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规范口琴普及工作,提高口琴教学实效,让更多的孩子爱上口琴,我校教师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潜心研究,大胆创新,编写了这本《口琴进课堂》。这本教材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艺术规律,简单易学,实用方便,图文并茂,清新活泼,既适合课堂教学使用,也适合学生自学。相信这本凝聚着我校教师的心血和智慧的教材一定能受到广大音乐爱好者的喜爱。 我们坚信:口琴,能带你去飞翔;口琴,必将使你终身受益!
少年时的向往!!永远的爱慕!!绝美佳人!!心中的神!!她是华语乐坛永恒的文化符号,她的歌声涤荡着心灵的震撼,她那清亮甜美的声音恍如隔世,华语乐坛的歌声传奇——邓丽君!《邓丽君怀旧歌曲选:甜蜜蜜》伴随着我们长大,给我们更多的是轻松和平和。本书由陈丽梅编。
本书最初是由美国芝加哥的凯伯钢琴制造公司出版的,至今已印行二十余次。随着这本歌集的长期流传,在美国及其他英语国家妇孺皆知、家喻户晓。这些歌曲几址年来陆陆续续被翻译成中文,见诸多种报刊、歌本,但以完整形式译配成册尚属首次。 101 首歌曲中包含了广泛的题材,如爱国歌曲、传统名曲、大学歌曲、民歌改编曲、歌剧选曲等,大多用四声部形式,为合唱队提供了许多方便。原书为五线谱,中文版采用简谱四声部、英汉对照的形式,希望给读者提供更多的便利。 这些歌曲有的在一百多年前即已传到中国,近百年来在中国的知识分子中广泛传唱,很多人是通过这些歌曲初步接触了西方音乐,还有一些人由此走进音乐的殿堂。从这方面说,这本歌集堪称早年的音乐启蒙书之一。通过这些歌曲,我们得到的不仅是音乐,还可以从中了解许多英语国家
《橄榄古典音乐》系列丛书,是指向性古典音乐MOOK,以古典乐普及为核心,从生活方式的角度切入和展开,无论你有没有古典音乐背景,都能轻松欣赏古典音乐之美!每一期MOOK聚焦一个主题,如音乐会观赏指南、音乐家小传、乐器选购指南等等,深入浅出,为乐迷提供前沿、时尚、有趣和立体的古典音乐资讯与知识。 音乐会观赏指南 《橄榄古典音乐MOOK》第二期,主题为“音乐会观赏指南”,详细介绍9大音乐会类型、10个有趣的音乐会话题、10首热门音乐会曲目,还有音乐会礼仪ABC、购票指南,让陌生的听众从此爱上古典音乐会! 特辑·音乐会面面观 陈萨、韩斌、李峥、李政华、林达、钱世锦、任小珑、沈洋、沈媛、陶辛、吴淑婷、杨宁、张佳林等众多古典音乐人和乐评人联合撰稿,介绍了交响乐、歌剧、室内乐、独奏会、芭蕾、音乐剧、古乐、民乐、合
约翰·施特劳斯(1825-1899),奥地利作曲家。他生于维也纳一个音乐世家。父亲老约翰·施特劳斯是维也纳舞蹈音乐的有名作曲家。他希望自己儿子成为银行职员,但小约翰·施特劳斯却喜爱音乐,自学了小提琴与作曲。1844年,十九岁的年轻作曲家已自组乐队,演奏自己作品,同父亲分庭抗礼。 1849年老约翰去世后,他便带领乐团在国内外旅行演出。1855-1865年、1867-1869年,施特劳斯定期到俄国演出。1867年,他在巴黎万国博览会演出中,结识了欧洲的一些著名文学艺术家。1872年,他到美国访问演出,盛况空前。音乐会在可容十万观众、二万演奏员的大厦中举行,并有一百名指挥为他当助手。 约翰·施特劳斯在创作与演出中渡过一生,于1899年在维也纳逝世,时年七十四岁。 约翰·施特劳斯共写有五百余首作品。其中大部分是舞曲音乐,包括圆舞曲、波尔卡、进行
蒂佩特的《科雷利主题复协奏幻想曲》是受爱丁堡音乐节协会之托为纪念科普利诞辰300周年而作,于1953年爱丁堡音乐节期间的8月29日首演于厄舍音乐厅。担任演奏的是英国BBC交响乐团,指挥为作曲家本人,小提琴独奏为玛丽亚·里德卡和约翰·格里克曼,大提琴独奏为当时乐团的首席大提琴彼德·莫斯坎特。 1953年的爱丁堡音乐节有一个特别节目,就是演奏小提琴和小提琴家族的音乐,其中几场音乐会的标题就是“小提琴的400年”。正如罗伯特·庞松比在音乐宣传手册中所写的那样,第一位完全理解这种乐器各种潜在表现力的作曲家就是科雷利。因此,演奏一首专为纪念他诞辰300周年而写的新作是再合适不过的。 《复协奏幻想曲》在结构上分为5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由主题和两个变奏构成;第二部分(从音型16开始)比较了“阴暗”与“光明”;第三部分(音
