所藏一批新披露的撰写于1701~1704年间的中文和欧语文献,礼仪之争过去通常被视为一个纯粹的欧洲事务,因而大部分对于中国礼仪之争的研究都倾向于欧洲一方,然而这批文献表明当时中国人也在很大程度上参与了这场争论,因此提供了这场争论中的一个独特视角。本书基于这批文献,从旅行文本、社会网络以及文化间论证三个主题出发,探讨了17世纪至18世纪礼仪之争中中国人的“声音”,着重讨论了当其时关于中国礼仪的知识是如何产生、传播和交换的,以及礼仪之争中的“中国声音”对古代经典进行了怎样的新理解与新诠释。除了学术性研究外,作者还将这批珍稀文献的原件全部予以影印附于 ,使本书成为一部集学术性和资料性于一体重要汉学著作。
流行音乐与资本主义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本书试图以流行音乐为中心,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出发来思考这个问题。流行音乐的实践与前卫实验或左翼的实践不同,面对资本和权力,采取的通常是二重性立场,在拥有对抗性的同时,也隐藏着被同化的可能。这一特质在让(自称)激进的政治中心主义者感到焦躁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实现大众性动员和组织的可能性。这样的二重性本身,才是建立真正良好政治秩序的关键,也是流行音乐的魅力所在。流行音乐既不是与资本主义进行对抗的东西,也不是什么独立于资本主义存在的东西,它是从资本主义制造出来的无用的、过剩的、废弃的事物中被创造出来的。它曾经是资本主义的副产物,而现代社会的讽刺之处,便是这种副产物现在逐渐改头换面,变成了主要产物。而在此之后,流行音乐扮演的角色仍然会不
这些乐队是传奇,但许多人不知道为什么。 它们是一种音乐创新、一种哲学、一个地区或厂牌的代表,它们都反映了美国 独立音乐发展过程中的某个特定时段,它们的DIY革命改变了美国音乐。 独立音乐运动是对摇滚乐意义的重新开掘。大多数人视为局限的东西却被独立 摇滚视为美德。“民兵”称之为“经济即兴”。你不仅可以和自己的摇滚乐队搞这种经济即兴,还可以把它应用在工作、购物习惯和生活方式当中。你可以用这种特殊的方法来搞音乐,也可以把它应用到任何你希望的事物中去。你只能对自己、对你所尊敬的价值观和你所尊敬的人负责。你可以主宰自己的存在。或者就像“民兵”在一首歌里唱的那样:“我们的乐队也可以成为你的生活”。 这本书是一份迟来的赞誉。《纽约时代》畅销书作家阿泽拉德以真诚、理性又 翔实的声音,书写
伦纳德·伯恩斯坦享有“桂冠指挥家”的美誉,他对于人类艺术的贡献不仅仅在于作曲、演奏、指挥领域,他曾通过一系列电视节目将古典乐普及于大众,影响深远。1973年,伯恩斯坦登上哈佛诺顿讲坛,天才的智识与表达力碰撞出六讲启示录般的珍贵课堂,洞见深刻,借由电视媒介的传播力,收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后结集出版,流传至今成为经典,让一代又一代人从中受益。 这是六堂精彩的音乐大师课,也是剑走偏峰的音乐启发课——“身为音乐家,我感到一定要找到一种谈论音乐的方法,可以与有智识的非专业音乐爱好者进行交流。”伯恩斯坦秉持跨学科精神,六讲横纵交织,从语法学角度对音乐语言进行解析,也将音乐置于美学层面与诗歌进行比对,广泛选用各类音乐材料,从“音乐 小构成单位”探讨到“调性之争”。这位古典乐大师暗示了一种与生俱
本丛书系一套研究岭南音乐文化的图书,它包括如下6本:《岭南民俗音乐的人类学阐释》《岭南客家音乐的乐学阐释》《岭南潮州音乐的社会心理学阐释》 《岭南乐器的乐种学阐释》《岭南广东音乐艺术特色阐释》《岭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阐释》。丛书或从人类学,或从乐器学,或从社会心理学去研究大岭南范围的音乐文化范围,其中包括广东、海南、广西、福建等地音乐文化问题。因此,从 大岭南 的地理区域上讲,我省的漳州与龙岩均属于岭南地区,两地的音乐文化同属于岭南音乐文化范围。从文化的角度研究音乐问题,是一个新的方式,具有开拓意义,且作者长期进行了音乐田野调查,功底扎实。 本书为 岭南音乐文化阐释丛书 之一,系丛书的主打品种。这是中国*部以文化人类学及音乐人类学视角进行考察和鉴赏分析岭南民俗音乐的综论,其中的个案
