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既是情感的表达,也是科学的现象;既是个体的体验,又是历史的呈现。《音乐之错》是软件开发从业者、管风琴演奏者马慧元对音乐本质的一次打破边界的探寻。她分享音乐演奏中的挑战与顿悟,剖析重复练习、合奏共鸣的音乐实践;她追问是什么生理构造让音乐跨越国界,是哪个脑区在演奏或倾听中发挥作用;她回溯音叉的诞生与发展,标准音高的提出与争议……在演奏、科学与历史的交汇点,马慧元用独特的跨学科视角,尝试回答这些问题。她相信,音乐不仅关乎情感与技艺,也关乎物质与规律。当我们理解音乐的“错”,也许就能 接近它的真实。
一本给孩子的全球音乐史,讲述我们为什么又如何制造音乐。本书以叙事风格进行音乐探索,超越了古典和西方传统,将音乐作为人性的一种充满活力的表现加以讲述,让孩子们踏上通往世界各地的音乐之旅。从“什么是音乐”开始,聆听万物之声,探索从古至今不同时期、地区的音乐。讲述创造音乐的方法,探索音乐创作、即兴、欣赏、记录和传世等激动人心的多元形式。同时介绍世界各地的奇妙乐器与表现形式,遇见全球的音乐家与作曲家,从传统、民间、古典、歌剧、爵士乐、布鲁斯、摇滚、朋克、流行和嘻哈等多种体裁中发现音乐之美。
高甲戏,*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起源于明朝闽南地区。为主要流播于福建漳厦泉等地、台港澳地区,及东南亚各国华侨居留地的地方戏曲艺术。 本书概述了高甲戏的历史沿革、乐队乐器,以及音乐遗产传承、创新的情形,详细整理了高甲戏的唱腔曲牌、器乐曲牌、乐器曲目曲谱及代表性传承人。全书共收录唱腔193首(早期传统唱腔17首、常用传统唱腔161首、新创唱腔15首),器乐116首(大吹乐63首、小吹乐53首)及锣鼓介数十首。
“学校艺术教育研究丛书”包括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研究与外国学校音乐教育研究两个部分。其中,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研究部分是有史以来 次对我国自古代、近现代直至当代学校艺术教育的历史、成就及其经验进行系统化的、全面的收集和整理,力求以客观的阐述给我国艺术教育工作者以借鉴,同时为今后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提供一个比较可靠的基础。外国学校音乐教育研究部分主要介绍国外学校音乐教育的成就和经验,可作为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借鉴。书中选择了学校音乐教育有特色的几个 和几个在世界范围内有广泛影响的音乐教育学派为研究对象,即美国、德国、日本、苏联、匈牙利五个 ,达尔克罗兹、奥尔夫、柯达伊、卡巴列夫斯基四个学派,对他们的经验和成果做了一次系统的归纳和总结。 本书为其中一册。
《李凤云古琴三十课》是天津音乐学院教授李凤云老师编著的一本细化的古琴教程。本书介绍了古琴的基本知识和弹奏方法,每一个指法通过解读、练习、应用,使初学者得以进入门径。并辅以一些经典曲目,供学琴者练习。本书深入浅出,可以使初学者在练习中慢慢积少成多,奠定坚实的基础。
这是一部图文并茂的摇滚乐简史,通过文字、照片和信息图的结合讲述了摇滚乐的历史。书中以清晰的图例展现了摇滚乐各个分支的发展历史与沿革关系,评述了不同类型中的代表性乐队,从披头士、大门、皇后乐队、绿洲直到蠢朋克。而在乐队故事和大幅精美照片之外,书中以极具设计感和信息含量的信息图展现了音乐人或乐队的关键数据,从一种全新的角度展现了经典乐队的音乐历程与非凡成就。
《摇滚乐的历史与风格发展》全面介绍了摇滚乐的声音和社会影响。作者介绍了这种经久不衰的音乐风格的元素,同时强调了50多年来该流派作为一个有影响力的社会因素的作用。在整个过程中,作者专注于所讨论的音乐的声音,以帮助您培养分析性的听力技能和全面的音乐词汇。本书第8版相比第7版,所有文本内容都已更新,包括最近的事件、录音和其他更改;每章的音乐特写深入探讨特定的音乐元素、风格和音乐家。时间线将艺术家或团队职业生涯的重要记录、成就和其他方面按时间顺序排列。
《世界音乐史:从诞生到20世纪音乐》梳理了从远古时期到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民族主义时期以及20世纪的音乐历史,描绘了主要的音乐流派、音乐理念、乐器的发展历程,揭露了音乐历 的重大变革,列示了 代表性的音乐家,并提供了经典曲目的聆听建议。全彩插图丰富地展现了每个时代的音乐风采,动人的音符将从书页里飘出, 你敲开美妙的音乐世界的大门。
