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乐器教程系列丛书:小提琴初级教程》以考级内容为基础,系统地将小提琴的演奏方法和演奏技巧相结合,曲目色彩斑澜,形式活泼多样。作者梁大南,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演奏家、小提琴考评委、中国歌剧院首席小提琴演奏家。
随着考级活动的深入,以及社会音乐教育中围绕考级活动所进行的小提琴教学实践,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如何让小提琴考级教材更适合业务音乐教育的性质和特点,使小提琴考级活动沿着党和国家所要求的素质教育轨道健康发展?这是我们和广大小提琴教师以及考生、家长都十分关心的事情。针对这一问题,结合多年来考级活动实践中所到的各种反映和意见,本着不断完善考级工作和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在广大小提琴专家和教师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研究、修订出这一套新的小提琴考级教材。此后数年里,中国音协在全国各地的小提琴考级活动,将以本教材为准,故定名为 标准教材 。
小提琴是一种富于歌唱性的、且表现手段极其丰富的乐器,由于其高超的演奏技巧和自身无与伦比的音色魅力,被誉为“西洋乐器之后”。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小提琴传入我国以来,历经几代音乐家的探索努力,其演奏艺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先后涌现出一大批在世界各种比赛中获得大奖的演奏家,常年活跃在全球各地的音乐舞台上,受到世人瞩目,也使中国的小提琴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得到海外音乐界的交口称赞,使西洋的古老乐器在中国的土地上发出熠熠的光芒。
林耀基的教学显著的特点,是生动活泼地运用辩证法的观点和生活里及自然界的实例,去解释和解决在小提琴演奏中的一些常见的问题。笔者认为值得一书,以飨同行和读者。 本文分三个部分论述,即:思想篇、要诀篇、艺术篇,以期大家对林耀基教学法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暂时没有内容
暂时没有内容
此次再版这部杰作,充分考虑了实际的演奏需要,除保留了原版的声部记谱外,还考虑了这一情况:现代拱形琴马和琴弓引起了三声部与四声部和弦的断裂,形成实际的琶音效果,这样会造成力量不均。这虽然在所难免,但是,巧妙地运用惟一可能的应急方法,可大大缓和之。这次再版,标明音符的实际时值,目的即在于此。
小提琴左手技巧练习(作品第1号第4册)
《流行小提琴曲30首(1)》主要内容包括:爱到最高点、And I Know、A级娱乐、2002年的第一场雪、不再想念、不在场、不要害怕、Belief、808、Cappuccino、一天一万年和分享等
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这首小提琴协奏曲作于1838-1844年间,于1845年首次上演。 门德尔松的小提琴协奏曲中,这一首是为著名的,与贝多芬的 D大调,勃拉姆斯的D大调和柴科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并称为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整部作品充满了柔美的浪漫情绪和均匀齐整的形式美,小提琴的处理手法精妙绝伦,旋律优美,技巧华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不仅是门德尔松杰出的作品,也是德国浪漫乐派诞生以来,美丽的小提琴代表作。有人甚至认为这部作品是小提琴协奏曲的"压卷之作"。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a小调、E大调和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显然为科滕那规模不大的乐队而创作的。巴赫1717年至1723年任克滕宫廷的乐正,并为这支乐队写下了现存的为乐队创作的重要的作品。根据这些作品的多样性---这是他研究当时流行的意大利协奏曲的结果,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他对当时的曲目有着广泛深入地了解。独奏协奏曲的风格,无论是那些以原作形式保存下来的,还是那些遗失却可以从巴赫自己的羽管键琴协奏曲中复原的,均可显示出巴赫在处理素材方面的发展与提高。 a小调协奏曲的原稿只能追溯到1730年-1731年间,也就是说,只能追溯到巴赫在莱比锡担任圣托马斯教学合唱队长的初几年,能够证明这一日期的是一套分谱,其中有“小提琴主奏”分谱、“小提琴1”分谱、“小提琴2”分谱、“中提琴”分谱和“通奏低音”分谱。a小调协奏曲的这套