本书集简谱的基本乐理知识、节奏训练、视唱练习以及音乐小常识和音乐故事为一体,是一本音乐基础训练教程,它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尤其注重基本乐理知识与基本技能(识谱)的系统训练,节奏和视唱曲比重较大,力求使初学者通过学习,逐步掌握和提高五线谱的识谱能力。
《音乐理论练习册》以完整的“音乐作品”作为最重要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形成了以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为为基础,以“件”所有的方面为核心内容,以歌曲分析与写作、合唱为辅助的完整体系。从而能够适应高等音乐教育体系中作为专业课、作为专业基础课和作为共同课的作曲技术理论课程的不同需要。
《吉他新手入门一本通》为零基础新手系统学习吉他弹奏的全新教程,以当前主流的民谣吉他和指弹吉他弹奏技巧及流行曲集为主要内容。全书分为学前基础篇、基础入门篇、和弦弹唱篇、指弹独奏篇、弹唱曲集篇5部分,内容编排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各阶段配有丰富的练习曲目,包含弹唱及指弹独奏流行热门吉他曲138首。同时,提供配套教学视频与音频(扫描二维码获取)方便自学、合奏与表演。《吉他新手入门一本通》不仅适合新手自学,也适合琴行以及培训机构教学使用。
本书属于《子海精华编》,收入与音乐、绘画相关的文学艺术类著作三种:《乐府杂录》《琴史》《读画录》,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与审美价值。《乐府杂录》共一卷,以钱熙祚校本 为底本,主要记述唐代宫廷音乐的情况,涵盖乐仪、乐器、乐曲、乐舞、乐调、乐人故事等多方面的内容,对探究唐代宫廷音乐的情况颇有帮助。《琴史》共六卷,以铁琴铜剑楼藏明 抄本为底本,前五卷按照时代顺序记录153位琴人的独特事迹,另附记11位琴人,第六卷论述琴学思想与创作缘起,文笔颇佳,叙述有力而传神,在琴学 具有重要价值。《读 画录》共四卷,以烟云过眼堂本为底本,所录为明末清初画家传记,尤其明末清初金陵或寓居金陵之画家的生平、作品与评述等资料,颇有学术价值。
作为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之“素养导向”的理想课程,需要切实的路径与机制的保障才能真正落实在课堂中,变成现实的课程,从而实现课程的价值理想。《核心素养导向的音乐教学实践探索》是聚焦课程基本要素而写的。其中所述,均是作者在亲身经历这些课改项目研究过程中的实践、反思和归纳、提炼。这些实践也折射了整个学科教研团队的智慧,汇聚了区域教研、学校探索和教师实践的成果。
本书对福建省*批入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十番音乐(闽西) 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整理、加工、分析、归纳、提升等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书中的 概述 部分,主要简介该音乐形式的历史衍变、风格特点、唱腔风格、音乐类型、流行地域、乐器形式、曲牌模式、传承人物等等,让读者对该音乐形式有个整体且简要的了解。 传承保护及其对策 部分,分析了闽西十番的生存状况、研究状况、传承状况,以及其保护状况,传承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曲谱 部分,以词牌为归类标准,主要收录了各种不同代表作的各种唱段,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是本书的重点部分、特色部分。它收集了永定区、新罗区、武平县、连城县、上杭县、长汀县的十番音乐作为代表,提供参考示范。 传承人物 部分,选录了对该音乐形式做出较大贡献的音乐人,主要介绍他们生