????《口琴进课堂》内容简介:为了进一步规范口琴普及工作,提高口琴教学实效,让更多的孩子爱上口琴,我校教师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潜心研究,大胆创新,编写了这本《口琴进课堂》。这本教材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艺术规律,简单易学,实用方便,图文并茂,清新活泼,既适合课堂教学使用,也适合学生自学。相信这本凝聚着我校教师的心血和智慧的教材一定能受到广大音乐爱好者的喜爱。 ????我们坚信:口琴,能带你去飞翔;口琴,必将使你终身受益!?
马扎斯法国小提琴家、教育家、作曲家。1802年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后赴欧洲各国旅行演出。1829年返回巴黎后,在几所音乐学院任教。马托斯创作过许多小乐曲,练习曲,其中《马扎斯小提琴练习曲》作品36号(共分三集:*集《特殊练习曲》,第二集《华丽练习曲》,第三集《为艺术家创作的练习曲》)是马扎斯*秀的作品之一。它摈弃了练习曲教材枯燥乏味的机械式练习,巧妙地将各种类型的技巧融合在优美的旋律之中。尤其是《特殊练习曲》和《华丽练习曲》是专为中级程度学生创作的练习曲,特别有利于改善学生的发音和提高学生演演奏优美旋律的能力。从问世之初就深受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喜爱,在小提琴教材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书系21世纪高等院校音乐专业教材之一。复调音乐课是高师本科的必修课,在教学计划中,它一般只开设一个学期。本教材目录中所选择的内容,便是复调音乐写作技术中基础的部分。同时,考虑到高师学生今后工作之需,又加入了复调音乐的应用部分。在教材各章节都有作业要求,教师可根据实际,适当增加一些作业,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巴赫 J·S·BACH(1685——1750)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十八世纪上半叶欧洲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作曲家。他是巴洛克音乐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由于他一生杰出的创作活动和对音乐艺术的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在世界音乐史上,巴赫素有“音乐之父”的美称。他的作品是历代著名作曲家崇拜和学习的榜样。 巴赫于1685年3月21日出生于德国的埃森纳赫城的一个音乐世家。大约从十六世纪开始,巴赫家族就已经出现了一些著名的音乐家。在这个家族所出的二十多代音乐家中,以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成就最高。巴赫的父亲是一名中提琴手,哥哥是风琴师。他早年丧父后,便在哥哥的指导下学习音乐。幼年的巴赫对音乐兴趣浓厚,学起音乐来异常刻苦,很快便掌握了风琴、小提琴等乐器的演奏方法,同时也开始在作曲方面暂露锋芒。他在上中学时就开始广泛
本书目录简介:1牧歌;2、在克莱蒙纳的魅力;3、曼图亚的风格主义;4、威尼斯的协奏曲;5、牧歌曲名对照等。