《李凤云古琴三十课》是天津音乐学院教授李凤云老师编著的一本细化的古琴教程。本书介绍了古琴的基本知识和弹奏方法,每一个指法通过解读、练习、应用,使初学者得以进入门径。并辅以一些经典曲目,供学琴者练习。本书深入浅出,可以使初学者在练习中慢慢积少成多,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书是欧洲 汉学家钟鸣旦先生的又一部探讨礼仪之争的力著。作者的研究缘于欧洲所藏一批新披露的撰写于1701~1704年间的中文和欧语文献,礼仪之争过去通常被视为一个纯粹的欧洲事务,因而大部分对于中国礼仪之争的研究都倾向于欧洲一方,然而这批文献表明当时中国人也在很大程度上参与了这场争论,因此提供了这场争论中的一个独特视角。本书基于这批文献,从旅行文本、社会网络以及文化间论证三个主题出发,探讨了17世纪至18世纪礼仪之争中中国人的“声音”,着重讨论了当其时关于中国礼仪的知识是如何产生、传播和交换的,以及礼仪之争中的“中国声音”对古代经典进行了怎样的新理解与新诠释。除了学术性研究外,作者还将这批珍稀文献的原件全部予以影印附于 ,使本书成为一部集学术性和资料性于一体重要汉学著作。
本书调查了城市中人们所听得音乐和日常无处不在的声音是如何塑造了城市的感官形象以及对人的精神的塑造。作者借鉴了声音研究、人类学和民族音乐学领域的近期新学术成果,并在日本进行了超过十五年的田野调查,追溯了声音和城市空间之间的联系。她通过东京的四个主要观察场所——实验音乐场地、古典音乐咖啡馆、办公室工作场所和百货商店(本书的四个章节)来研究听觉文化,特别关注都市人的听觉敏感度是如何被养成的。本书将两种不同类型的空间汇集到同一个参照系中:人们专门为音乐而去的地方,以及音乐来到他们身边的地方。作者将城市的感官体验作为日常城市生活的一个有计划的、多方面的维度进行考察,最终探索声音、舒适性、幸福感和城市职业阶层生产力之间的关系。
《钢琴流畅练习曲》(作品849)有效而实际地针对学生在演奏中遇到的技巧难题,故而百多年来,依然是车尔尼最常用的作品之一。从《299》到《740》这个台阶"像钢琴技术进阶中的'龙门'"。只有登上849这一台阶,即能进入钢琴演奏的高级阶段。
本书对福建省*批入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福建南音 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整理、加工、分析、归纳、提升等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全书包括 概述 南音的主要乐器及其演奏特点 南音在泉州、厦门的传承现状及其对策 曲谱 人物介绍 五大部分,其中 曲谱 为重头部分,它包含 指(指套) 谱(器乐曲) 曲(散曲) 三大内容。 南音 是福建的曲艺明珠,是闽台两地共有的传统曲种,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它植根于闽台群众艺术的沃土之中,历史悠久,在台湾、香港地区以及东南亚地区的华人聚居区里,都有人在表演此曲种。本书收集、整理、分类、归纳了所有的与 南音 有关的音乐材料,能较好的呈现 南音 的全貌,让读者对其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起一定的作用,它的出版可以为福建的传统音乐保护与交流起到积极的意义。
流行音乐与资本主义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本书试图以流行音乐为中心,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出发来思考这个问题。流行音乐的实践与前卫实验或左翼的实践不同,面对资本和权力,采取的通常是二重性立场,在拥有对抗性的同时,也隐藏着被同化的可能。这一特质在让(自称)激进的政治中心主义者感到焦躁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实现大众性动员和组织的可能性。这样的二重性本身,才是建立真正良好政治秩序的关键,也是流行音乐的魅力所在。流行音乐既不是与资本主义进行对抗的东西,也不是什么独立于资本主义存在的东西,它是从资本主义制造出来的无用的、过剩的、废弃的事物中被创造出来的。它曾经是资本主义的副产物,而现代社会的讽刺之处,便是这种副产物现在逐渐改头换面,变成了主要产物。而在此之后,流行音乐扮演的角色仍然会不