《内心听觉》提供了一种激发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独特途径,也为之准备了大量细致的练习,致力于提高运用“内心听觉”在无声中阅读和想象音乐的能力。书中练习涵盖了多种激发音乐想象力的技巧与方法,包括在无声环境中一个人独自完成音乐想象的建议,为独奏者而设的演奏游戏,使用乐器或不使用乐器的小组游戏。有的游戏包含了各种不同的即兴程序,以及涉及作曲方面的音乐想象力实验。
萧白著的《合唱指挥艺术(指挥的美学思维与艺术实践)》分为:序篇——以美学思维探索指挥艺术世界;上篇——作品研究,发现音乐美;中篇——合唱艺术,构筑人声美;下篇——表演艺术,展示音乐美。作者通过文字谱例结合的形式,对合唱指挥艺术的美学思维和艺术实践进行深入简出的阐述。
作为一名日裔美籍学者,吉原真里面对亚洲(裔)古典音乐家在西方世界日益增加的关注度和影响力的现实,从自身古典音乐训练的经历、自己的亚裔身份出发,展开了这项“把自己作为方法”的民族志研究。本书以70多位亚洲(裔)音乐家的访谈为基础,探讨了古典音乐在亚洲传播的历史、文化及其艺术形式的本质,并考察了亚洲(裔)音乐家在白人 的古典音乐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他们的种族身份、性别身份和阶级地位如何影响他们的职业经历、发展和成就。
综合测试部分则由笔者设计及选编共二十套综合试题,其中包含了各类各专业乐理考试的全真试题,因此具有实战性强和适用面广的特点。《乐理专题训练与综合测试(增订版)》既适用于音乐考生,对于音乐附中的学生和音乐
这是一本航拍画册。全书以齐柏林空中摄影为经纬,辅以气韵精微的文字,形成独特的岛屿节奏:纯粹而厚重、和谐而淡然。以新的角度与眼界探索台湾,关于日常、时间与空间,关于种种思念与眷恋。 在空中阅读台湾的齐柏林,用无数画面谱出以岛屿为题的乐章,他的镜头敏锐而细致,举凡台湾的气候音韵、环境氛围、生活状态等,皆成为景窗里的定格——友善的聚落、包容的历史、城市的创造力、多元的文化样态、阳光下的生命以及时光里的秘语……既为一册侧身昂首的时代录,亦是齐柏林对于家园的絮絮告白。
本书所收录的“不朽”的大提琴家,有的拥有耀眼技巧,有的深具音乐造诣,有的对曲目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有的则是对乐器的改良有所贡献。 作者Margaret Campbell 参考了许多书籍文献,为数百年来大提琴家的传承整理出一个清晰的脉络。音乐史上每一位不朽的大提琴家,本书中都有详尽而客观的介绍。
《视唱练耳教学论》以心理学、社会学、哲学为视唱练耳学科研究的理论基础,对视唱练耳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及研究范畴进行界定和研究,对当代视唱练耳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进行系统的梳理,使其在视唱练耳教学设计过程中起理念性的指导作用,为视唱练耳专业教师及中小学音乐教师进行音乐基础课教学研究,以及音乐基础课教学策略的设计提供全方位、立体的思路。 书中反映我国当前视唱练耳学科研究的方向,提出一些亟待解决的学科研究和发展问题,希望能在基本乐科研究领域起开阔视野、启迪思路的作用。 《视唱练耳教学论》在面向专业视唱练耳教师及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学历培训及高级进修的社会现实性立意的基础上,力求具有观点新颖、视角独特及系统性强的学术特点,希望能对专业视唱练耳教师和中小学音乐教师的音乐基础教育科研有的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