因此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学参考书,同时将学习音乐的知识和小提琴演奏技巧学习中一些有关问题,包括观念,心理等方面的问题试图用深入浅出提问式的形式进行阐述。其中分(一)启蒙篇;(二)基础篇;(三)提高篇;(四)知识篇。这里我们将很有信心地回答尊敬的家长“您的孩子可以学得出来”的道理。 关于小提琴教学的优秀中外专著已有不少,它所针对的专业小提琴教师或学生。而笔者所针对的是整个社会和各个阶层,使大家懂得学习音乐的重要性、可能性。 现在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教育界提倡素质教育的方针已有较大影响,许多家长已经注意到对于孩子的音乐素质培养的重要性。有的人也希望把孩子培养成演奏家或者专业教师等。本书所谈到的一系列小提琴教学等问题,就是努力向家长与孩子们敞开这扇美妙的音乐之门,引鉴,推广一些切
近些年来我国小提琴演奏及教学水平有了很大的发展,业余小提琴教育也相当普及。随着全国各地音乐考级制度的推广,小提琴教育必将更加发展和普及,为了适应这一形势,给学生们提供优秀的教材已是刻不容缓的事了。 堆曼、沃尔法特、开塞、顿特(作品37)、马扎斯等人优秀的初级小提琴练习曲在我国已被广泛使用了半个多世纪,随着音乐教育的普及,这些教程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但是,由于小提琴演奏的科学发展,这些练习曲中训练途径方面的缺陷也越发明显,这主要是由在编订中如:弓法、连线、指法、把位的选择、换把指法、伸指与保留指、五度音的运用、力度、重音、顿音记号等都已显陈旧,不能适应当今演奏需要。学生们通过练习教程虽然能学到各种技巧,但由于上述缺陷,无形中也养成了很多不科学的习惯,给以后的学习带来不少困
全世界伟大的作曲家路德维希·冯·贝多芬(Beethoven Ludwig Van)享有“伟大的乐圣”之称。1770年生于德国波恩市,祖籍佛兰德。他的祖父原是 兰籍,移居德国后,曾任当地宫廷乐长。 父亲是个男高音歌手,母亲是宫廷御厨的女儿。 本书收录了他的二首浪漫曲“G大调Op.40”、“F大调Op.50”。
小提琴左手技巧练习:作品第1号 第2册
雅各布·顿特(1815-1888)奥地利小提琴家、教授。他对近代小提琴演奏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作品约有五十部,其中,作品35号、作品37号是小提琴教材中的精品,至今在国际上仍被广泛采用。 作品37号有以下一些特点: 一 系统性和针对性——作品明确是学习《克莱采尔》、《罗德》练习曲而写的。 二 技术上的安排和其他练习曲不一样,有许多新的东西。
斯特拉文斯基(1882.06.17—1971.04.06)生于俄罗斯圣彼得堡附近的奥拉宁鲍姆,1910年因创作芭蕾舞剧《火鸟》的音乐而一举成名,1914年移居瑞士,1940年移居美国,并于1945年加入美国籍。他在音乐中的*贡献是指出了一个新的音乐概念,其中涉及不断变化的节奏、节拍上的不平衡、卓绝的独辟蹊径的配器法、以及极不协合的和弦,其对二十世纪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丹克拉(1817-1907)是法国小提琴家、作曲家,1857年起任巴黎音乐学院教授。他的作品有交响乐、协奏曲及弦乐四重奏等,其中广为流传的是为小提琴写的一些变奏曲及这本作品73号练习曲。 本练习曲内容广泛,既有包括各种弓法、指法、把位等在内的左、右手技巧,又有很强的旋律性练习,与马扎斯、罗德、罗维利、加维尼斯等人的练习曲一样,都是非常有价值的法国小提琴教材。在练完《克莱采尔42首练习曲》之后,可与《罗德24首随想曲》同时进入这本作品73号的练习。 我对这本练习曲进行了重新编订,加进了一些新弓法、指法,其中包括伸指、保留指及换把等练习。希望学生通过这些练习能够掌握更科学、更实用的演奏技法。