《戏曲美学范畴论》,安葵(本名王安奎)著,作者根据对戏曲的历史和现状的分析综合,提炼出十对戏曲美学范畴,即形神、虚实、内外、功法、流派、雅俗、悲喜、新陈、教化、美丑。对于每一对范畴都进行了历史发展的考察,内涵外延的分析,理论意义及其在创作实践中的体现的论述。通过这些范畴的论述,作者指出,戏曲艺术具有形神兼备、虚实相生、内外结合、功法严谨、流派纷呈、雅俗共赏、悲喜相乘、推陈出新、寓教于化、追求尽善尽美等美学特点。 本书附录六篇文章,其中四篇是作者对田汉、张庚、阿甲、郭汉城等前辈学者的戏剧理论、美学理论的学习体会,一篇是作者谈对“前海学派”学术传统的认识,一篇是《四川戏剧》编辑对作者的访谈,从这些文章中可以看出作者进行戏曲研究的进程。本书的写作过程是与教学紧密结合的,可供各层次
本书教你如何把传统配器方法与当今作曲家能够使用的现代音序编写技巧与工具结合起来。通过讲解这两方面内容,两位作者Pejrolo和DeRosa奉上了一本系统介绍学习经验的指南,读者能够从中学到多种配器和音序编写技巧,并提高作品的制作水平。本次更新的第2版,可以让有经验的作曲家和制作人了解那些能够运用在传统音乐写作和编配风格上的音序编写技巧。本书也能帮助年轻音乐人以非常实用的方式学习传统配器法。本书将继续提供系统且可靠的学习经验,并已进行了修订,更新了工具和技术方面的内容。
本书自1991年出版至今,已将近二十年了,受到了钢琴学习者的欢迎,并已成为钢琴学习者的必弹教材。此版为修订版,对钢琴技术的种类和各技术要领的分析和概述基本未作改动,仅对一些技术种类的弹奏形式作了一些增减。另外,为方便学习和练习,在结构排列上作了些微的改动。而且,本次修订时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加大了乐谱的符头,保护所有学琴者的视力健康。本书适用面广,既适合于初学者,对艺术院校钢琴专业的师生也有参考价值,同时也适用于各地钢琴考级。
潮州音乐包括潮州锣鼓乐(潮州大锣鼓、潮州小锣鼓、潮州苏锣鼓)、潮州弦诗乐、潮州细乐、潮州佛道乐、潮阳笛套乐、潮州外江乐等群体性种类。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信仰的坚守,使群体性的潮州音乐种类成为潮州人文化记忆的重要部分。该书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对潮州本土人关于潮州音乐文化的认知、情感、态度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做出分析;并在分析潮州本土音乐传承的音乐民俗活动、民间乐社与家庭雅集群体活动中,揭示潮州人利用这些形式获得的音乐通识,以及对自身特定社会角色、群体性格的文化塑造。
阿拉·古兹利米安编著的《平行与吊诡(丹尼尔·巴伦博依姆爱德华·萨义德对话录)》记录的是当代文化界两位著名人物之间的谈话――音乐家丹尼尔·巴伦博依姆和学者爱德华·萨义德。他们始自1995至2000年的六次谈话构成了本书的基础。他们特殊而富于激情的关于政治与文化的讨论触及了广泛的话题――地域感的重要性;散文写作与音乐的不同;指挥家富特文格勒与托斯卡尼尼;作为伟大的奏鸣曲作曲家的贝多芬;演出瓦格纳的困难所在;拜罗伊特的音响效果;巴尔扎克、狄更斯、阿多诺等作家;伟大教师的重要性,等等。尽管巴伦博依姆和萨义德持有非常不同的观点,但他们彼此相互启发,使本书颇具思想的原创性,既易理解、又强烈震撼着所有对21世纪文化感兴趣的读者。
该书以浙派古琴的教学与曲目为基础,是古琴学习者的基本教程,适合古琴爱好者自学,也可作为介绍浙派古琴的概貌的资料。
本书为 岭南音乐文化阐释丛书 之一。 乐学阐释 ,是岭南客家音乐研究的新兴思路。作者以 乐学 与 阐释人类学 互为映照的研究方法,设计了由文化语境、乐学特征、深层意义三项互补互融的观察维度论述 乐学阐释 ,透过 乐事 乐人 乐形 三层面来管窥岭南客家音乐的乐学特征,在对岭南客家音乐族群交融、社会性别、当代变迁等多重意义的阐释中,认知岭南客家音乐之混血属性、客家女性生活世界的歌唱传统、现代化进程中岭南客家音乐构成等深层文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