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增强,国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近年来,钢琴学习者的队伍日益庞大。特别是由可爱的琴童组成成的团队,已经成了城市的一道风景线。 需要指出的是,即便是业余学习钢琴,也不能过于地急功近利,而秘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但现在市面上,钢琴教材种类繁多,究竟应该如何去选择呢?为了让学琴者少走弯路,扎实提高技艺,我们出版了一系列钢琴教材,它们都是经历了长期钢琴教学实践的大浪淘汰,现已成为钢琴教学中的必修教材。其中,练习曲包括车尔尼的作品599、139、849、299、740等;《哈农钢琴练指法,以及由德国钢琴家比洛选编的《克拉莫60首钢琴练习曲》等等。 本次出版的钢琴系列教材,我们延请了有丰富钢琴教学经验的专家,对一些练习曲的指法作了更明确的注释,以供参考。
爱好音乐,是少年儿童的天性。古人云: 百川到东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青少年除了学习钢琴、小提琴和唱歌以外,*好还能学习西方音乐史,以增进对西方音乐的了解。目前*青少年阅读的西方音乐史图书不多见;王丹丹编写的《青少年学西方音乐简史》则有其独到之处。 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图文并茂,相得益彰;议论风生,相映成趣。此书不仅适合于青少年阅读,对成年人来说,也是 开卷有益 的。
迄今为止,在世界范围内演出场次多、时间跨度*、改编数量多、版本丰富的音乐剧中, 《音乐之声》可谓名列前茅。它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喜爱,不分地域、不分老幼都能传唱其中之一二,其中《哆来咪》等插曲更是家喻户晓,在许多国家均把其列入孩子的歌唱教本。所到之处在感动世人的同时还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儿童,让他们学会正直、善良、勇敢。 在中国,八十年代所掀起的“哆来咪”音乐热潮使得中国观众和中国儿童次领略到了美国音乐的无穷魅力,但是据调查,在中国的音乐图书市场上,并无一本用乐谱形式来全面仔细地介绍该音乐剧,甚至连作曲者一一理查德。罗杰斯的原版未见引进出版。我尝试着在原曲的基础上做一个适合中国读者学习和演奏的版本,并降低了它的难度,目的是让更多的人能在欣赏和演奏之余领略《音乐之声》的独特魅
本辑收入的10首钢琴曲,均改编自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的著中合唱、管风琴及交响乐作品。 《咏叹调》选自《D大调管弦乐组曲》,作品1068号,系巴赫在克滕居留期间(1717——1723)写的4首管弦乐组曲的第三首(有人怀疑第四首是增补的)。在巴赫那个时代,“咏叹调”这个词已基本上指声乐作品,尽管也能指器乐曲,并经常包含在组曲内。它通常是简单的二部结构,具有歌曲特征。 嬉戏曲也选自一部管弦乐组曲:为长笛与交响乐队所作的《b小调第二管弦乐组曲》(作品1067号)。嬉戏曲是一种快而匀速的舞曲风格的乐曲。它在《b小调管弦乐组曲》的末尾出现,取代了通常用作结尾的吉格舞曲。
太平鼓(又称单鼓),起源于唐代,是中国东北的一种圆扇形单面鼓皮打击乐器。*初是萨满教用于狩猎和祭祀的,如今 太平鼓 已普遍成为蒙古族、满族以及汉族的歌舞形式。表演者击鼓的同时伴随着节奏起舞。作品以内蒙及东北流行的 二人台 中的五声音阶曲调为素材,结构为回旋曲式。 乐曲以强劲的引子开始,犹如节奏自由的击鼓,二胡以有力的拨弦技巧模仿击鼓的节奏型。
《○三交响曲》是海顿第二次造访伦敦时(1794-1795)创作的,手稿的首页上标有日期“(1)795”和“E大调交响曲”。它于1795年3月2日在伦敦秣市国王剧院举行了首演,担任指挥的是作曲家本人。这是G.B.维奥蒂歌剧音乐会系列中的第四场音乐会,在4月27日的第七场音乐会上又演奏了一次。海顿后三部交响曲虽然初是约翰·彼德·萨罗门委托海顿为他人伦敦音乐会创作的,但首演均为维奥蒂的音乐会。萨罗门于1795年初终止了他人系列音乐会,因为英国与法国之间的战争使他无法从欧洲大陆请来“有才华”的音乐家。因此,海顿与维奥蒂系列音乐会的合作完全是在得到了萨罗门的同意下进行的,而且海顿与萨罗门一直保持着亲密无间的关系,萨罗门甚至经常以独奏家的身份出现在维奥蒂的歌剧音乐会系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